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第31届和您走进:民风纯朴、人文独特,有600年历史的-乡村茶馆

  • 参团费用: ¥680元/人
  • 采风组织: 影像中国摄影网、去摄影
  • 摄影领队:刘为兰 
  • 摄影指导: 温金涛
  • 报道地址:《影像中国摄影网》、《去摄影》安徽省分站
  • 创作时间:七月
  • 交通工具:
  • 创作天数:3天
  • 客服电话:
  • 400-655-6638(免长途费)
  • 客服QQ:
  • 838306666
  • / 838376666
  • / 395077666
摄影点评

31进:民风纯朴、人文独特,有600年的-乡村茶馆
配合:中国摄影报、影像中国摄影网、去摄影,共同举办
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 - 活动之一
- 古镇夕阳、土屋斜树          - 六百年的茶事
临涣:稀有的乡村茶馆(文/本网文人版版主:海啸)


      临涣是位于皖北平原濉溪县境内的一座古镇。小镇不仅是以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而扬名,而且这是一处有着600余年乡村茶馆历史,至今仍传承着农民聚会喝茶习俗的古镇。并不产茶的临涣何以能保持数百年不变的喝茶习俗,让历史的记忆深深烙进乡村茶馆,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地域风情,这对爱好摄影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吸引。

       据当地老人们说,清朝鼎盛时期临涣镇上的茶馆有36家之多。所谓茶馆多为普通平房,桌子、凳子、茶具都极其简朴;茶叶用的是做茶叶弃去的茶梗,即当地人说的“大梗茶”;不过泡茶用的水可有点讲究,是专门从数公里之外的“龙泉”用水车拉来的。当地人相信,常饮此水使人长寿。泡出来的茶水像可乐的颜色,入口香绵且有点甜味。眼下什么东西都涨价,可茶水费没涨价,一壶茶5角钱不变。我发现,现在古镇上的茶馆已经不多了,生意不错,人气较旺的只有“怡心茶楼”、“南阁茶楼”、“江淮茶馆”、“同兴茶馆”等几家。如今的人们也只有来到茶馆才能感受到临涣镇的古韵,摸触到微弱的历史跳动的脉搏……在城镇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习俗在顽强的传承中面临着被时代大潮裹挟而去的威胁。这恐怕也正是我不厌其烦去临涣拍摄乡村茶馆的缘由。我真担心,倘若哪一天乡村茶馆失去独有的地域与历史的韵味,那么临涣还能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每逢赶集的日子,方圆数十里乡村的农民到茶馆喝茶的人特别多,有时连找一个座位都不容易。人们在集市上卖卖农产品,再捎回一些生活日用品,其间到茶馆歇歇脚,泡上一壶茶,抽着大烟袋,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听书逗鸟,其乐融融。到临涣拍片次数多了,我和许多老茶客们混了个“脸熟”,他们几乎每天上午往返十多里路到镇上喝茶,为的就是活动活动身子,感受生活中已不可忽缺的这份乐趣。临涣人民风淳朴,热情友善。他们面对镜头一幅熟视无睹的样子,不会躲闪,更不会像许多地方那样伸手要钱,否则免拍。我常常坐下来给他们递上一支烟,和他们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他们有时会关切的问起你拍的照片能不能获奖之类让人兴奋的话题。有的人还嘱托把照片寄到茶馆(我当然会讲信誉),因为茶馆老板都认识他们。

       在临涣拍片最佳季节是冬季和夏季。冬天寒冷,有的人穿着老式棉衣,戴着有特色的帽子,壶中的开水冒着热气,光影效果较好。夏天炎热,有的人几杯热茶下肚便大汗淋淋,干脆赤膊上阵,让镜头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在临涣乡村茶馆,每一次拍摄都让我感到新鲜,我在“熟悉的陌生”中去感悟,每次都能拍到几张自认为还不错的片子。

       临涣乡村茶馆是一处“稀有”的民俗图景,令人着迷!

       让我们背起相机,随着《影像中国摄影网》和您一起走进:民风纯朴、人文独特的:乡村茶馆 - 临涣!



