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摄影网
标题: 常春藤影友今冬拍梅作品小结(请跟帖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8:08
标题: 常春藤影友今冬拍梅作品小结(请跟帖讨论)
常春藤影友今冬拍梅作品小结
超版荷锄老农老师布置任务,让我小结一下今冬论坛影友拍梅作品,深感难以胜任,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皆不如大家。所以只能出出蛮力,为大家服务,把大家拍的片子汇总一下,在网上找点相关信息与众影友共同学习。
粗略统计今冬拍梅的作品,有下列这些帖子:(感谢这些影友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个人认为,作品好坏是技术问题,不发作品是态度问题
,开个玩笑。)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2 21:55 编辑 ]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8:09
如何拍好梅花
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人们不惧天寒地冻,不畏山高路远,去探问,去寻访。踏雪寻梅,与其说是寻找梅花,不如说是追寻梅孤高圣洁的节操和淡泊超逸的情怀。那么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如何用我们手中的相机来表现梅花呢?这的确是个难题,各人的欣赏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不一样,所以很难有定论。
笔者认为,拍摄梅花不是简单的拍摄梅花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因而只能由各人在实践中去摸索、探寻了...... 拍摄梅花常用器材,以135相机为佳,镜头可以多带几只,中焦、长焦都可以,如果可能也可以还一只微矩镜头,另外三角架别忘了带,当然一些小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一块纯色的背景布,可以用来遮挡杂乱的背景。
花枝一脉,香蕊压枝,是梅花在视觉形态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换句话说,梅花是花不离枝,枝干映花。由此,以往那种一味追求突出主体,而忽略陪体的拍花经验,是不适用于梅花摄影的。再说,梅树的枝干玲珑苍劲,极有质感,与梅花在色彩上又存在着强烈的对比性,十分有利于梅花在婉约中透见风骨。大多数花朵,是靠绿叶衬托才更见娇艳,而梅花既有古朴强健的枝干相衬,岂不更显脱俗。
不同的花卉植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菊之缤纷,荷之高洁,兰之幽婉。梅花的魅力,正源自其迎风斗雪的风骨,而有了枝干相衬,梅之风骨更会增色不少。 良好的虚实对比关系,可以造就出适当的视觉空间,而瞬间艺术的意境则正是源于这种视觉空间。在拍摄梅花的过程中,追求意境,突出意境,尤显重要。一般来说,许多DC使用者,在摄影时常常会忽视景深的作用,而任由相机的自动曝光程序,左右自己对曝光组合的控制。通常,光圈是控制景深范围的主要途径,光圈的标注数值越小,镜头光圈开放的实际孔径就越大,此时被摄主体前后的景深范围就越小。举例而言,在选择F2.8光圈时,镜头内部的光圈叶片,就开放到了一个较大的幅度,光孔大了,而景深可控范围就缩短。反之,在使用F22光圈时,通过光圈叶片的收缩,光孔直径变小了,而画面的景深范围却大了许多。弄清了光圈与景深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应在相机A档(光圈优先模式),或M档(手动曝光模式)支持下,尽可能地适时选择光圈,控制景深。从而,使自己镜前的梅花,变得虚实有度,意境不俗。
摄影艺术在构图方面,只有经验规律的积累,而并无拘泥僵化的框框。梅花的色彩虽不纷杂,但姿态却绝对称得上是千姿百态,再加之有冬雪春借鉴国画绘图中的"留白",是梅花摄影中一个较好的构图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作为被摄主体的梅花,只占据画面中的部分幅面,而有意地空白出相应的画面空间。从而使眼前的场景,显得干净有秩,更给视图者以自由的遐想空间,打破了以往花卉植物摄影构图中据迫、拥挤的视觉感受。再者,根据梅树枝干的自然延伸,充分利用其委婉的曲线进行构图,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您镜头的焦距够长,就充分利用长焦镜头对画面的裁切能力,尝试一次大胆的开放式构图也不错。其优点就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展现出梅花更多的细节。
风为伴,我们在构图中,就更有必要融入许多的灵活性。 梅花的色彩根据品种的不同,呈现出红、粉、黄、白等多种颜色,但无不洋溢着清雅脱俗的气息,这与大紫大红的张扬之气绝对有别。所以,追寻其本色,勿要夸张,杜绝浮华,是再现梅花色彩的基本原则。对于数码相机来说,白平衡设置不当所造成的偏色,以及曝光不精确形成的伪色,都是真实还原梅花本色的大敌。在白平衡的设置上,应尽量根据现场环境,进行手动设置,并在试拍的基础上进行校对。在曝光问题上,要结合背景的色彩,参考反差和对比度,实施曝光补偿。有点测光功能的DC产品,应以梅花为采光点,锁住基准曝光数值,以保证色彩的真实纯净。
好在,数字化影像记录工具的实时取景,和随时浏览,是那么便捷,这对把握色彩的精准度极为有利。首先,通过视觉的对比参照,来展现梅花的质感,可谓既简单又有效。比如,粉嫩的花朵与粗糙的枝干相映;或者,嫣红的花瓣被纯白的残雪所包裹;再如,用极小的景深,造就清晰的花蕊与朦胧的叶片。另外必须提及的是,光源角度的选择,对营造梅花的质感也相当重要。一般来说,顺光均匀柔和,逆光轮廓炫目,顶光明晰锐利,侧光细节丰富。所以,拍摄梅花通常以使用侧光为宜。不过,用光无常态,各种光源走向都自有其特色,最好能够悉心思虑,放手尝试。
