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对于Zeiss镜头都心怀向往,所以听说朋友手里到了一只Distagon 2.8/21 ZE测试头后,难抑心头之痒,费尽口舌第一时间借回家中,想一睹这只名镜的风采。不巧的是,镜头进了家门,才突然想起5D2机身在几天前被表弟强取豪夺带去四川,再去“打包”借台机身?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了,无奈下也只好明珠暗投,让D21入驻手头仅余的老旧20D,变身一次“35/2.8”了。
图1 Distagon结构是Zeiss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设计之一,这个词源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采用这一结构的镜头焦段涉及18~50mm,最为人所称道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广角领域,其中又以这只D21最为夺目,有“广角之王”的美誉。当年Y/C卡口型号停产之后价格一度狂飙直上,即使这样在二手市场上也是偶尔才惊鸿一现,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好在Zeiss在近年迎合数码大潮,对原有结构进行优化之后,重新推出了兼容各品牌数码单反的版本,我手中这只镜头的“ZE”代表着兼容佳能EF卡口,ZF则是针对尼康的产品。
图2 很久以前Zeiss镜头就已经有了MMG和MMJ之分,出于降低人工成本的考虑,这只D21 ZE的产地放在日本顺理成章,但镜头本身无论造型还是做工依然保持了很强烈的德国风格——简洁、朴实。D21镜身后部是比较均衡的桶状,到了前端口径才陡然加大,82mm的滤镜口径说明了D21的广角本质。镜头前缘的红色T*是Zeiss的招牌之一,室内灯光下,D21镜头前片会现出迷人的蓝绿色光泽。
图3 600克的镜身分量十足,因为是测试头的缘故,对焦环上已经有了一些磕碰后的擦痕,露出了里面的金属材质,证明了它实实在在的用料。遮光罩也是金属打造,内里植绒消光。外表光滑的漆面同日系镜头常用的皱纹漆相比是另一番触感。整支镜头只能用“令人爱不释手”来形容。
图4 虽然不能自动对焦也没有光圈环,但Zeiss很好地解决了和佳能数码单反的兼容性问题,通过7个电子触点与机身传递数据,实现了对自动测光和自动光圈的支持,对焦环纹理细密,对焦行程约180度,转动对焦环时的触感我不得不借用一句被用烂了的话来形容:如丝一般的顺滑。而且D21还支持合焦提示,进一步减少了手动对焦的难度,提升拍摄成功率。
图5 在20D上难以一览广角之王的风采着实令人扼腕,不过焦距折合成35mm后这只镜头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只广角镜头,D21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边缘和中央的成像一致性,这一点在安装在APS机身上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产生一种“惊艳”的感觉。全开光圈,中心成像的锐度极高,细节还原无可挑剔,在靠近角落处的画面锐度也没有太多可察觉的下降,色散也并不明显,只有在最角落处才能发现一点可见的成像下降。
图6 图7 图8 图9 对于广角头来说焦外并非重点,但Distagon的焦外一直为人所称道,D21也是如此,焦内如前所述锐利无匹,焦外虚化过渡柔和,没有明显的二线性。在变形方面,D21曾在photozone的测试(http://www.photozone.de/canon_eos_ff/470-zeiss_zf_21_28_5d?start=1)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在实际拍摄中,镜头畸变也确实控制得极佳,到了难以察觉的程度,但是如果安装在FF机身上,如何控制好广角镜头本身的透视畸变,还是很考验使用者的功力的。
图10 虽然数码时代很大程度上可以依赖后期处理来实现各种不同的色彩风格,但是镜头本身的素质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D21的色彩浓郁,但不给人以艳丽浮夸之感,在不同光线环境下都能保证极好的反差,画面很少给人以不够通透的感觉。特别是在傍晚的弱光下,它可以很好地还原出现场偏冷的色调,而且从高光到暗部的过渡非常细致自然。
图11 图12 总体上,虽然无法尽情领略21mm的魅力,不过从机械质量到成像品质,我都能感受到D21这只顶尖之作的精彩,如果非要给这只镜头找出一点不足,那就是在较小的取景器下,手动对焦还是对拍摄成功率起到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想要充分发挥D21的实力,全画幅的明亮取景器和磨砂对焦屏才是最佳的搭配。
图13 图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