安徽淮北临涣“乡村茶馆”

       中国是茶的故乡,底蕴丰富的茶文化渊源流长。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精髓,尤其将儒家的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临涣,将茶馆一角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其独具特色的皖北茶文化。临涣茶馆印证着古镇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社会的风起云涌与急剧变化,临涣茶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发展的历程。作为大众经济的一个部分和大众文化一定的载体,在这一历程中,临涣茶馆从数量的增减,场地分布的变迁,经营特色的改变,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它的种种表现又反过来折射出临涣一定的社会风貌和市俗人情,成为观察和了解近现代临涣经济及文化的重要窗口。


临涣茶馆的沿革与现状

       茶馆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但历史的沧桑巨变赋予茶馆的又不仅仅于此。临涣茶馆的时代经历、设施特征、茶具演变、成因变化等诸多因素都能给我们一些启迪。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进入唐代,临涣地区水路运输便利,对外交流频繁,商业交往发达。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临涣古城出现了茶馆。可以说,临涣茶馆是临涣地区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临涣茶馆的发轫、雏形阶段,唐代是临涣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初期,临涣茶馆或茶坊的基本业务是卖茶水给顾客喝,这时的茶馆或茶坊,总体上说仍属于经济基础领域。
       宋、元朝代,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在临涣古镇上已很普遍。据《宿州清代志》,早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水就常作为礼物,被商人带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 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日趋发达,成为临涣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茶馆对择水、选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讲究。据《通志载记》,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就以独有的水源优势而远近闻名。茶馆的经营规模、茶馆的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数目就已达十几家,并衍生至今,临涣人的饮茶习惯也自此沿袭下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临涣老茶馆多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青砖粉墙、重梁飞椽、小样黛瓦。在大梁的内侧下面置一拱梁,与大梁的走向并行,穿过墙壁,伸出墙外。内侧用一圆柱形立柱撑住主梁。伸出墙外的部分,下有马腿作为撑柱,撑柱的上端连接拱梁,下端插入墙体。为稳固起见,有的在马腿下边的前面伸入墙体的平面放一木板作为支点,叫做稳梁板,外侧拱梁子上面为出厦和挡风板。临涣茶馆的门面简陋陈朴,有旧式的三开或多开门页,褐色、厚重的木板门,古旧的铜门环,精细的透窗雕棂,刚劲的黄旧横梁。室内经年烟熏火燎,黑乎乎的。房舍内的地面凹凸不平,乡土气很浓。
       过去,茶馆办在主人自己的家中,没有名称,门前挂着一面 “茶”字旗,以示招揽生意。茶馆被当作地点提及时,茶客就说“谁谁家的茶馆”。现在的茶馆大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文昌茶馆”、“淮海茶馆”等,“茶”字旗大多换成了木质招牌,或横或竖,或明朗或暗淡,镶嵌或装裱在门面的显眼处。 过去,烧茶用的“茶炉子”就是当地人俗称的“老虎灶”,灶体做的十分特别。炉口也就是“虎口”,用于续填谷壳或木材等燃料;炉口之后是两眼深锅,也就是“虎眼”,用以烧水;再后是一口大锅,也就是“虎灶”,用于保温开水;烟道,也就是虎尾,放在最后,用于排放炊烟。由于烟道设计的合理,余热经大锅四周由烟道排出,厚厚的炉体起到保温作用,几米长的炉体平卧在地上,形如一只老虎。现在的“茶炉子”改以煤炭为燃料,其形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多数茶馆的炉子依墙而建,通体为长方体,煤炭直接从上面添送,路口一般可以并排放5至10个水壶不等。火苗从“茶炉子”洞内蹿出,直烧壶底。炉子旁边有一把“透火钎”,为了使炉火更旺,烧开水的人会提起茶壶,用“透火钎”捅火,火苗随火星刹时蹿起老高,这壶水顷刻间就会沸腾起来。
       茶馆里大都备有两个或更多的“砂缸”。主人将从浍河岸边回龙泉里运来的“活水”倒入砂缸。砂缸水生津润口,比井水甘甜清醇。现已停业的蓝田茶馆依然保留着清朝时期的两口大“砂缸”。茶馆的用水是人工挑来的。吴清杰随父亲开茶馆时,为节省往返的次数和时间,常使用两根扁担,同时挑四桶水。年轻时靠给茶馆挑水为营生的段汉鼎老人,对茶馆别有一番情感。据段汉鼎老人介绍,他年轻时,从南阁下面的回龙泉挑水,供给镇上的几家茶馆,2分钱一担,一天都挑150多担。当回龙水受到污染不能使用时,人们改用龙须泉的水,这时就开始用平板车拉水了。
       茶馆里一般都摆设着几张八仙桌或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着数条长凳。由于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残缺不全。后来,茶馆多使用简易的方形或长条木桌。主人还在门面的两边或对面的空地处,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时使用。茶馆里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这样不会搞混。早些时候,使用的茶壶都是紫砂的。壶的一边带一个把,壶嘴是小狮子造型。早年烧水用的水壶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的,偶尔也有一些圆形的锡壶。茶馆不仅用于招待茶客饮茶,还向街坊邻居供应开水。这与当年市民俭朴的生活习惯有关:一般家庭除做一日三餐时才举火烧灶,绝少有单为烧开水而费煤费柴的。日常若用开水,常提着茶壶、暖瓶去茶馆买水。为避免现金找零的不便,茶馆使用一种木质水牌,一牌一壶,这样就便利多了。另外,一些茶馆还备有香烟和糖果、瓜子、花生等小吃。老茶客们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生意人潘孝武的大老婆最爱到茶馆里去,边饮茶边吃花生和青萝卜,而且专挑瘪花生吃。在土质土色的茶馆中,时常晃动着一位珠光宝气的富太太,也成了当时的一景。
        茶馆的营业时间,从清早五、六时起,直到晚上十点钟才打烊(即关闭店门)。有说书艺人演出时,往往持续到夜里十二点以后。