其实,只要勤于动脑,善于积累,许多信手可得的东西,都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用光环境。比如,一张白纸、一本杂志就可以成为应急的反光板。或者,用纱巾或卫生纸略加遮挡,就能有效控制闪光灯光线的"硬"度,从而避免恼人的阴影。还有,随手脱下深颜色的外衣当作背景,就能使镜前的梅花,不再受凌乱的背景所袭扰。如果摄影作品是有生命的,那么,光影就是这个生命躯壳中的灵魂。梅花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傲然的风骨,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摄影与摄影艺术的本质,就注定只能望梅兴叹了。 要拍好梅花,我觉得首先要懂得赏梅。当然,我不会真的要求大家学习梅花有甚么品类,各有甚么姿态,只要记得赏梅重在"形势"二字就可以了。所谓"形势"就是梅花的形态和姿势,"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 用最通俗简易的方式把这段话运用到我们的梅花摄影中去就可以发现--拍梅花,就要拍好梅花的枝干形势,枝干在画面构图中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梅花花朵本身。 拍摄梅花应注意从三个层次表现梅花的美丽。
第一个层次的美,是寻求梅花的高雅风姿。大自然造化的梅花花朵美丽迷人,芳香醉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千姿百态的花朵中,去寻找可以上镜入画的花枝,使拍照出的花朵比现实更美。梅花花色有纯白、淡绿、淡红、洒金等,拍摄时要通过梅花的色彩、花型、花瓣、花萼以及花的开合,显示其端庄丽质。梅花的枝干在拍摄中有特殊作用,是显示梅花气质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其他花卉在拍摄的构图中更为重要。
第二个层次的美,是发现梅花的人文韵味。人与花的关系密切,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载体。拍摄花卉,特别是拍摄梅花,要重视发现和选择最能表现花卉寓意的形态色泽,以唤起人们对花卉寄意的共鸣。表现梅花淡雅高洁,常常选一枝拍照,在选材和角度上要力求新颖,注意吸取历代梅花诗词的营养为其立意。为表现梅花的繁华气氛,可以从较大范围选择中景、远景,用满树繁花表现一种扑面而来的美的冲击。霜雪在表现梅花不畏严寒中有特殊的作用。寒霜冰雪与朵朵如蝶美丽的鲜嫩花儿的自然融合,更加显示了梅花在万花凋零时节不惧严寒、独步早春的坚强不屈精神。因此,拍摄梅花的人总期待着梅雪争春的机遇,拍摄"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斗霜傲雪的气魄。
第三个层次的美,是光线的美。拍摄花卉要重视它的自然美,要重人们赋予它的人文美。但这远远不够,自然美和人文美必须在适当的光线下,才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梅花的光彩与清丽。如果说画梅花靠的是画家手中的笔和颜料,那么摄影主要靠用光,光和影就是摄影者手中的笔和色彩。要拍出梅花的天生丽质,必须选择好光线,观察光线的方位,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梅花适合用多种类型的光拍摄,每种光都有不同的效果。用侧光拍有利于表现梅花娇柔的质感和疏密有致的立体感;逆光可以简洁地勾画出梅花的形状轮廓,产生剔透的效果;侧逆光又使梅花产生强弱对比的艺术感;而顺光则适宜清晰地表现梅花的形态和色泽。在运用顺光时,要注意选择在色彩上、层次上更有特点的枝干,避免顺光可能导致的平淡。在用逆光、侧逆光时,在梅花的正面、背光的侧面时常感光不足,需要用反光板或闪光灯适当给以补光。
拍摄梅花要把这三个层次结合起来,使自然美、人文美和光线美自然融合。拍摄时要控制好背景,用逆光和侧逆光可以使照片背景加深,使靓丽的轮廓更加鲜明,甚至可以使枝干在暗背景前后隐现如幻,朵朵花儿在暗背景上浮现出来。背景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环境,可用树木的暗影,可用绿色的植被,也可以使用一片虚幻的梅花。至于前景,则可以用近处梅花虚化而成的自然色块,盘曲劲健的枝干作为前景也别有一种情调。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8:50
让我最感动的一组片子是,一兰老师的组片《只把春来报》。构图规矩,梅花的形和势都表现出来,简约而不简单,扎实的美学功底,细腻的观察,很雅、很女人的片子。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2 19:36 编辑 ]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9:11
胡杨老师的组片《红梅花儿》,微距表现红梅的鲜嫩、靓丽。景深控制得当,喷水量恰到好处,非常生动。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9:21
钟鸣声声老师的组片《雪后红梅》,色彩和景深掌握的非常棒,特别是梅花被一抹乳化的绿色衬托,更显艳丽娇嫩。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9:27
谈笑老师的组片《红梅迎春》中的p1,p2,花与筋骨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色彩和谐。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9:40
昆仑闲人老师的组片《红梅报春》中有两张感觉构图非常好,色彩也很美,有韵味。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19:51
快乐开心老师的几组片子中光影控制,梅花形状的控制和捕捉瞬间动态的能力都非常棒。
光影控制

