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与世界各国民俗都有其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和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方式和特色的建筑形式,人类的习俗千姿百态、花枝招展。虽全球各民族的习俗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民俗摄影"。用无语言的手中相机去捕捉、去发现、去开掘人类世间事象所潜藏着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通过挖掘、抢救、拍摄、再现的过程,由无语言的相机变成有语言的图片,使活灵活现的民俗摄影,全面奉给人类,贡献给世界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生活看56个民族,而生活在大千世界里的地球上的东方之国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蕴藏潜在着具有历史渊源的民俗取向价值,在各民族的民俗事象里都有及其不同的特点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很值得人们去探求、研究、发现和学习。
1、1846年,由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民俗学"(Foikire)的学术名称,虽然距今只有150多年的时间,但民俗事象,人类的民俗活动历史却源远流长。文中否定了从1993年才开始有的民俗摄影,肯定了从人类生存发展开始,就存在着各种生产、生活、人生礼仪等社会民俗。只是组织形式不同。这种说法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并且说摄影术的发明很自然地首先表现人类生存的各种事象;
2、倡导民俗摄影,应该说仅仅是捅破一层薄薄的窗纸,把长年来从事民俗事象采访和摄影艺术创作活动连到了一起;
3、民俗摄影做学问,作为有学问的摄影家。民俗摄影需要深度采访、系列报道、小题大做。在民俗摄影中,系列报道显得特别重要,成组的专题系列图片往往能突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和史料文献价值。比如人物服饰就是一个大的题目,如果把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30多种发式拍成专题,也是极有价值的民俗资料图片。这就是民俗摄影中常讲的"小题大做",一个题目做的越深越透就越有价值,更能被人们接受;
4、民俗摄影的这些特性并不排斥其它摄影创作手段,完全可以容艺术摄影创作、新闻摄影、静物摄影、建筑摄影等各类摄影手段为一体。只有具备了十分精湛的摄影技艺,才能在实地采访拍摄时"忘记"技艺,把精力和视线集中在民俗活动演变,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用完美的表现手段来拍摄民俗活动
民俗摄影作为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
。它以其独特的摄影内容和价值在摄影史上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和视角。在当今世界摄影充斥着浮躁与喧嚣的背景下,民俗摄影可谓是一方静土!不是说没有人开发,也不是说没有人追随参与,而是说需要默默地耕耘。不讲求一时的光鲜,不讲求一时的功利,只有“无声”的承载和记录的责任的感召是这里的集结号!所有的价值需要时空的流转来作定位与证明,也必将被证明!所有的漫不经心和急功近利都将是障碍,障碍民俗摄影人的脚步和方向,唯有炼就一颗平和的心,方能做民俗摄影人,方能尽显民俗摄影人的力量,方能在变化莫测的摄影潮流中,体味这一摄影类别特具的魅力,享有这一摄影类别散发的持久的幸福与充实感。因为我们就是老百姓,我们记录着我们自己。
不要跟随潮流,因为潮流只是一时的现象,或者说代表着不确定的现象,或者说是终将被替代的现象。潮流只是当下的现象,不一定都是好的东西,如果它代表着没落和死亡,那么追随它将会是什么结果?!只有追寻和坚持人类千年沉淀并始终传递的东西,才有可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就象现在世界充斥着的喧闹,其实就是人类丢失了精神家园的真实写照。世界摄影的现状正是逃脱不了受其影响而呈现同样的喧闹。但人永远不能没有精神,否则就异化为物了。人类需要救赎,回归精神家园,人之为人才能实现,人才能自在安稳,这是人回避不了的,否则只能自我毁灭。而人文的手段在这场救赎中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是首当其冲的。摄影术的发明曾给人类记录过去的理想的实现带来过无数的欣喜,但曾几何时,变成了拍什么不象什么,或者无病作呻吟状?创意横飞的时代,却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脱离了生活的创意又有什么意义?又会有什么价值?又能走出多远多久呢?现在的摄影是不是离摄影的本质越来越远了?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失望,很多时候象是在助纣为虐,助时代弊病的虐,害的是谁呢?
在所有的摄影类别中,与人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民俗摄影,因为它细致入微地关注人从出生直到死亡,关注着人成长过程中的吃喝拉撒睡,吃穿用住行玩无所不包,只有它,深可以探究人心,浅可以分享一颦一笑、一眼神!哪怕是一个小物件,都可能承载着千年的情结,寄寓着我们无限的希望与祝福。您有过这样的发现吗?何需远涉千山万水,照片就在我们身边!只有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拥有一双发现的眼,才能让瞬间成为永恒!
在民俗摄影中,以摄影为载体,以民为主体,以习俗为主题,以传承为使命,以参与为形式,以奉献为美德,以分享为乐趣,以记录历史为荣耀,以人类记忆为价值!一切的一切都是反映我们曾经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一切的一切都急不得、重不得、轻不得,惟有平和地活、平和地看、平和地摄,才能真实地录、真实地品、真实地存!民俗摄影人看似平凡,但却最富有,因为我们拥有自己能拥有的,挥洒自己能挥洒的,不会被一时所左右,也不会被一事所羁绊,更不会被潮流所淹没!
长久的摄影热情,当来自于摄影人的思考和境界,无论喜怒哀乐,都是真实的生活,民俗摄影是最真实的老百姓的生活记录,它要求我们只能选择摄影的角度,而不能改变民俗的内容,更不能创造民俗,真实的记录当来自于平和的心,而正是这样的真实才最接近摄影的本质,也才是民俗摄影最体现摄影本质的价值所在,也应是摄影最具有生命力之处。而我们今天谈到民俗摄影的价值,其实已不仅仅局限于摄影范围了,它已经显示出了超出摄影的独特价值,比如在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价值都在日益显现,我很相信还会有新的价值的出现!为人类存照,这是个多么宏大和长久的事业啊,它哪是一时、一事、一人的事啊,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拿着我们的相机踏踏实实地做些事,这也许会是感动我们一生的事!
民俗摄影不同其他摄影门类,除了摄影技艺和形式感以外,還需要更多的文化信息量和文献史料价值,所以我们要一手拿相机一手拿笔.注重采訪可以纲举目张,拍出完整的組照。學摄影尤如學写字,學了写字再學造句,然后写文章就不难了。現在我们有些弟兄单幅照片拍得都不錯了,充其量是写語录,离写文章只差一步了!
|
其一,这种文化事象必须是产生并传袭于民间的。有些存在于官方而不存在于民间的文化事象,并且对民间社会影响不大的文化事象,即使具有世代相袭特点,也不算民俗,都不应纳入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但那些既存在于官方,也存在于民间的习俗惯制,仍可视为民俗,并成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把民俗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并进而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对民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这是本世纪初才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当时的民俗学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登上中国现代学术殿堂的。80多年过去了,民俗学虽然没能像其他人文学科那样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在社会上受到广泛重视,但民俗学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可喜的是,在1997年国家对社会科学学科进行调整时,民俗学取得了独立学科的地位,在国家的学科目录中终于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为民俗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本帖最后由 淮上布衣 于 2011-1-19 20: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