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摄影爱好者心目中,70-200mm F2.8镜头总是占有特殊的位置,因此各个厂商都在这个焦端的镜头上下足了功夫。每逢体育大赛,在佳能的白色炮群中总少不了70-200mm镜头的影子,尼康从前赴后继的80-200mm三代小钢炮,也转变成了AF-S VR 70-200/2.8G IF-ED这支漂亮的“竹节虫”,N家粉丝都昵称为“小竹炮”,并且有黑白双色两个版本……  
  
  在广大摄影爱好者心目中,70-200mm F2.8镜头总是占有特殊的位置,因此各个厂商都在这个焦端的镜头上下足了功夫。每逢体育大赛,在佳能的白色炮群中总少不了EF70-200mm F2.8L USM/EF70-200mm F2.8L IS USM的影子。这几支漂亮的白色红圈镜头,在几年间一下子垄断了佳能发烧友级别以上的中长焦市场。 
 
 
1995年发布的佳能EF 70-200mm F2.8 L USM 
  
2001年发布的佳能EF 70-200mm F2.8 L IS USM 
   尼康从前赴后继的80-200mm三代“小钢炮”,也转变成了AF-S VR 70-200 F2.8G IF-ED这支漂亮的“竹节虫”,N家粉丝都昵称为“小竹炮”,并且有黑白双色两个版本。人们在惊叹其外观惊艳的同时更发现其配置的精良。 
 
 尼康AF 80-200mm f/2.8D ED(小钢炮)  
尼康AF-S 80--200 F2.8 ED IF-ED(超声波钢炮)
  
尼康AF-S VR 70-200 F2.8G IF-ED 
   美能达的AF 70-200/2.8 APO G D SSM,不仅外观俊朗,先进的超声波马达技术和令人信服的品质也让其走进了索尼的先锋阵营。 
 
美能达AF 70-200/2.8 APO G D SSM 
 
 
奥林巴斯的E系统里,也有一支重量级的“70-200mm”镜头——Zuiko Digital ED 35-100mm F2.0 PRO,只有宾得没有70-200mm这个焦段的镜头,却有一支FA ZOOM 80-200mm F2.8ED(IF)。 
 
   
  
奥林巴斯Zuiko Digital ED 35-100mm F2.0 PRO
  
宾得FA ZOOM 80-200mm F2.8ED(IF) 
   而在副厂方面,虽然图丽以前的80-200mm镜头也曾广受好评,但毕竟年代有些久远,目前图丽已经目光转向50-135mm F2.8这款小像场版的“70-200mm”并有把它发扬光大的迹象;而腾龙曾计划发布代号为A01的70-200mm镜头,可惜后来因种种原因胎死腹中,但据蜂鸟网记者在2006年P&E上对腾龙高层的专访中获悉,腾龙并未放弃这个焦段的镜头,不久的将来可能一鸣惊人。 
 
 
图丽AF 50-135mm F2.8 
   在副厂镜头中,可以说只有适马在70-200mm这个焦段一支独秀,人称“小黑”的70-200mm F2.8镜头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发布了三代。特别是适马掌握的HSM超声波马达技术在70-200mm这个焦距的镜头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广大影友的一致称赞,这可能也是另外两个副厂镜头大厂没有与之正面交锋的主要原因。最新推出的“微距小黑”距第二代小黑仅有一年多时间,不仅微距性能大大增强,而且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是目前影友关注的焦点镜头之一。 
 
 
第一代“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第二代“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第三代“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既然一方面原厂镜头选择面广,另一方面适马的表现咄咄逼人,那么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将如何选择?小编这次选择了大家最常见的70-200mm F2.8镜头中选择了佳能EF70-200mm F2.8L USM“小白”、尼康AF-S VR 70-200mm F2.8G IF-ED“小竹炮”和适马AF70-200mm F2.8 EX APO DG HSM Macro“微距小黑”三款来进行对比横向评测,在适马(香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次拿到了两支“微距小黑”,分别是佳能卡口和尼康卡口,因而可以拿“微距小黑”分别对“小白”和“小竹炮”进行Side By Side的对比。当然,有兴趣的网友还可以拿适马“微距小黑”作为参照物,纵向比较两款原厂70-200mm镜头的差别。 
 
