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2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家争鸣——谁来关注摄影评论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0-10-17 11: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是我多年前在“中国摄影在线”读到的,各位摄影大家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今日重新整理编辑一下,和大家分享,也希望本网的同仁们能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也希望对网站摄友之间的交流点评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摄影绝不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既然需要交流,就是彼此的双向的,你收获一份肯定与指点,也应该付出一份心血与他人,也许你只字片语的点评,就可能成为推动摄影评论的成长成熟的动力!不然何来交流!不交流,摄影之路怎能长远?

     很久以来,我们似于羞于也难于过多谈论摄影理论和评论的话题,不知是因其本身深奥,还是我们原本就对之不过多感兴趣。其实,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公理,从关于摄影“理论大于实践”还是“实践大于理论”沸沸扬扬的讨论中,我们都不难看出,摄影人骨子里对理论还是相当重视和依赖的。

     摄影评论和理论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关键是如何尽快和摄影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业内的几位摄影评论家和理论爱好者,就摄影理论与实践的话题进行了一次网络讨论,请他们大话摄影评论和理论研究的现状,研究摄影理论如何服务于实践的大问题。

参与讨论者: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与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从事摄影教育20年,出版摄影专著50多本,第四、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

    藏策:某出版社学术选题策划编辑。曾出版《文学批评写作》等专著80余万字。系列论文《摄影·批评·文化研究》引发了国内摄影界和学术界广泛讨论。

    虞若飞:摄影理论研究者,“1983年以来,拍摄了不少‘纪实照片’。期间数年不能随心所欲拍照,1993年始玩弄有关摄影的文字,尽是散论。”

    谢白:南京大学教师,1994年弃医学而从事摄影教学,主要评论几乎都在课堂完成,少量发于一些网站。

    杨民明:1982年起开始摄影,摄影理论爱好者。

    朱玉芳:1999年开始关注摄影理论,85篇作品散见于摄影报刊和网站。



真正的摄影评论未成气候。


    林路: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评论还没有形成气候。我们现在看到的“摄影评论”,或者是借用了其他领域如哲学观念或美术理论的研究方式,生搬硬套于摄影空间;或是根据政治需要和形势发展,贴上一些表面“与时俱进”、实际上流于肤浅的概念化标签——很少能有在摄影本体意义上进行深入论证的摄影评论。

    藏策: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批评和理论。有的只是些印象式的摄影评论,只能作为摄影的某种附庸出现,是非常初级的。

    虞若飞:时无英雄,竖子成名。风云际会,更待时日。

    谢白:摄影评论目前还在作品外围打转转,还在从意义讲到背景,从创作过程讲到作者,从感觉和认识充分展开表扬功能,功利性地萎缩批评功能。

朱玉芳:热情有余,锐度不足;交流平台不畅,传统媒体缺乏应有的魄力;无意义的纷争浪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学霸”遏制新思想的诞生和成长。

摄影评论评什么

    林路:从宽泛定义看,摄影评论可以涉及非常抽象化、理论化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具体作品或人物进行评论,甚至充满感性色彩。至于狭义的摄影评论,应该是具有相当理论色彩和框架的评论方式,不管是纯理论还是有针对性的具体评论,都必须有足够的理论框架作基础,而非一般感性化的评论。

    藏策:我以为,摄影理论批评应大致分几个层次:一是纯理论的(或称之诗学的)研究;二是理论批评(或叫学术性批评),是以严谨的学理为依据,针对具体论题或文本的批评;三是图像文本分析;四是一般性评论文章。以上几类虽层面不同,但都应以一定的学养为积淀。

    虞若飞: “摄影评论”不只是“对摄影的评论”,不是摄影创作的“后继”行为,它与摄影创作同时存在,且其本身就是创作,就是艺术。法无定法,所思所悟,皆可成论。本人在《构建摄影理论平台策划设想》一文中提出,摄影理论的四大模块包括基础理论、摄影评论、文化历史和应用策划。

    谢白:摄影作品评论应包括:一是作品的哲学思想、社会学意义;二是作品的内涵和寓意;三是作品画面分析(画面所营造的氛围、寓意,所表达的被摄者和拍摄者的情感);四是必要的创作思路和经过;五是必要的技术指标。