临涣茶馆的兴衰

       临涣的茶馆很多。沿南阁遗址向北的大街两侧,茶铺林立,茶香四溢。最鼎盛的时候,临涣有大小茶馆二十多家,每天接待茶客6000多人,如碰上逢集赶场,茶客更是摩肩接踵,穿梭不断。由于缺少史料,早年的茶馆已澧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人们所能回忆起来的,多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茶馆。其中较早的有吴云生开的吴家茶馆和一荆姓人家开的荆家茶馆。吴家茶馆位于南阁以北、街面路东的地方,北面紧邻大戏园子。生意一直十分红火。吴云生的侄子吴清德当时是一名红军战士,化装成普通百姓到茶馆里帮工,在茶客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这为吴家茶馆凭添了一道美丽的光环,也留下了一段佳话。茶馆晚上照明使用的是一种自制油灯,下面是一个铁碗,碗的中间是用棉花做成的捻子,碗里兑满香油。荆家茶馆位于临涣街西、老旱河附近。为招揽茶客,茶馆的主人出钱雇来说书和唱大鼓的艺人。人多时,在茶馆的门前搭起敞棚。后来,段猴子在临涣鱼市街头、一单姓人家在南阁的北面各开了一个茶馆。解放后,私人经营茶馆遭到禁止,茶馆由政府的商业部门接管。再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私人茶馆又逐渐兴办起来。
        在众多茶馆中,较为出名的还有蓝田茶馆。蓝田茶馆以前在临涣的青年街上,茶馆的主人是倪结实和倪连生父子。蓝田茶馆与旁边的一个澡堂是相配套的,相邻的还有外号“周三秃子”、“潘四儿”的两家茶馆。农村合作化后,蓝田茶馆搬到了南阁街。这样茶馆离临涣回龙水最近,紧邻风光秀丽的南阁景区,且面对当时临涣最繁华南北街。茶客来此择个座位,沏上一壶红茶,啜茶、赏景、谈天、看书或独坐冥想,悠然自乐。倪家过去为地主干活,从那里熟悉并接替的茶馆的营生。后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禁止私人经营,蓝田茶馆上缴给临涣的商业部门,由当时的一位叫孙如田的工作人员负责经营。当时的蓝田茶馆可以说是门庭若市,生意十分兴隆,喝茶的人常常需要排队等候。那时的孙如田是吃国家商品粮的,生活相对比较宽余,经常接济一名叫张月珠的老三届下放知青,从此两个人便好上了。结婚后,他们生有四女两男六个孩子。后来商业不景气,老两口就靠着经营茶馆维持生活。上了年纪的孙如田老人眼睛得了白内障,看不见东西了。老伴退休后回了上海,几个孩子也都到外地各自发展去了没有人愿意回来承继这份行当,蓝田茶馆于2004年歇业了。现在老人一个人住在歇业的茶馆里。从北边的门走进,靠北墙是近两米长、半米多高的砖土结合的茶炉子,炉壁上满是脱落的痕迹,上面堆积着碎木块、烂木箱、破旧衣物等。紧邻炉灶的地方对方着破碎的旧椅子、旧凳子。门的右边,放着一个一米多高的橱柜,里面乱七八糟地地方的过去用过的茶壶、茶盅。有方型的,有圆型的;有带花的,有纯白的,大约五、六十个,上面落满了灰尘。挨着橱柜是两个大砂缸,过去盛水用的,水缸闲置着,上面胡乱堆放着各种各样的杂物。几面墙壁的泥坯脱落了,烟熏火燎的痕迹依然存在着。提起茶馆,孙如田老人心里面总有一种舍不得的酸楚,擦拭干净的蓝田茶馆招牌依然端正地挂在门口,老人戴着深度眼睛,穿着缝缝补补、褪了颜色的衣服,时常坐在门前脏兮兮的石凳上,向路过的人叙说着茶馆的过去。
       江淮茶馆也是延续至今的较早开办的茶馆之一,由周志田祖孙几代人用心经营着。过去,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也作为一种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周家人一直用心经营着这份生意,日子过得也算不错。现在,店面布局、经营方式和所用器具与旧时依然没有多大改变。生炉、取水、烧水、冲茶、摆弄茶具成了周老板家常便饭式的程序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过多地考虑收入的多少。就这样做着该做的事情,招待着前来的客人,操持自己的家务,养活着自己的儿女。近来,就有了些许的变化。虽然茶客满堂,但是日益增高的经营成本和越来越少的微薄收入,使茶馆的生意难以维持下去。周志田先生便有了歇业的想法。一直跟着他干的儿子,在帮衬的父亲经营茶馆的同时,又在茶馆的旁边做起了小吃生意。 还有很多后期兴起的茶馆大多都在热热闹闹中开张,在静静悄悄中停业了。这些茶馆的主人最初看到的备受欢迎的茶馆的赢利机遇,但是在经营中,既缺少传统茶馆的古韵,又没有乐在其中的兴致。一段时间后,慢而少的收益把他们的 经营热情磨光了。
        南阁茶馆是后来开设的,场面也不小。新主人秉承着茶馆老的经营方式,招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茶客们也没有什么生疏感,就象惯常的活动一样,来到茶馆就喝茶,就三个一堆,五个一起地交流起来。前不久。南阁茶馆也作了调整。整个茶馆一分为二。南半部继续茶馆的生意,北半部改作了时装店。
       怡心茶楼是近年新兴建的,也是目前临涣规模最大的茶馆之一。茶馆主人郑同川和张秀侠夫妇有着自己的经营头脑,一方面保持着招揽农民老茶客的传统经营方式,一方面开辟适宜当代生活的新生茶道,把传统茶馆的特点与现代人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赋予了茶馆新的内涵。古色古香的茶具,配上咔啦OK等娱乐设施,更多地吸引了当地的中、青年人和慕名而来的外地访客。郑先生怀着恢复和弘扬临涣传统茶文化的志向,不惜借债对茶楼进行装修和配置。通过仿古建筑营造浓厚的古典茶馆氛围,通过装备点歌系统和多媒体影视设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每天吸引了大量的茶客,生意也红红火火。这让人们在为多数老茶馆被迫停业、传统茶馆难以维计而扼腕叹息的时候,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临涣茶馆由其最初的形成,到后来的兴盛有其自己的成因。

