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EF 50毫米F1.4出了,无非是嫌它F2.8以上的大光圈成像较软,对焦马达不甚结实……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折腾器材的思想在作怪。
中焦的定焦头不是老用得上,但没有一支也挺别扭。换什么好呢?让人颇费思量。我一直在用APS画幅的佳能相机,标头就显得长了一点,于是我把目标定在了35毫米的定焦上。
在佳能的产品中,35毫米F1.4太贵,而且继14毫米F2.8和24毫米F1.4之后估计很快会换代,现在买太冤。而35毫米F2是90年问世的,我对这个20岁高龄的老爷爷实在提不起兴趣。我试过图丽的35微,对它的印象极好,遗憾的是它和适马的30毫米F1.4一样,只适用于APS相机,而我早晚会买全幅单反……
为难之中,我参加了佳友举办的大觉寺外拍活动,试用了蔡司Planar 1.4/50 ZE。虽然只拍摄了廖廖几张,但它沉郁的色彩和养眼的焦外已让我惊艳(以下试镜照均有EXIF信息),一下将我的目光引向蔡司。
图1:Planar 1.4/50的JPEG直出照片,除缩小外未做任何处理。 回家一查,蔡司专为佳能生产的ZE口镜头还有一支Distagon 2/35,而且价格是6700多块钱,完全能够接受。我急忙通过佳友借到了这支镜头,先试试,看它能不能让我动心。
关于外形:
拿到手一看,这支镜头可不像1.4/50 ZE那么小巧,粗细差不多但要长3厘米左右,而且对焦时镜身还会伸长0.5厘米。
图3:对焦时镜身会稍稍伸长。 它的重量也超出了我的想像,拿在手里就像一个秤砣。查了一下,它有530克,而佳能的35毫米F2仅有210克,尼康的35毫米F2仅有205克。
它之所以这么重,除了复杂的反望远设计使用了更多的镜片,主要原因还在于采用了全金属结构,不但镜筒是金属的,连遮光罩和对焦环都是金属的。我想仅此一点,那些有着“金属癖”的烧友们就会对它垂涎欲滴。
提到遮光罩我要由衷赞叹一下。它的遮光罩小巧而份量十足,不管是正扣还是反扣,看起来都和镜身浑然一体,一点也不突兀和碍事。
如果配合APS相机,蔡司建议用户换用Planar 1.4/50的更大一些的遮光罩,这样能获得更好的遮光效果。
图4:正扣和反扣的遮光罩。 不过它金属镜身表面的涂层太过光滑,摸几下就会留下一堆指印,害得我拍产品照时得擦个不停。另外金属不像塑料那样具有弹性,遇到磕碰时容易产生掉漆和凹痕,尤其是在边角和对焦环上的细纹上。我见到的好几支蔡司镜头上都有此类伤痕。
图5:镜头前端。 图6:镜头后端。
关于手动对焦:
ZE口的蔡司头内置有芯片、电控光圈和电子触点,可以完成自动测光和自动曝光,并向机身传递焦距和光圈等信息。由于能自动全开光圈测光和收小光圈曝光,比利用转接环使用蔡司老头要方便许多。
不过ZE镜头依然没有内置对焦马达,你只能手动进行对焦。许多像我这种近10年内才开始认真学习摄影的人,对此都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这也是阻止蔡司镜头普及化的主要原因。
但在使用了2/35 ZE几天之后,我发现手动对焦并不难接受。
首先,使用ZE镜头相机依然会有合焦提示,只要半按快门然后转动对焦环,合焦时你选用的对焦点就会在取景器中点亮,同时相机会发出“滴”的一声。过程和自动对焦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只是需要你转转对焦环。当用惯了这支镜头后,一看取景器你就会知道应向哪个方向转动对焦环,手动对焦也就变得很简单,而且合焦的准确性极高。
其次,这支镜头的镜身上详细地标示着对焦距离和景深标尺,使你在很多时候都能借助超焦距的技巧,不用对焦就能完成拍摄。
比如进行如下设置,这时使用F16的光圈,从1米到无穷远都能清晰成像,最适合进行风景拍摄。
图7:拍摄风景时的超距离设置。 图8:利用超距离拍摄的照片。 而这样设置,用F8能实现1.2米至3米内的清晰成像,使你不用对焦即能进行纪实风格的拍摄,轻松完成抓拍甚至是盲拍。
图9:进行纪实摄影时可这样设置。 图10:这种设置完成的抓拍。 图11:这种设置完成的盲拍。 图12:盲拍2。 另外,2/35 ZE的对焦行程长达115度,很利于进行精细的对焦。而对焦环的手感又超级顺滑,这样当你掌握了一定的手动对焦技巧后,手动对焦就不会再是烦恼,而会成为一种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