    朱玉芳:摄影史、摄影现象、摄影技巧、行业摄影学、摄影边缘学。

与实践脱节了吗

    林路:摄影理论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脱节,由来已久。摄影评论者夸夸其谈,摄影创作者充耳不闻——这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摄影理论本身不成熟、摄影创作者总体水准不高所导致的。一些摄影界的理论研究如前几年关于纪实摄影的讨论等,看似轰轰烈烈,但对摄影实践的指导作用,恐怕不敢恭维。如今的摄影家所看重的,是某篇摄影评论是否会给其声誉带来实际作用,而不是希望真的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藏策:摄影理论本来就应该与创作保持一定距离,更不是简单地为创作服务的。只有粗浅的评论式批评才依附于创作而存在,针对具体作品谈感受或开药方。理论,应该是一个独立学科,严格地说,理论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并不是为“繁荣创作”才存在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摄影理论与摄影创作”脱不脱节的问题,二者尽管有密切联系,但在根本上还是两回事。当然,摄影理论研究者与摄影创作实践者的有效沟通还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前阻碍沟通的也不是因为什么“脱节”,而是由于国内摄影界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理论缺乏必要了解。

    虞若飞:从某种程度说,理论的苍白正好映衬出创作的丰盛。如果能以理论的尴尬换取创作的奔放自由,我定会弃灰色的理论而取常青的创作生命之树。艺术理论没有做到哲学层次,不能溶入生命智慧,那是很无聊的事。评论者与实践者处于两道跑道,但是他们朝向同一个目标——诗意的生活。

    谢白:理论研究与摄影实践互不买账,各唱各的调。脱节是明显存在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一定是低水平重复。摄影理论和摄影实践间就像是隔了一张纸,理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纸捅破,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理论工作者是否可将学术语言翻译得比较通俗,或者讲得浅显点,有亲和力点,不要再使理论神秘化了。当人们从理论中得到实惠以后,理论就不会再受到冷落。

    杨民明:理论研究与摄影艺术发展脱节有两个原因:一是理论研究者与摄影者沟通较少;二是理论研究涉及摄影时,不能抓住要害。重要的是,要把宣传、介绍某种理论,与研究理论区别开来。对某种理论的宣传介绍,重点在说理论来源和观点等。而理论研究是具体操作行为,一是辨别理论优劣,二是运用理论探索实践问题。也许只有摆正理论宣传与研究的位置,理论研究才不会与研究对象严重脱节。这也是从学习到研究理论,再进入创建理论的关键,而不是简单地用某理论做个框框去套被研究对象。

朱玉芳:摄影评论者和实践者本是孪生兄弟,之所以出现“沟通不畅”的状况,是二者各自为战和相互轻视的结果。

眼光放远作比较


    记者问及中国摄影评论和理论研究与海外相比,与其他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相比的话题时,几位理论研究者都承认了其固步自封和相对滞后的一面。

    林路:美国摄影界对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评论似乎也不十分看重。比如著名的《美国摄影》杂志10多年来,并没有一篇较系统的摄影评论文章,不知是因为杂志定位所致,还是美国文化特征所决定,所有文章都是比较感性的评介,这似乎和中国摄影界较相似。然而当他们推出一些较有分量的摄影专辑时,往往不是请摄影评论家出场,而是请一些与摄影不相关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甚至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评述——许多都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物。当然,美国和欧洲不乏摄影理论经典,试问中国摄影界有谁可以写出一部罗森布鲁姆那样的《世界摄影史》?据说法国摄影评论界不乏大腕,摄影评论家地位远远高于摄影家。至于摄影理论与文学理论比较,恐怕“不堪一击”,不说也罢。
 
    藏策:与国内其他文艺种类(如文学)的批评相比,摄影理论评论界的发展尚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摄影过程中那些较复杂的技术成分,足以令圈外人望而却步,同时也足以让“圈内”许多落后的东西得到相应保护。这样一来,圈外懂理论的不懂摄影,没法说话;而圈内懂摄影的又不懂理论,水平自然也就上不去了。这实在是摄影界特有的状况。
   
    谢白:我们的摄影评论与海外交流较少,无从评论。与其他文艺评论相比处于初级的阶段,也可以说处于一个凭直觉评论的阶段。
痛心疾首说不足
   
    林路:毋庸置疑,中国摄影理论和评论滞后,关键还在于整个摄影界对摄影理论和评论重视不够。从整体上看,还没有一种对摄影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合力,只是处于一种游兵散勇状态。摄影界也没有形成对待摄影批评的良好风气,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无法确立,大大阻碍了摄影理论指导意义的形成。
   
