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摄影网

标题: 《朝圣之旅 拜谒司马迁祠墓 》 [打印本页]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38
标题: 《朝圣之旅 拜谒司马迁祠墓 》
黄河之水,涤荡千年。从黄河咽喉龙门的壮景中,相信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起“迁生龙门”的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条涛涛大河。司马迁出生在韩城,也长眠于韩城。敬仰他的后人为他选了这片风水宝地,司马迁祠墓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芝水环绕,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远远看去恍如直抵霄汉。滔滔的黄河水生生不息,常伴左右,让地势高峻的司马迁祠墓不再孤寂。

i.jpg (146.99 KB, 下载次数: 11)

i.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39
清朝文人魏源曾这样描述过司马迁祠墓:“萧瑟嵯峨地,牛羊樵牧登”,可想见这里曾经是一派祥和之境。时过境迁,昔日的樵夫与牛羊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司马迁祠墓依旧静静地耸立在龙亭原上,与山河日月同辉。

r.jpg (233.64 KB, 下载次数: 10)

r.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40
郭沫若1958年春题的碑记“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让人陷入历史的沉思。

j.jpg (241.24 KB, 下载次数: 10)

j.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40
登上沿坡而上的石铺道路,传说中的韩奕坡已在脚下,古代的“奕”通“大”字,在古代,这条大道上接韩原大道可达长安,下临芝川渡口可到龙门,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军事险隘,为兵家必争之地。韩城人开玩笑说,韩奕坡就相当于古时的“108国道”呢。

y.jpg (250.47 KB, 下载次数: 10)

y.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41
登上九十九级台阶,身临山巅,身后便是司马迁祠墓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司马迁墓系砖砌,呈圆形,是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据说,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把蒙古族祖先匈奴人列入正史,毫无歧视之意,他开放包容的民族观得到了元世祖的尊重。

kl.jpg (266.95 KB, 下载次数: 10)

kl.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43
从司马古道西上,游人踏上攀登祠墓的台阶,历经九十九级,才抵山门。山阶间,一木制牌坊上书“高山仰止”,一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登上山门回首,黄河脚下流,祠墓梁山枕,山河怀抱,川塬如画。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祠院古柏参天,殿中碑石林立。

uu.jpg (128.52 KB, 下载次数: 10)

uu.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43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v.jpg (78.53 KB, 下载次数: 11)

v.jpg

作者: 五道梁    时间: 2013-9-8 20:44
发图完毕谢谢浏览。
作者: 寒凉    时间: 2013-9-8 20:49
有史有料,图文并茂。
作者: 西风瘦马    时间: 2013-9-8 20:56
随着作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作者: 荷锄老农    时间: 2013-9-8 22:16
修缮过的司马庙不如原来朴拙真实,色调古朴弥补了丢去的韵味,欣赏!
作者: 德艺    时间: 2013-9-9 16:42
图片拍的不错!就是要注意你的水平线!!!
作者: 影随光    时间: 2013-9-9 19:24
精彩欣赏!
作者: 长安雅戈    时间: 2013-9-10 17:07
漂亮的司马庙,精彩拍摄。
作者: 谈笑    时间: 2013-9-10 17:58
精彩纪实。史圣——司马迁,流芳百世!
作者: 风来叶面    时间: 2013-9-13 16:54
图文并茂的好帖!像素+学习。




欢迎光临 影像中国摄影网 (http://www.gophotos.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