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相机操作习惯,会决定你拍摄的成败!

2017-11-23 15:11| 发布者: 影像中国摄影网| 查看: 1488| 评论: 0


拍照时,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操作习惯:用左眼还是右眼取景?相机包挎在左肩还是右肩?蹲下取景时,重心放在哪只腿上……

这些操作习惯,绝大多数可以怎么顺手怎么来,毕竟它们对你的拍摄成功与否没有什么影响;但有的操作习惯,却可以直接决定你的拍摄成败。

今天要为您列举两个最关键,影响最大,可能直接决定拍摄成败的相机操作习惯,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呀!

1. 先对焦,还是先构图?

是先对焦后构图,还是先构图再对焦呢?

   所谓先对焦后构图,就是先半按快门完成对焦,锁定焦点之后再移动相机重新构图。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省事

,快捷方便。  

此外,中心对焦点在功能上要比其它位置的对焦点更强大,速度更快更准确,先对焦后构图能有效发挥中心对焦点的优势。

中心对焦点,往往对焦更快更准确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先构图后对焦,即先把画面结构确定下来,再决定对焦点。这样可以避免先对焦后构图的致命缺陷:焦平面偏移。

焦平面发生偏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手持误差与余弦误差。

所谓手持误差就是,在手持拍摄,重新构图的过程中,你的手很有可能晃动(或前后移动)。这样可能导致镜头到主体的距离发生改变。

而余弦误差,和你手晃不晃或上不上脚架无关,而且更难以避免。

所谓余弦误差,是指当相机主轴转动后,会导致实际焦点后移,并且后移量与转动角度成正比的一种现象。



无论是手持误差还是余弦误差,焦平面偏移的量都很小,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不影响大局。

但如果你正在用大光圈拍人像或者拍微距,景深很本来就极浅,焦平面的这一点点偏移很可能就会导致脱焦。

微距题材,对焦平面控制要求精度极高

景深越浅的题材,先对焦后构图的危害就越大,就越应该先构图后对焦。

而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相机的对焦功能越发强大,可选对焦点更多,覆盖范围更大,为先构图再对焦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你可以手动选择对焦位置,无需重新构图

不过,如果你用的是入门机,对焦功能不够强,还是尽量用中点对焦。尤其是在使用长焦头时,非中点很难成功合焦,你最好先对焦再构图。

2. 用光学取景器,还是用 LCD 取景?

目前,大部分单反相机的主要取景方式有两种:用相机上方的光学取景器,和用 LCD 取景。两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劣势。

我们先来说说,光学取景器有哪些优势。

位于相机上方的取景器

光学取景器最大的优势在于即时性:你透过取景器看到的,就是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拍摄动态题材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不用光学取景器而用 LCD 取景来拍跑步比赛,当你看到运动员跑过时按快门,拍到的可能却是空荡荡的跑道。

抓拍“决定性瞬间”,必须要用取景器

光学取景器的优势还在于“真实”——LCD 屏显示出来的色彩和光线,会与实际画面有所偏差;受限于屏幕分辨率,景物部分细节也会看不清。

此外,光学取景器要比用 LCD 屏取景省很多电,能大幅提高外拍时的续航能力。

LCD 取景的最大优势则在于“所见即所拍”,你能够在 LCD 屏上看到当前曝光参数下的最终拍摄结果,便于新手控制曝光。

LCD 取景能看到当前参数下的曝光结果

在周边环境很暗时,取景器里一片漆黑,但用 LCD 屏就能提高亮度,看清楚周边环境,对取景构图很有帮助。

LCD 取景还能辅助对焦。有的题材景深很浅,需要高精度对焦(如微距),你可以在 LCD 屏幕上将主体放大数倍再进行对焦操作。

在你需要低角度拍摄时,一个可以 360° 翻转的 LCD 屏会帮上大忙。

如果你还是坚持要用光学取景器,就只能用下图这种奇葩的姿势了: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LCD 屏取景能覆盖 100% 的视野,而这一点只有中高端机的光学取景器能做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与网络,仅作为影友会员研究学习用途,如存在版权等问题请与影像中国摄影网联系告知,将尽快删除存在版权问题文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