    藏策:目前中国摄影理论研究和批评,尚缺乏基本的学术规范,大多属于随感式的东拉西扯,而且许多文章根本不通。另外,理论观念普遍陈旧,基本上还是抱着老式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在思考问题,话语系统亟待更新。
   
    虞若飞:总而言之,中国的摄影理论充其量不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且呈现“体弱多病”状态,归纳起来有八大症候:一是组织松散,人才分散,协同性差,智力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缺乏系统性,没有体系,课题重叠多、空白多;三是缺乏科学方法和学术态度,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随意而论,泛泛而谈;四是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五是没有真正意义的评论,理论与创作脱节,现实性、前瞻性、指导性不够;六是功底不实,人云亦云,缺乏理论自觉、原创意识和独立精神;七是媒体推介不力,理论研究几乎处于暗箱状态;八是文化层次低,观念落后,与大文化环境脱节。
   
    杨民明:缺少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基层的理论研究和交流还没有“热闹”起来,摄影组织引导力度不大,摄影人之间的理论探讨热一会儿,冷一会儿,理论书籍(包括参考书籍)不太好找。
   
    朱玉芳:缺乏前瞻性、缺乏深度、缺乏广度、缺乏力度、缺乏使命感。
理论如何转化成摄影“生产力”
 
    林路:要想将摄影理论和评论转化为摄影“生产力”,必须在总体上引起人们的重视,要鼓励理论工作者和评论者敢于说话,要培养一批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摄影理论工作者,有目的地对中国摄影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敏感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更多切实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为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者营造宽松氛围,这样才可能对摄影创作有所推动。
   
    藏策:我以为,摄影理论就是摄影理论,它是一个独立且自足的体系,不应以服务于摄影实践为自己的终极目的。相反,现在中国摄影理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倒是太依附于摄影实践,太缺乏独立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摄影理论固然不以服务于摄影实践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理论研究对摄影创作就没有任何影响。越是不以服务于摄影实践为目标的自成体系的理论,才越有能力为摄影实践提供思想资源。反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虞若飞:能否将摄影理论转化为摄影“生产力”,关键在于策划,本人把摄影应用策划归入摄影理论,有双重意思:其一,研究摄影应用策划理论,创立摄影经济学、图片营销学、影像策划学、商业摄影学等,研究摄影风潮、大众影像消费、商业影像需求等课题,指导具体应用;其二,发挥理论与人才优势,参与摄影应用策划,把摄影理论直接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杨民明:有一个长久探讨摄影理论的“平台”,吸引摄影人各抒己见,在争鸣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摄影理论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从不同摄影门类的特点把握好视觉角度和观念表达力。要把摄影理论转化为摄影界的“生产力”,还要看摄影人对理论和理论研究者对摄影的态度了。
   
    朱玉芳:评论人不停充电,兼收并蓄;走出象牙塔,实践出真知;角色交叉,实践者拿起纸和笔,评论者背起摄影包;换位思考,少些想当然,多些所以然。
   
    尽管理论研究者谈到的终究是理论上的让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措施,但却是理论界送给摄影艺术实践者一个诚挚的合作信号。或许只有摄影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携起手来,才能有摄影艺术更加繁荣的局面。更希望得到更多摄影界内界外人士参与的希冀!

[ 本帖最后由 老阿土 于 2010-10-17 11:29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0-10-17 12:00:00 |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知灼见,值得收藏,细细品味,同时值得每位摄影人思量!
3#
发表于 2010-10-17 12:28:25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收藏,细细品味。
4#
发表于 2010-10-17 14:21:12 | 只看该作者
按下快门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就依靠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石,非常喜欢本文,各位名家的话如雷贯耳!
5#
发表于 2010-10-17 14:36:28 | 只看该作者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
发表于 2010-10-21 08:56:02 | 只看该作者
精品文章,值得一读!
7#
发表于 2010-10-26 09:23:29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文字介绍,说的很有道理,值得思量!
8#
发表于 2010-10-29 09:02:4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欣赏这些摄影大家的文字,有说服力,百家争鸣是摄影评论应该呈现的现象!
9#
发表于 2011-1-25 09:45:32 | 只看该作者
摄影不光是体力劳动,跟应该是脑力劳动!
10#
发表于 2011-3-19 17:26:4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辛苦了,学生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