       古城临涣的重要地位为临涣茶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历史上临涣曾为郡、为县。唐代临涣县先后为北谯郡、亳州所辖。五代时期,临涣仍设置为县,属宿州所辖。宋朝,铚城为北沛属地,后临涣改属河南道。元朝,临涣改属河南归德府,后又并入宿州。明时,临涣下设十三集,属凤阳府。清朝,临涣为宿州三大镇之一,下辖百善乡、孙町乡。以后又改镇为区,辖有商东、商西、仁圣等19集。历史上,这样一个重要城镇占据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它的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就因了这一特殊地位而发展起来。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也与这样一个重要城镇溶为一体。
       临涣便利的水路交通把临涣茶馆推到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古代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陆路上的人力和畜力运输又耗费大、容量小、限制多,远远比不上水路运输的经济与便利。临涣由于有泡河和浍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占尽了水利交通之便。两河在临涣南端会合,下游入淮河,进入长江;唐代浍河上游挖掘鸿沟直通东京汴梁。明、清时期,浍河上游可达河南省商丘,泡河上游可达河南省民权县王六口。豫、皖、苏、浙四省的船只都可由浍河和泡河进入临涣地区,临涣与周边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便捷和频繁,因此成为远近有名的古代名城。明清时期浍河中往来船只十分众多,停泊在临涣码头桥东西两边等待装卸货物的船只每日不下100艘,最大木船载量为10吨。临涣当地专门依靠水运生活的船只24户,具有大小木船182只。过去,临涣由于地处苏、鲁、豫、皖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埠,这里逐渐成为过往商贾休闲的重要场所。 四面八方的客商聚集在一起,品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当地的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编辑本段发展
        长时期的文化积淀赋予了临涣茶馆不可替代的商业和文化地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茶对于茶客已由解渴这一生理上的满足到了心理上的依赖这一地步。茶馆是临涣这一特定区域乡土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方百姓的精神,标志着一方百姓的生活风格,凸显着一个相对独立人群的价值。茶馆蕴涵的茶饮文化,是基于农民对健康长寿最朴实的追求;茶馆蕴涵的的娱乐文化,是农闲时光和晚年余生最基本的精神满足;茶馆蕴涵的社会功能,是农民劳作以外自身价值的又一种真实体现。临涣茶馆的所有文化形态,几乎都是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表现。在临涣,不管时光流转,不管社会变迁,不管政府更迭,不管人事代谢,乡土观念和亲情观念早已化成深深的情结,植根于茶客的骨髓之中。
老茶馆的接连歇业,新茶馆的瞬间开业与瞬间关门给茶客带来的是一种悲凉,也标志着这一特定的民俗现象在走向衰落。茶馆衰落的原因不在于缺少茶客,相反,茶客却与日俱增。除了老年人以外,许多中年人也养成了到茶馆喝茶的习惯,一部分妇女来加了进来。另外,慕名前来的外地访客也时常不断。
       老茶馆的主人年纪大了,没有能力继续招揽这门营生了,子女又没有承继的兴趣。新茶馆的主人最初把茶馆看作是一种商机,后来发现赚钱少而慢,就转投它业了。煤价在涨,而茶价无法再长了。茶客多是农民老人,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来源,喝茶的开销主要靠自己原有的积蓄和儿女的接济。这种积蓄或接济是十分微薄的,大部分都用来糊口,节省下来的用于喝茶。若茶价再涨,他们就负担不起了。临涣的四大名泉有三个相继埋没于地下,仅存的龙须泉也随着临涣新闸的建成而没于浍河水中。当地人在努力地挽救着龙须泉。
特定时代形成的特定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的见证,从兴盛走向衰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当今的人们有必要对此加以保护和传承。


