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5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享受徕卡,享受摄影!试用徕卡M9数字相机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0-11-1 10: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M9是德国徕卡公司于09年9月推出的一款全画幅的数字式连动测距相机。它是一部结合了当今最新科技的数字相机,但将它拿在手里时,不禁之间我仍然想起了在它身上所蕴涵的百年传奇……


图1:本文主角M9。

悠久而光辉——徕卡的回顾

1913年,德国莱茨光学工厂的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在为电影机设计一种便携易用的曝光参考装置时,制作出了首部徕卡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35毫米胶片的相机。其后它被称为Ur-Leica(原型徕卡)。而Leica一词,正是Leitz(莱茨)和Camera(照相机)的结合。


图2:徕卡之父奥斯卡•巴纳克。



图3:原型徕卡相机。



图4:巴纳克使用原型徕卡拍摄的照片。

1954年,莱茨发布了首台M型相机——M3。它首次采用了卡口而不是螺口镜头,将原先分离的测距仪和取景器合二为一,使取景器中具有明亮的双重图像对焦系统。M3共生产了20多万部,从此徕卡M相机开始了它的新的光辉历程。
1964年,徕卡开始生产单反相机,并在后来形成了R系列产品。
1988年,莱茨公司更名为徕卡照相机有限公司。
2002~2003年M7和MP问世,M型相机在胶片时代达到了顶峰。
2006年,徕卡的第一部数字连动测距相机M8问世。经历了改进型的M8.2后,M9现在也与我们见了面,徕卡的M型相机终于又在数字时代回归了35毫米画幅的传统。



图5:第一款M型相机M3。

近一个世纪以来,徕卡不但在生产照相机,还将完整的摄影系统以及观念带入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一个单一的生产厂家能像它那样如此长久地发明和制造出了如此多的摄影产品及附件,仅到1930年,它的编码产品就多达2000多种,包括了从拍摄、放大到投影各个摄影阶段。它的产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满足着摄影师们的各种需要,并一直保持着顶尖的优异品质。
徕卡的产品显示着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无数的摄影师也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了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许多著名的摄影大师,如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罗伯特•卡帕、约瑟夫•寇德卡等等,都利用徕卡相机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不仅因为它有着百年德国精密工业缔造的精确性能,还因为用它拍摄的照片能表现出生动的现场情绪,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真实的精神和灵魂。



图6:布列松和徕卡已成为纪实摄影的符号。



图7:这张标志性的照片由阿尔贝托•柯达用徕卡拍摄。



图8:共和战士之死——卡帕用徕卡拍出的名作。
徕卡相机的绝对优势和独特地位在摄影界保持了很多年,现在大行其道的日本相机对它的地位产生了影响,但它仍然是德国机械工艺精湛、可靠及价格昂贵的典范,甚至成为了一种标明身份与品位的奢侈品。时至今日,徕卡早已超出了摄影工具的范畴,附带了太多的神话,上升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徕卡的相机、镜头、配件等都成为了价值极高的收藏品。



恒久与紧凑——M9的外形
有人说徕卡是最有个性的厂家,他认准的道理就绝不更改。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传统,不肯盲目去迁就别人以及潮流。M型相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产品,别的不说,半个世纪以来,它的外观就没有太大的变化。
M9也是这样,如果你使用过M7、MP或是其它M相机,当你第一次看到它时,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时光倒流的感觉。除去过片杆、回片钮和回片曲柄等胶片时代的产物,M9看上去竟和M7区别不大。如果不是背后有个2.5英寸的大液晶显示屏,你很可能认为它是一部胶片相机。M相机的这种设计是如此经典,已被讲述过许多次,以至于我面对M9时会感到写无可写。




图9:M9和M7的前部。




图10:M9和M7的顶部。




图11:M9和M7的背部。

M9外形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小巧。
由于传承了经典的连动测距设计,M9不像单反那样需要内置反光板、对焦屏和五棱镜,因此它可以做得很薄很小。没有反光板的阻隔,受益于极短的镜后焦距,它的镜头也可以做得更小更轻。
因此M9天生就具有一付纤细的身材。我手边有一部佳能的450D,它使用的是APS画幅的传感器,在单反中以小巧著称。但同样装上50毫米标准镜头,将它放在全画幅的M9旁边,它给人的感觉就变成了肥厚与臃肿。




图12:M9与小型单反的对比。


小巧使徕卡随时能接近事件甚至位于事件中心。在拍摄了一次演讲之后,卡帕这样说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记者都不能进入会场,因为他们手中拿着大盒子般的相机。而我的小徕卡装在口袋里,没有人注意到我是个摄影记者。因此我有机会混在人群中,不仅看到,而且拍到了那位不愿让人拍照的名人。”