 
第一篇 
佳能EF 70-200mm F2.8L USM VS 适马AF70-200mm F2.8 EX APO DG HSM Macro 
 
  在开头说一下:在此次测评前,小编曾考虑到著名的“小白”IS(EF 70-200mm F2.8 L IS USM)售价高达14800元,对于任何摄影爱好者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适马AF70-200mm F2.8 EX APO DG HSM Macro目前的市面售价在7300元左右,因此在选择评测对比的对象时,小编选择普通“小白”——EF 70-200mm F2.8L USM(目前“小白”的售价在9700元左右,比副厂的适马“微距”小黑贵了2400元)两款镜头都没有防抖功能,因此作为横评产品还是比较合适的。测评机身特意选择了全画幅的佳能EOS 5D,以重点考察在全画幅条件下,画面边缘的表现。 
 
 
采用全画幅感光芯片的佳能EOS 5D 
 性能和外观:  
  佳能的EF70-200/2.8LUSM,是一支开创标准的镜头,之前佳能曾推出一款80-200mm F2.8的镜头(俗称:老黑)不知是外观不够耀眼,还是成像偏柔化的缘故,这支镜头在市场的销量始终差强人意。1995年佳能果断推出了这款白色镜头,良好的成像质量和优秀的使用性能让很多使用者都亲切的叫他“小白”,从此引伸出“小白IS”EF 70-200 f/2.8L IS USM ;“小小白”EF70-200 f/4 L USM;“大白”EF100-400 f/4.5-5.6 USM L IS等众多的兄弟产品。这款望远变焦L镜头,使用了四枚UD镜片,同时超生波马达的应用让摄远镜头的对焦工作变得容易。这款镜头在控制色散上有着很强的能力,同时保证了优秀的中心锐度。做工上也值得称道,金属的外壳没有任何一点“铁皮头”的印象,平滑的白色漆质有着不错的触感。 
 
 
佳能EF 70-200mm F2.8L USM  
  
“小白”的设计为16片11组,含4枚UD镜片
  
 
       适马公司作为副厂镜头行业内的佼佼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令人震惊的产品,这次的这款“微距小黑”是适马70-200mm家族的第三代产品,凭借着之前的两代在广大影友中建立的良好口碑。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首先相比于前两代产品将原来1.8m的最近对焦距离缩短至1.0m,可以实现1:3.5的微距功能,在同档次的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由于缩短了对焦距离,相应在镜头的设计上也有了突破,镜片结构上重新设计的18片15组,区别于前两代的17组14片。另外三脚架支架形状变得更加的夸张,并且按照人体工程学设计了提手方便握持。 
 
  这款小黑的体积为86.6×184.4mm,口径为77cm,加上专业的莲花遮光罩,拿在手上给人的感觉绝对专业!做工方面,适马镜头近年来不断对外观和涂层进行改进,EX涂层的使用让变焦手感更加细腻。适马的EX镜头均采用了自行研发的SML(SUPER MULTI LAYER)超级多层镀膜,为该镜头在数码上的成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微距小黑”采用18片15组设计,共采用了4枚特殊镜片 
 
 成像及其镜头素质测试: 
MTF50锐度对比: 
  任何一支镜头优劣锐度的表现往往是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在这次“黑白道”的测试中笔者使用这两只支镜头分别取70mm,135mm,200mm三个焦端拍摄ISO12233分辨率标版,每次从最大光圈F2.8到F22连续拍摄,对中心锐度和边缘锐度进行考察。为了让网友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黑白道们的锐度表现,我们把用IMATEST专业软件测出的MTF50值采用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具体表现网友可参见之后的总结。 
 
中心锐度测试 
   从测试的中心锐度的结果来看,价格更高的佳能的“小白”并没有体现出超出一筹的水平,反而在F2.8到F4不论是哪个焦端适马“微距小黑”的测评指标都要领先,尽管差距并不明显,但还是让人对适马的表现感到惊喜。两只镜头在光圈F5.6时候都达到了锐度的峰值,“小白”在这个时候锐度完全追上了“微距小黑”。在小光圈条件下锐度的表现也是互有胜负不分伯仲,而且表现都相当理想。从焦距来看,很明显两只镜头都是在70M端表现出极佳的解像力,其中佳能EF 70-200mm F2.8L USM 在70mm的锐度峰值达到了惊人的2641LW/PH,当然,这也得归功于佳能EOS 5D千万像素的强劲表现。 
 