临涣茶馆的优势与特色

       和全国其他地方的茶馆一样,临涣茶馆具有一般茶馆的共性,也蕴涵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特点。以家为店。临涣老茶馆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店。临涣集镇坐落在浍河北岸,老茶馆大都近水临街,多依家舍而设。独特水质。俗语谓“茶好不如水好”。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对泉水情有独钟,而临涣的泉水又最宜沏茶。临涣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临涣茶馆名扬四方的一大优势。1998年水文专家对临涣泉水进行过专门化验鉴定,确认临涣泉水含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活络通经,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因而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另外,临涣泉水的张力极强,沏泡的茶水高出杯沿而不溢。临涣回龙水是硬水,同样是一杯茶,用回龙水泡制的就比用平常水泡制的重约1两。
       独特茶料。临涣茶馆的茶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唯一性,茶叶的唯一性是临涣茶馆“茶”的精髓。临涣当地不产茶,临涣茶馆使用的茶也并非一般的茶叶,而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说来也怪,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这种棒棒茶,在其他地方用棒棒茶的几乎没有。最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茶梗经临涣泉水的沏泡,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但是一旦将这种茶梗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永远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味道、舒适的感觉和奇特的功效。很明显,六安的棒棒茶与临涣的古泉水达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结合。常饮这种棒棒茶,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另外还有解酒的功能。临涣棒棒茶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饮不撑腹,无论喝多少,都不会有撑胀的感觉。饭前饮之能增进食欲,饭后饮之能帮助消化,闲暇饮之可舒神清心,劳累后饮之能解疲提神,常年饮之能延年益寿,一时饮之能充饥解渴。早些时候,除红茶棒外,茶馆还使用过秫秸库子(高粱秸皮)、桑叶等作茶料。
        宿州清代志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临涣本地有一财主,老年时,随当官的儿子到了外地。暮年的财主经常心胸烦闷、体乏无力,一天到晚总打不起精神,做什么都没有心思,吃什么都没有胃口。一天,忽然想起了临涣泉水,于是托去临涣贸易的一位船工捎带泉水。当时浍河水涨,船工到了临涣码头,只得停留在码头桥的东面,无法到达回龙水的地方。船工就地装了一罐浍河水带了回去。财主命人把水烧开,把茶泡好。已经习惯了临涣回龙泉水的财主刚喝了一口,就发现此水不是龙须泉水,于是命人召来那位船工,很很地责罚了一顿。后来财主经常托船工捎带临涣泉水。员外经常饮用临涣泉水,八十多岁时依然精神,耳不聋,眼不花,走路不靠拐杖。