坚持与坚固——M9的做工

徕卡相机的坚固与耐用也是举世闻名的。
美国航空摄影师马克•迈尔的徕卡相机曾从8000米的高空坠落到地面,一年后被发现时,机身非但没有粉碎,甚至没有开裂,其中的胶卷还能冲洗出他拍摄的照片。
美国军方曾经购买过Ⅲf、M2(军用代号KS 15)及M4(军用代号KETA)等徕卡相机。其空军技术服务部对徕卡相机的使用说明包含这样一段话:遇到紧急情况,为防止军用相机落入敌手,彻底毁坏相机必须使用锤子、斧子,必要时可以使用炸药。
和过去半个世纪的每一台M型相机一样,M9也延续了这种毫不妥协的用料和做工。它使用了牢固的一片式全金属框架、镁合金机壳、整块的黄铜上盖与底板,能在所有的使用环境中为相机提供了完美的保护。
机身表面的每一个相互契合的金属零件,都经过精细的表面处理以防止侵蚀。就算是存储卡和电池,也被用专门的金属盖子密封在了机内。



图13:M9的全金属机身。



图14:存储卡和电池用金属盖密封。

另外,徕卡固有的无与伦比的制造精度和极其精心的组装保证了它的功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可靠性。而它内部数字元件的使用也经过了慎重的选择,即便经过多年的使用,仍能保持绝对的信赖。
和它的前辈们一样,M9的后背上也刻写着“LEICA CAMERA MADE IN GERMANY(徕卡相机,德国制造)”,这就是它给予用户的最好保证。


图15:M型相机的信心保证。

直接与精简——M9的操作
如果曾经使用过M型相机,那你对于M9会完全没有陌生感。如果你从没有使用过M型相机,那也没有关系。因为M9的操作极为直接和简单,稍有摄影经常的人凭直觉即可使用。
你可以通过镜头的光圈环直接选择光圈,通过机顶的快门转盘直接选择快门。要进行曝光补偿?直接转动机背上唯一的一个转盘即可。



图16:光圈、快门可进行直接控制。

进入数字时代后,感光度成为了与光圈、快门地位相当的曝光参数。为此徕卡专门在M9上增加了一个ISO按键,使用它,你就可以在ISO 80~2500或是“自动(范围可自定)”中进行选择。


图17:M9比M8增加了一个感光度键。

对于其他常用参数,如文件格式、白平衡等,按一下SET(设置)键即可出现在屏幕上,调整起来十分方便。对于数字相机不可或缺的菜单命令,M9的全部加起来也仅有28项。不仅大大少于那些在规格或是价格上与其相当的高级DSLR,甚至比入门级的普通单反也要少不少(不信你也可以去数数)。



图18:SET键及设置内容。

徕卡认为一部不会分散摄影师注意力的相机才是最好的相机。为此,它对M9的功能进行了浓缩,没有设计多功能的按键或是复杂的多层菜单,没有有意提供各种花巧的功能,而是将其限制在了真正对摄影有意义的内容上。
作为连动测距相机,M9在使用上还具有一些先天优势。比如:更少的运动部件(无反光板和自动光圈)带来更少的震动,让你能使用比单反更慢的快门;无反光板让快门时滞;取景器不存在黑屏过程且比单反更明亮,且不受光圈大小的影响等。
最终,M9成为了一部对摄影师干扰最小的数字相机,同时还能让摄影师将自己的意图以最直接和快速的方式传递给相机,让相机真正成为了“眼睛的组成部分和手臂的延伸!

锐利与细腻——M9的成像
M9和M8一样使用了柯达特制的CCD图像传感器,但它的有效像素从1030万增加到了1800万,面积也从APS-H规格的27×18毫米增加到了全幅的36×24毫米。
像素的增加,意味着照片分辨率的提高。面积回归35毫米胶片规格,意味着从1954年来问世的所有M卡口镜头都可以回归它们原始的视角。
M9的这块传感器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为了不损害M镜头的超级分辨力,传感器上没有安装低通滤镜。这是在数字机背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做法,由此产生的摩尔纹由相机内部的信号处理来消除。因此M9的照片天生便具有超强的清晰度。
第二,为解决边角像素上的光线斜射问题,将边角像素表面的微透镜依次向中央偏移,以此来增加边角像素的受光率。这样不管使用什么镜头,那怕是采用短后对焦的超广角镜头,画面边角的成像也能得到大幅的改善。


