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发烧友来说,满眼看到的都是全幅相机和全幅镜头。虽然近一两年来全幅相机的品种显著地增加了几个,但在摄影器材市场上,APS画幅的单反相机 和镜头依然是主角。据CIPA(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至5月份,全球35毫米画幅单反镜头的销量为133.8万支,而APS画幅单反镜头的销量为357.2万支。近7年来,APS画幅镜头的销量已由可以忽略不计上升到了超过总量的2/3,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正因为如此,在已经开始生产全幅单反相机的厂家中,最近尼康依然会推出35毫米F1.8 DX、索尼依然会推出50毫米F1.8 DT和30毫米F2.8 DT微距这些专用于APS画幅相机的镜头。而腾龙最新推出专用于APS画幅相机的60毫米F2 Di II微距镜头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图1:本文主角的连机照。
作为本文主角,这支腾龙镜头的最大亮点就是提供了F2的最大光圈。在我的记忆中,在目前在售的微距镜头中,它的光圈应该是最大的了。而其他的微距镜头,最大光圈通常都是F2.8或F3.5,比本文主角小了1挡和1又2/3挡。
光圈更大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大光圈代表着档次。比如F1.4的标头就比F1.8的标头高档,F1.2的标头又比F1.4的高档。而它们之间的光圈差距还不到1挡。其次,最大光圈越大,意味着你能对照片的背景进行更大的虚化。光圈越大,相机的弱光拍摄能力也越强。光圈越大,相机的光学取景器看起来就会更明亮……
外观和操控:
第一眼看到实物时,我觉得本文主角很怪异。仔细琢磨一下,原因在于它对焦环的粗细几乎与镜筒一致。我们知道,许多镜头的对焦环和变焦环都会比镜筒粗一些(也有细一些的),让镜身显得凹凸有致。而本文主角则是上下一般粗,因此看起来比较独特。
它外观的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边角处都进行了圆滑处理,让你握着它时手感十分舒适。以前腾龙镜头的对焦环和变焦环上总是布满了边角生硬的小橡胶块,摸起来的手感可是差远了。
图2:本文主角的前端。
本文主角对焦环的行程达到了惊人的230度左右。其中将放大倍率在1:1至1:3之间进行调整时,对焦环的行程就能达到122度左右。这对于进行精确的手动对焦是极为有利的,而对微距摄影来说,我们会更多地使用手动对焦。
本文主角有另一个亮点是支持全时手动对焦,就是说当你将镜头上的开关切换到AF位置上时,你依然可以进行手动对焦,并且不会对镜头造成任何损害。这无疑会为微距和其他题材的摄影带来极大的便利。
另外,无论是将对焦开关设为AF还是MF,它的对焦环旋转起来都会稍感费力,不会给人以顺畅之感。起初这让我感到了一丝的不快,但在利用手动对焦进行了几次微距拍摄之后,我才知道这种设计是腾龙有意而为之。因为使用这支镜头进行1:1的微距摄影时,取景器中显示的景深范围还不到1毫米。这时对焦环存在一定的阻力,反而更利于你精确地控制焦点。
这支镜头虽然能进行全时手动对焦,但没有采用超声波马达。因此在进行自动对焦时,它与其他腾龙镜头一样,一如继往地很吵很慢。
它采用了内对焦设计,对焦时前后端的镜片都不会旋转和伸缩。
腾龙一向热衷于追求镜头的小巧化,不像适马最近接连推出了一些口径≥77毫米的镜头,让用户配个滤镜都得多花不少钱。对于本文主角,腾龙就采用了结构设计的领先科技,改变了原有微距镜头的内部构造,使用的零件也更加精密和紧凑。因此最大光圈虽然达到了F2,它依然能保持较为小巧的身材。
图3:本文主角的后端。 以上这些,都使它的最近工作距离长达10厘米,达到了同类产品的最大值(佳能EF-S 60毫米F2.8微距头为9厘米、尼康AF-S 60毫米F2.8微距头为5厘米、适马70毫米F2.8微距头为6.5厘米)。在拍摄微距照片,这更利于布光和不惊扰那些胆小的昆虫。
图4:达到等比倍率时,镜头前端距主体10厘米。
微距成像:
腾龙宣称在本文主角的前端镜组中采用了2枚大型的LD低色散镜片,能彻底校正各种色差,实现高画质。另外它还采用了改进的新型BBAR宽频抗反射镀膜,镜片粘合面也积极采用了镀膜处理,能提高镜头表的现力和色彩还原力。