       独特茶客。临涣茶馆的茶客五花八门,三教九流。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拉车挑担的朋友往往在此歇脚,风尘仆仆中喘口气、喝碗茶、吸袋烟;再不然,掏出窝窝头、咸菜,喝着茶吃顿午饭……。但是常来饮茶者,大都是当地有些年纪的人,六、七十岁的老人占了茶客的一大部分。这些茶客满脸皱纹,手指关节尤其粗大,吸着劣质的烟。他们一大早从自己家中出发,有着离茶馆二、三十里,不急不躁地缓缓地走来,不时地与路见的熟人打声招呼,或调侃几句,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来到茶馆,先缓慢地伸出手,从裤袋的深处掏出一个布包或纸包,举到眼前,一层层揭开,从中摸索出旧而平整的分币或毛票,很认真地数够三毛钱,递给茶馆的主人。茶馆的主人拿来一把茶壶和一个茶盅,从地面放着的一个塑料袋子里抓一撮棒棒茶梗,放在茶壶里,从熊熊炉火上提起一把水烧得翻滚的铝壶,往茶壶里倒水冲泡,然后端起茶壶、拿起茶盅,送到茶客选定的桌子或台子上。茶客便开始慢慢地喝,细细地品。这样,每天摆在门口的长条矮桌围坐得满满的,每人面前一把茶壶,一只茶盅,徐徐地品那红褐色的茶水。他们行动迟缓,表情木然,反映迟钝,对采风的摄影家、采编的记者都视而不见,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有一种嗜茶上瘾、一整天泡在茶馆的茶客,被当地人称作“茶瘭子”,早晨茶馆没开张就在门口等着,茶馆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茶馆打烊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临走时还要带一壶回家。 独特底蕴。棒棒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万千农家茶客,个中原委不仅仅因为它的价廉,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数百年来老茶馆的文化积淀:那厚重淳朴的乡土文化,绵绵延续着棒棒茶的历史。临涣人饮茶不是仅仅停留在止渴的生理满足上,而是作为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调糅进了每一个日子。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咽叶味,渗和着茶水味,混在一起味道怪怪的。就是茶馆里的这种怪味,才是老茶客们最感亲切的气味,缺了它,他们会感到生活枯燥又乏味。这些老人哪儿都可以喝茶,但独独喜欢来到茶馆里,主要享受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趣、一种滋味。他们看重茶馆,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大清早赶来,摸着黑回去。这些老茶馆的馆主心里也清楚,营造一个茶文化的民俗氛围和心理空间比营利更重要。作为老茶馆,不仅是一处喝茶的地方,而且是许多老茶客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茶客,每天不惜跑上数公里路,来泡茶馆。尽管近年茶叶、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开茶馆其实已利润不多,但是象江淮茶馆的周志田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茶馆馆主认为,万万不可因些许私利而薄了亲情。临涣茶馆的业主大都恪守这一点——宁可少赚不赚,也得顾及乡邻四方。
       茶价低廉。老茶馆茶价低廉,只消花上很少的钱便可不计时辰地泡在茶馆里。茶客进了茶馆,首先向茶馆主人打声招呼:“来一壶茶!”或“来半壶茶!”茶馆主人为要一壶茶的茶客送去一把手提陶瓷大茶壶和两个小茶盅;为要半壶茶的茶客送去一把陶瓷小茶壶和一个小茶盅。一壶茶价在明代为一个字钱,在清代为一个铜子,在民国时期为两个铜子,在五十年代为人民币五分钱,在六十年代为人民币一角钱,在七十年代为人民币一角五分,在八十年代为两角,在九十年代为三角。茶客一次付钱,喝完后,殷勤的茶馆主人马上又给你添满。喝多长时间以及喝多少茶任随茶客,不再收取一分钱。