图19:微透镜偏移的示意图。

第三,像素的增加源自于传感器面积而不是像素密度的增大。M9维持了M8的6.8×6.8微米像素大小,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但采用了不同的信号放大器设计,采用了透光率更高的微透镜,重新设计的印刷电路板缩短了信号线路的距离。它的图像处理器也得到了重新设计,并从M8的1个增加到了2个。
结果与M8相比,M9的高感表现有了1挡的提高,现在ISO 1250时的噪点只相当于从前的ISO 640。
第四,M9的传感器使用了全新的红外滤镜,厚度也从M8的0.5毫米增加到了0.8毫米。杜绝了M8出现色污染,需要在镜头前加装滤镜的问题。

徕卡一直宣称其相机和镜头拍出的照片,具有极为丰富的色彩和灰阶层次,以及绝佳的锐度与细节。
经过实拍,我发现M9成像确实很有特点。在反差强烈的边缘,线条很分明,不存在明显的模糊过渡。不使用低通滤镜,生成的图像不需要进行补救性的锐化,画面中就很少出现数字赝像。因此它的照片能给人一种特别细密和结实的感觉。
比如这个场景,即便由于SUMMARIT 50mm F2.5的最近对焦距离较长,不能贴近拍摄,但图像放大到100%,各部分的细节均十分清楚。



图20:成像样照缩图(有裁剪)。


图21:样照的原大细节。

至于层次和灰阶,M9的表现更是醉人。下面是采用“老照片/黑白”模式的JPEG直出照片,除缩小未做其它处理。

图22:层次和灰阶表现。
M9的高感表现也不错。ISO 500时照片暗部有轻微的亮度噪点,但不影响色彩和层次。

图23:ISO 500照片的缩图。

图24:ISO 500照片的原大截图。
ISO 1250时出现了亮度和颜色噪点,但完全在可接收的范围之内。

图23:ISO 1250照片的缩图。

图24:ISO 1250照片的原大截图。


个性与不足——M9的缺憾

M9只能进行手动对焦,苦了眼睛近视的我。许多徕卡用户坚称使用连动测距手动对焦要比自动对焦更快,我想这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并结合估焦与超焦距的使用。
由于不通过镜头取景,景深的控制只能依靠感觉和经验。
M镜头的对焦距离都较远,放大倍率都很小,需要加以适应。
以上都是属于M型或是连动测距相机的特性。不过正如面对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初时不易相处,时间长了却能感受到其特有的魅力。
另外M9是我遇到的最挑卡的相机。我手头的4张SD卡竟有一半出问题,Verbarim的干脆不认,PHY的常导致照片显示花屏。厂家推荐使用Sandisk和Lexar的卡,如果想买其他的,最好预先试用一下。
M9的屏幕只有2.5英寸23万像素,还不如时下的一些小DC。显示效果不敢恭维,放大时的等待时间也较长。我算是知道为什么M9不使用M8.2的蓝宝石屏幕外壳了,因为这个屏幕根本不配。

我们的观点:

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积淀和对最新科技的融合,M9以精致小巧、结实坚固、易于使用和成像出色再次散发出了迷人的魅力。现在的徕卡已经走上了神坛,但即便褪去神话的外衣,M9依然是一部极为出色的相机。
2#
发表于 2010-11-1 10:35:0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不错的介绍,不仅是M9,还有徕卡。
如果贵是缺点的话,它算一个。
不过又便宜又好的东西有吗!
3#
发表于 2010-11-1 10:39:17 | 只看该作者
笔者说到SD卡的问题,我倒是恭喜他中彩了。
我的三张SD卡无一有问题。
最近发现,越是好卡,(高速)越有问题。
徕卡也有卡卖——8G/200元,哈哈!
4#
发表于 2010-11-22 20:46: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09:0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凌鹰 于 2010-11-1 10:39 发表
笔者说到SD卡的问题,我倒是恭喜他中彩了。
我的三张SD卡无一有问题。
最近发现,越是好卡,(高速)越有问题。
徕卡也有卡卖——8G/200元,哈哈!


真知灼见!凌版是莱卡专用户,厉害!
6#
发表于 2010-11-28 09:03:3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这里莱卡的粉丝还真不少,几位斑竹都很青睐!
7#
发表于 2010-11-29 01:44:5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徕卡已经走上了神坛,但即便褪去神话的外衣,M9依然是一部极为出色的相机。
千里马,缺得只是伯乐。。。。。。。
8#
发表于 2010-12-6 09:2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ep 于 2010-11-29 01:44 发表
现在的徕卡已经走上了神坛,但即便褪去神话的外衣,M9依然是一部极为出色的相机。
千里马,缺得只是伯乐。。。。。。。


貌似咱们论坛就有一位现成的伯乐!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8:56:3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浏览,阿土将继续为各位上关于莱卡的新闻资讯!
10#
发表于 2010-12-12 08:35:02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贵族享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