谈到2011年国内外重要的影像展,我们不能不把关注的目光移向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这座以收藏美国艺术著称的博物馆于2010年12月10日向公众开放了名为“看这里!影像艺术新趋向”(Watch This! New Directions in the Art of the Moving Image)的永久性的馆藏影像作品展。该馆资深媒体艺术策展人约翰•汉哈兹(John Hanharddt)将录像艺术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 以及科瑞•阿奇格尔(Cory Archangel)、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吉姆•坎贝尔(Jim Campbell)、彼特•坎普斯(Peter Campus)、斯维特拉娜+伊格尔•卡皮斯迪恩斯基(Svetlana and Igor Kopystiansky)、马丽娜•扎克(Marina Zurkow)和柯塔•艾扎瓦(Kota Ezawa)共9位国际影像艺术家的9件作品,以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方式重点呈现。
2011年3月,来自切尔西的画廊主艾德•温克尔曼在纽约军械库艺术周期间创办的“动态影像”艺博会(Moving Image: an Art Fair of Contemporary Video Art),举着“只展动态影像作品”的大旗,与来自欧美的近30家画廊联手展出40件影像作品,向世界宣称“一个新的影像艺术时代的到来”。
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录像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之始,一直处在与其他艺术形式分分合合的纠结之中。一方面,为了保持自身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立形象和地位,录像艺术不得不与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电影,特别是实验电影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录像技术的发展同步,在与绘画、雕塑、行为和装置等各种艺术形态的磨合中不断拓展其表现空间。随着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跨媒介艺术实验的介入,录像和电影之间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暧昧。传统意义上以手提录像机拍摄,用于在画廊或美术馆空间展示的,以消解情节叙事为其主要特征的录像艺术,今天已很难界定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中日趋丰富多元的创作实验。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以更具包容的“动态影像艺术”(the art of moving image)概念取代相对狭隘的“录像艺术”(video art)概念。美国当代艺术哲学家诺埃尔•卡罗尔(Noel Carroll)在界定“动态影像”这一术语时,从本质意义出发,有效地将电影、录像、镭射光碟等一并纳入,从而使其划定的界线不仅能够包容“动态影像”的历史沉淀,也能更好地解决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种种理论性阐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