临涣茶馆的社会功能

      茶馆之所以引人注目并得以延续下去,不仅仅是它的商业特点和经营之道,更多地表现在它所具有的丰富的社会功能上。我们都习惯于把茶馆看作仅仅是一个休闲的地方,但实际上茶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共空间。茶馆是高谈阔论的好去处。临涣人爱进茶馆,是因为临涣人喜欢“摆龙门阵”。与面熟又不太相干的茶客聊农事、聊生计、聊百姓中的奇闻轶事,大家各自都在这里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也都得到了些什么。市井百姓在熙来攘往的茶馆之中,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什么话题都有,涉及时事、社会、文学、艺术、哲学等。有的茶客默不作声,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茶客们在这里可以一边品饮棒棒红茶,一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实为人生至乐。
       茶馆是较劲竞技的好去处。解放后的茶馆还增加了打牌、下棋、搓麻将、读书看报、赏花遛鸟等活动。常有一些自恃技艺超群的青年人,也来这样寻找棋艺高手,杀上一盘。赢了,带着得意的微笑轻盈离去,输了,带着不服气的神情准备明天再战。高兴起来,放声大笑;着急起来,拍得桌子山响,别人也见惯不怪。
       茶馆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人说”戏曲是用茶水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下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最常见的是评书、大鼓书、坠子。时常也有莲花唠子、清音、金钱板等客串。现在在茶馆义务客串的有唱大鼓书的李明才、说快板的吴清杰等民间艺人。茶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毫无拘束的地方。如果他感觉燥热,可以剥掉衣服赤裸上身;如果他需要理发,理发匠可就在他座位上服务。
       茶馆是接客待友的好去处。小镇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会友,促膝谈心,既体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却十分方便。
       茶馆是洽谈生意的好去处。在旧社会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因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商人在茶馆隔着袖子互掰手指头,扭捏比划,论质讨价,发出的声音或震耳欲聋,或低声细语。几盅红茶,也就促成了一笔生意。
       茶馆是调解纠纷的好去处。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茶客调解。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双方诉说。根据理法、人情秉公评议,最后说得双方心服口服。大多是盛怒而来,低头含笑而去。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很多民间矛盾纷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的。茶馆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茶馆就是一个“民事法庭”。 解放后,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到茶馆去理论的人逐渐减少,但这种习惯依然保存至今。
       茶馆是议事决策的好去处。若家有婚丧嫁娶、置办家业的大事,常邀几位老兄弟到茶馆里一聚。一壶老茶,一捧瓜籽儿,私私窃窃的就把事情商量妥了。
       茶馆是江湖救急的好去处。在过去,个别生活无着的人,实在走投无路了,到茶馆去求救,往往都会得到茶馆主人或茶客的资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茶馆的有些社会功能得到了强化和提高,更多的功能却逐渐退缩或消亡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时间在剥夺了它的一些优势的同时,也必将赋予它新的功能。对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掘、研究和利用,就会大大增加茶馆存在下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茶客到茶馆并不是简单地品茗,更多的是享受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氛围。早年的茶馆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氛围,才使茶馆成为人气旺盛的场所,才有更多的回头客和固定客捧场聚人气。
       临涣的茶文化,誉满全国,名扬海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等多家报社对临涣的茶文化进行过专门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也连篇报道。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台进行过专门采访和详细报道。在1999年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民风民俗摄影展上,一组临涣茶文化的照片荣获金奖。临涣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定为“棒棒茶”节,届时举行盛大的庆祝和文化展示活动。
       临涣茶馆作为临涣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其立足点和吸引人的是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失去这一内涵,茶馆也就失去了特色与本色,失去了格调和情趣,也就失去了其生命的活力。茶馆最终得以幸存并仍然是这个城镇日常生活中最活跃的部分,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与本色和极其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在重复的形式中才显出它的坚韧,这就是临涣茶馆。



摄影主题、内容和组织优势


1、临涣己是人文创作难得的地方,民风纯朴,人文独特,有着浓浓乡村韵味,其作品屡屡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获奖。
2、无论是大的场景还是人物肖像,都是创作的好题材,在创作过程中会安排如:说大鼓书的场景,非常生动。
3、网站:在路上老师,从1999年至今先后70余次赴临涣创作,坚持不懈,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大家分享。
4、网站也先后组织了28次赴临涣摄影活动,对季节、机位、拍摄方法等,十分熟悉。
5、网站和临涣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为配合创作和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基础。
6、较高水平的领队和摄影指导,正确的引导,更是出片的保障。
7、《去摄影》、《莫高影像》提供后期保障,黑白作品不仅仅是黑与白,后期调整尤为重要,工作室使您的作品更上锦上添花。