图5:本文主角的光学结构。 它的成像表现到底如何?让我们来一试究竟。
成像照的拍摄使用了三脚架、反光板预升、最佳JPEG格式、标准影像模式,未用任何滤镜,并尽量保证镜头光轴与所拍立面的垂直。为避免跑焦,利用相机液晶屏的实时取景进行了手动对焦。每种设置拍摄两张照片,选用表现更好的那一张。后期除部分照片缩小外未做其他处理。微距拍摄对象是一张平整的100元人民币。
图6:微距成像测试全图。
图7:微距中央成像截图。
图8:微距边角成像截图。 我测试过不少微距镜头,它们的成像表现通常都很好,尤其是在照片的中央部分。本文主角的表现也很出色,相比之下,它的亮点是在F2的最大光圈时即有很不错的成像。其中中央部分的表现最突出,与收小光圈后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反倒是将光圈收小到F16以后,成像的下降显得明显了一些。为了追求景深的最大化,在进行微距拍摄时我们经常会用到超小的光圈,在这方面本文主角让我感到有点失落。在实拍时,我能放心地使用它的最大光圈,但将光圈收到F16或是F22时,我的心里会感到有些不安。
常规成像:
微距镜头当然不是只能拍摄微距照片,因此我对它的常规成像表现也进行了测试。测试照拍摄了贴在墙上的印有黑字的纸张,然后截取中央和边角部分的原大画面,进行各光圈的对比。
图9:常规成像测试全图。
图10:常规成像中央截图。
图11:常规成像边角截图。 这个场景我在试用镜头时经常拍摄,本文主角的表现让我感到惊艳。在中央部分,反差和分辨率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光圈全开与收小光圈相比,实在很难找出有什么区别。
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边角部分。反差维持了中央部分的水准,分辨率稍弱一些,但差距很小。最大光圈的表现同样也很出色。只是细看之下,在各光圈的画面中都能找到一丁点的色散。另外F16之后的成像下降还是明显了一些。
这种表现,在我测试过的镜头中堪称最佳!
畸变:
这方面的表现无懈可击。看看这张邮票的照片,我们看不到一丁点的桶形或是枕形失真。虽然标准焦距的镜头都不会有明显的畸变,但如此完美的表现还是让我忍不住要夸赞一下本文主角。
图12:本文主角的畸变表现。 暗角:
全开光圈时,本文主角虽然存在暗角,但由于暗角远称不上严重,分布的面积也很大,因此看起来并不显眼。
收小1挡光圈,暗角就若隐若现了。再把光圈收小到F4,暗角就消失不见了。
图13:F2时的暗角表现。
图14:F4时的暗角表现。
额外的用途:
本文主角的等效焦距为90毫米或是96毫米,而它的最大光圈又达到了F2,能提供很好的背景虚化能力。因此毫无疑问,它也是一支十分适合于拍摄人像的镜头。
它的光圈叶片数为7枚,虽然厂家没有提及它有圆形光圈,但我看了一下,在F2和F2.8时,光圈的通光口还是很圆的。所以它具有相当柔美的散焦表现。加上在大光圈时就能提供上佳的成像表现,因此本文主角完美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作“焦内锐利,焦外柔和”。
在使用大光圈时,它能拍摄出画面特别优美的人像照片。虽然有人认为虚化背景的表现手法十分庸俗,但我还是认为它们富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在使用本文主角实拍了许多照片之后,我甚至认为它作为人像镜头要比作为微距镜头更加具有迷人之处。
图15:在F2.8时呈现为圆形的光圈。
图16:光圈全开时的焦内焦外表现。
图17:F2.8时的焦内焦外表现。
我们的观点:
在测试镜头及其他摄影器材时,我并不喜欢使用那种十分夸张和绝对的言辞。
但从指标上看,本文主角具有微距镜头中最大的光圈和同类产品中最长的工作距离。从成像上看,它具有上佳的大光圈和边角表现,并将焦内的锐利和焦外的柔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但是一支出众的微距镜头,同时也是一支十分出彩的人像镜头。
说实话,它是继SP 70-200毫米 F/2.8之后,又一支让我感到由衷喜爱的腾龙镜头。因此,我斗胆为它加上了“最强APS画幅微距镜头”的称号。
实拍样照:(所有照片均含有EXIF信息,可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