边缘锐度测试 
   在边缘锐度方面,“小白”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与中心锐度的测试结果正好相反,在大光圈条件下不论是70mm、135mm 还是200mm端,“小白”的边缘锐度要好于适马“小黑”,而且越到大光圈和长焦端优势越发明显;而到了小光圈的条件下黑白两道所表现相当。另外随着焦距的变长两只镜头的边缘锐度也呈现下降趋势。 
 
  总结,从锐度上来看,不论是“微距小黑”还是“小白”,画面的锐度都是随着焦距的变长而递减,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小白”EF 70-200mm F2.8L USM的锐度表现比较均衡,中心与边缘的锐度之差要小于“微距小黑”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但小光圈的条件下,不论市中心锐度或边缘锐度,“微距小黑”与“小白”的表现旗鼓相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采用的是采用全画幅感光芯片的佳能EOS 5D作为测试机身,所以对边缘成像的要求比较严格,相信如果是采用的APS-C画幅感光芯片的数码单反相机,适马在边缘方面的差距会缩小一些。 
 
 
色散测试:  
中心色散测试 
  色散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导致色散的原因,可以是复色光在通过介质时,由于介质对不同频率的光具有的特性造成的。在数码相机时代由于相机感光元件的反射性很强所以控制色散显得尤其重要。  
 
  佳能在“小白”EF 70-200mm F2.8 L IS USM可能推出的时间问题,这支“小白”没有安置佳能了引以为豪的特殊的萤石镜片,(萤石镜片:是通过人工方法将氟化钙经过结晶而得到一种光学材料来制成的,日本佳能公司首先开发设计的)使用的是另一种“UD”----低色散镜片 效果不如萤石镜片。从效果上看两片UD一起用大体与用一片萤石镜片的效果相近。 用于提高镜头的抗色散能力,减小色差,提高影像清晰度。 
 
  适马也有自己的低色散镜片称为“SLD”超低色散镜片及“ELD”特级低色散镜片。 从参数来看,我们可以发觉第三代的小黑相对前作来说,并不是像二代改变时只作了轻微的优化,镜片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17片14组镜片改成了18片15组,其中包括了2片专业级低色散ELD镜片及2片超低色散SLD片,变更的原因不仅仅是推进对焦距离,尽可能的消除色散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原因。毕竟前两代"小黑"并没有使用ELD镜片,仅是4片SLD镜片,而ELD镜片是比SLD镜片更为珍贵的特殊镜片,它的成像效果接近萤石,造价也要比SLD高,ELD镜片的出现,能最大程度的抑制色散现象,提供更优秀的色彩表现。 
 
中心色散测试 
 
  边缘色散测试 
  
  色散控制方面,虽然适马的第三代“微距小黑”上下足了功夫 “SLD”超低色散镜片及“ELD”特级低色散镜片齐上阵,但是从测试的数据结果来看,白道中人在色散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以中心为例,两支镜头的色散控制都非常好(一般说色散水平在0.2左右就可以称之为优秀),“小白”略微领先,但这也只是数字上的领先,实际拍摄图片中一般无法察觉。 
 
  边缘方面,“小白”的领先优势就比较突出一些了,特别是在大光圈下,直到光圈收缩到F5.6之后,才与“小黑”成胶着状。看来佳能相对昂贵的成本确实在色散这一项有优势,高达两千多人民币的差价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色彩对比: 
  从色彩上来看,黑白双雄的变化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主观的印象中,适马镜头的颜色表象一向浓重,佳能的总体饱和要差一点甚至有一点偏淡测试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于是笔者分别采用“小黑”“小白”支镜头拍摄ColorCheck色彩标版,用Imatest软件的测试结果对比它们在色彩还原上的差异。镜头焦距均为135mm,相机设置为自动白平衡,其他均为相机的初始设置。得到以下测试结果: 
 
色彩饱和度: 
  适马“微距小黑”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为 129.1% 
  佳能“小白”EF 70-200mm F2.8L USM 为 123.4% 
 