网站本次行程特色及增值项目


1、领队老师用幻灯演示本次创作内容和作品,并与摄影讲座结合起来,使大家对创作景点、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大家对创作目标明确,更好进入创作最佳状态。
3、每位参团会员尽量带笔记本电脑一台、小U盘一个便于交流用,拍摄回来如果有时间,从当天创作的作品中每人找出十幅作品,由领队或摄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与交流。这样既得到创作水平的提升,又互相学习到每位参团会员的摄影作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找差距,这也是网站开启全新的摄影创作、学习模式。
4、创作与学习并进,临涣是人文摄影的好地方,民风纯朴,人文独特。利用这次创作机会,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大家如何拍摄人文作品,使大家在人文摄影方面有较大提升。
5、每位参团会员在活动结束前自己挑选10幅作品,用U盘存储交网站领队老师(必须是RAW文件),由网站后期工作室再进行挑选,免费为大家后期精细调整5幅作品,如需增加作品后期调整,按网站会员价收取后期制作费。
6、在本次摄影创作活动中,每位参团会员调整后的作品,本人应该同意在网站举办的“在线影展”中展示,目的展示大家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便于交流、学习。
7、参团会员作品《影像中国摄影网》旗下《去摄影》可代为理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投稿,享受会员价格的作品专业后期调整和爱普生艺术微喷输出,并为本人在网站建立档案库,有利于参赛。
8、本次行程的安排和特色,每位参团会员通过这次活动,无论在拍摄水平,还是收获作品,都会有质的提高。
9、参加本次活动后将成为《去摄影》、《莫高影像》的vip会员,享受《去摄影》、《莫高影像》的各项优惠活动,和享受会员价格的作品后期调整和艺术微喷输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


55.jpg


56.jpg


57.jpg


58.jpg


59.jpg


60.jpg


61.jpg


62.jpg


63.jpg


64.jpg


65.jpg


66.jpg


67.jpg


68.jpg

@无@2018年7月28日:下午13:00分,准时出发,过时不等。
集合点:安徽省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网站安徽省分站南侧大门(寿春路与蒙城路交口)。@合肥报到:680元/20人以下、780元/15人以下、不足10人取消行程,临涣自行往返:580元。@合肥至临涣交通、食、宿、场景安排、领队和摄影指导。@临涣往返。@【注意事项】

  1、参加者视为同意此次“影像中国摄影网”活动规则。
  2、集体观念第一,必须服从统一安排,不得私自出走。
  3、注意安全,不做无保护的攀爬等冒险的行为,按时归队。
  4、如因天气因素,可改变行程地点,但活动天数不变,不可抗拒因素除外。
  5、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不适宜外出摄影创作活动的病症者请勿参加,隐瞒病情责任自负。
  6、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团,团费是不能退的,请理解。
  7、因自费或活动以外项目及个人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行为人自负。
            
【免责声明】
  1、凡报名参加者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或路途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根据相关赔偿条例由相应的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2、凡报名者视为接受网站条例,代他人报名者如未通知网站购买保险,被代报名者如遇人身伤害,本网站不负担任何责任。
  3、人身意外保险由本网站统一购买,凭保险单据费用自付。对于由于本人因素而未购成保险,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本人自行承担,本网站不负担连带责任。
  4、一切本着尽力为会员着想,但所有内容、条款,最终解释权归《影像中国摄影网》、《去摄影》创作部。@
(1)、报名结止时间:2018年7月20日,费用包括:合肥至临涣交通、食、宿、场景安排、领队和摄影指导。
(2)、7月28日(星期六)、29日(星期日,逢集)、30日(星期一)
(3)、本行程是专为摄影人而设计,人文独特,谢绝非报名者临时参加。
(4)、住宿:二人标准间、独立卫浴、空调、电视等。
(5)、三大元的镜头基本都能用上,长焦、中焦为主,有传统相机、黑白胶卷来表现也十分精彩。
(6)、请带上充足的储存设备、储存卡、电池、胶卷等,充电器不要忘记,三角架要带上。
(7)、如特殊情况则取消行程,网站会在本帖后跟帖通知。
(8)、网站后期工作室为每位参团会员免费后期调整作品:5幅,但所调作品要求在本网发帖交流。
(9)、报名后需经常留意《影像中国摄影网》、《去摄影》摄影创作俱乐部及公告栏目相关信息发布。@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