梅花造型控制

捕捉瞬间动态变化的能力(p1梅花有点虚)


作者: 荷锄老农 时间: 2013-2-12 20:53
雅戈版主辛苦了,并且雷励风行,仔细认真,赞佩+支持!

作者: 影像中国摄影网 时间: 2013-2-12 21:10
非常好的摄影形式,非常严谨的摄影态度,非常执着的摄影精神,非常令人敬佩的摄影奉献!
祝“常春藤”影像沙龙赿来赿精彩,新年的问候!!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21:14
除了上面几组小资感觉的梅花外,还有一种梅花构图更大气点,选择的枝条与花朵更多些,这种梅花干扰多,难控制,下面几幅比较有感觉。
水木竹石老师的片子

这张片子梅花的影子运用的很好,但背景不平整且太实,影响整个画面。


长安雅戈的片子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2 22:27 编辑 ]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21:28
最后一种是访绘画效果的梅,有题字,有落款,有签章。这种梅图更注重片子的韵味,用题字等给画面画龙点睛,使人赏心悦目。
看看下面几幅梅花
五道梁老师的《梅之韵》


长安雅戈的《梅韵》

荷锄老农老师的《树影红梅》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3 00:01 编辑 ]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21:30
当然还有一种更靠近绘画风格的作品,这需要大量的后期制作。
长安雅戈的《红梅迎春》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2 23:35 编辑 ]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21:43
对于腊梅来说,尤其是背景偏暗的环境很容易黄色过曝,掌握准确的曝光很重要。腊梅花朵密集,干扰相对红梅更大,所以拍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曝光准确,避开干扰,强化质感才能拍出味道。
西北狼一号老师的《暗香》

闲趣老师的《腊梅怒放》


谈笑老师的《腊梅》

笑对人生老师的《腊梅花儿开》

荷锄老农老师的《腊梅》

长安雅戈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3 08:14 编辑 ]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21:48
还有一种拍腊梅的方法,少有人用,拍大面积的腊梅,其实这种方法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
长安雅戈的《腊梅》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2-12 21:52
终于完成老农老师交给的艰巨任务,本人才疏学浅,看得不太仔细,遗漏了好多老师的优秀作品,见谅!所有点评均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各位影友海涵。
[ 本帖最后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3 00:19 编辑 ]
作者: 寒凉 时间: 2013-2-12 22:07
感谢雅戈版主提供的很好的学习机会。
作者: 西风瘦马 时间: 2013-2-12 22:08
非常精彩,受益了,向雅戈版主学习、致敬!新春问侯!
作者: 期待阳光8 时间: 2013-2-12 22:09
学习学习

作者: 西域狼 时间: 2013-2-12 22:10
非常有益的学习,版主辛苦了!

作者: jeep 时间: 2013-2-12 22:12
向荷锄超版、雅戈版主问好!
这样的评赏对大家拍摄梅花大有益处,认真学习了!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2-13 08:10
欣赏雅戈版主精彩点评

作者: 我心常掸 时间: 2013-2-13 09:11
咱这里没有梅花,几年前曾经连续三年从关内买梅花苗子试图在长城以北繁育一座山,以图让塞北的人们欣赏并拍摄,因多种原因一直未能成功,至今仍是憾事。仅仅一座古代城墙就能将红梅傲雪的坚强品格影响吗?我想应该是不会的,关里关外早已经没有了思想的距离,甚至已经没有了季节气候的距离,长江以南大雪纷飞已不是梦想。我盼望能有高士将塞北承德繁育出枝繁叶茂顶风冒雪的梅花来。学学老师们拍摄的梅花,羡慕嫉妒恨啊
作者: 胡杨 时间: 2013-2-13 18:49
拜读拍好梅花一文,既有拍摄经验又有艺术感受,受益匪浅。
作者: 不懂摄影 时间: 2013-2-13 19:54
拜年了,给老师拜年了,新年摄影更上一层楼,认真学习与欣赏!
作者: 荷锄老农 时间: 2013-2-13 21:18
原帖由 长安雅戈 于 2013-2-12 21:52 发表 
终于完成老农老师交给的艰巨任务,本人才疏学浅,看得不太仔细,遗漏了好多老师的优秀作品,见谅!所有点评均为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请各位影友海涵。
雅版认真负责,选图精心,点评精细,学习+赞赏!
作者: 西北狼一号 时间: 2013-2-20 18:47
欣赏长安雅阁老师的学识文采,受益非浅。
欢迎光临 影像中国摄影网 (http://www.gophoto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