  从这里可以看到,总体上说“小黑”的色彩确实要浓重一些,但是差距没有笔者想象的大,可以这样认为两款镜头对拍摄物体的表现都趋近于真实。注:目前数码单反的颜色相比于胶片时代,没有夸张,基本走的是淡雅的路线,这样将会给后期处理留下更多的空间,单从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区别镜头的优劣程度,只是影像产品特性的一个考察。 
 
实拍测试: 
  在实际拍摄测试中我分别使用“小白”“小黑”,在相同位置(机身保持不变),分别使用70mm 135mm 200mm三个焦端,使用F2.8 F4 F5.6 F8相对应的几个光圈拍摄,在100%原图下截取图像进行相对比测试。使用的测试机身是佳能EOS 5D。 
   注:测试一共进行了两组选取了两个场景。 
   中心锐度实拍测试,70mm使用第一组拍摄的图片截图,135mm和200mm使用第二组的数据截图。 
    关于只能边缘锐度的测试,选择的135mm焦端的拍摄样张截图。 
 70mm中心锐度实拍测试: 
 小白                    小黑 F2.8     F4.0      F5.6     F8.0     
 
   在上面的70mm端实拍中,由于拍摄中的小疏忽,导致“微距小黑”的焦点较小白的偏后一点点,所以造成实际对比感觉“微距小黑”的要差一些,特此说明。 
 135mm中心锐度实拍测试:  
 小白                                         微距小黑 F2.8     F4.0     F5.6     F8.0     
 
   从135mm的中心锐度来看,黑白双雄的标现旗鼓相当,差别用肉眼很难分辨,这与在实验室的表现也是想吻合的。而在色彩上的不同则很清楚地表现出两款镜头的成像风格。  
200mm中心锐度实拍测试:  
 小白                                           小黑 F2.8     F4.0     F5.6     F8.0     
 
   再看看200mm,两支镜头都是在光圈缩小到F5.6以后,画面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看来在这个焦端上两只镜头的最佳光圈都会在F5.6。 
 135mm边缘锐度实拍测试:  
 小白                               微距小黑 F2.8     F4.0     F5.6     F8.0     
 
   边缘锐度上,应该说“小白”“小黑”的表现都很出色,锐度的表现差距不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可以看到“微距小黑”拍摄样张的边缘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溢出,相对而言其色散控制较“小白”还是略逊一筹,这跟实验室测试结果也是相一致的。 
  
拍摄原图:
   以上看了这么多的测试数据,不知道网友们是不是已经疲倦,现在让我们看看两款镜头拍摄的样片,点击可看大图。 
 “小黑”拍摄: 
   
“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拍摄花卉 
 
  
“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拍摄花卉 
 
   
“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拍摄人像 
 
    
“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拍摄人像 
  
“小白”拍摄: 
   
佳能EF 70-200mm F2.8 L USM拍摄花卉 
 
  
佳能EF 70-200mm F2.8L USM 拍摄人像 
 
   
佳能EF 70-200mm F2.8L USM 拍摄人像 
 
 总结:   随着数码单反的普及化,摄影的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充,人们对这种高端70--200mm焦段的镜头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各个厂商都盯准了这块巨大的蛋糕。从本质上看所谓“小黑”“小白”的“黑白道”之争,实际上是副厂镜头挑战原厂的战役。单谈黑道和白道的优劣,从整体上看,两支镜头的中心锐度相当尤其是在光圈缩小到F5.6以后几乎没有差别“小白”的边缘锐度虽然强,色散也要好一些,但是毕竟价格上高出很多,而且这些差距相当微小。从这点看“小黑”超高的性能价格比让黑道占了些上风。事物总因为它的两面性而变得奇妙,适马镜头可能是由于成本问题在做工用料上和佳能原厂的“白道”有着不小的差距,“小白”不但内部配置精良,外壳还具备防生活水的能力,这个是不能不提的,所以究竟是走进黑道还是白道,还要您说了算。这篇文章就是放大了两支镜头的特点,更明确的表现黑道“黑”在哪里;白道“白”在哪里,对您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 
   黑白道下期预告:“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对“白色竹节虫”尼康AF-S VR 70-200 F2.8G IF-ED 敬请您的关注:-) 
  
 
“微距小黑”适马APO 70-200 F2.8 EX DG Macro  
 
“白色竹节虫” 尼康AF-S VR 70-200 F2.8G IF-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