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很多时候,只是开始,只是生产。消费,才是照片的归宿!
在数码摄影技术、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大头贴”已经是一个街头巷尾的文化现象了。拍摄大头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摄影行为,你会发现,它基本不会被列入“摄影师”的学习内容,而只是大众消费。
趣味恰好在于,这种消费的对象是“照片”——它将“照片”特殊化,而这种特殊化将“照片”从摄影师、业余摄影师、业余摄影行为里面解放出来,从而指向了照片的真正价值,甚至是实质地指向了“摄影”。
摄影这个行为的结果是照片,是照片的生产过程。但照片生产完成以后呢?它是如何被使用或者说被“消费”的呢?在日常生活领域,传统照片不仅生产过程长,你需要去冲洗和等待,而且,消费周期被拉得很长——你对传统照片最充分的消费就是将它放到钱包里,反复看,更多的,你是将它们放在相册里,偶尔翻看,而且频率很低地与客人、那些好朋友和亲戚分享。
由于传统照片的边际成本较高,所以它被在重要的关系之间消费,尚还经济合算。数码相机出现以后,从经济角度来说,并不合算——照片边际成本基本为零,导致你拥有无数张照片存储在硬盘里。回想起来,你将所有照片看一次需要多长时间?或者说,你多久会将照片看一次?大多数的家庭数码相机的使用状况是,拍摄,存储,拍摄,存储。没有观看……选择和观看的成本使得“消费”没有发生。所以你再看“大头贴”,它巧妙地将“拍摄”行为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参与乐趣感的事情,从而使得“生产”也是一种消费。所以,当两个或者几个亲密的女孩子一起在大头贴机器面前做着各种鬼脸,挑选各种相框,贴上各种闪光的星星,这个生产过程充满了消费的快感。
这不是本文主要揭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照片拍摄出来以后,它在立刻被消费。消费,才是照片的归宿。摄影,很多时候,只是开始,只是生产。
当手机照相开始以后,当手机照相与移动通讯网络结合以后,照片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道路。以前,照片除了在亲朋好友之间消费以外,它要具有公众消费的意义,必须通过报纸杂志这样的大众媒体,或者变成艺术品。但今天,它可以直接手机拍摄,迅速上传网络,通过微博,在朋友圈和泛公众层面进行传播。
是照片的消费被革命了。我们即将开始肆无忌惮酣畅淋漓地消费照片了——是的,消费驱动生产。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詹膑】
[ 本帖最后由 唐朝 于 2010-12-28 09:5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