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据清代贵池人郎遂所编《杏花村志》记载,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明嘉靖《池州府志》对贵池傩戏活动内容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 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
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芭蕉扇》等十余种。吉祥词由《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 贵池傩戏由于各宗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故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这一块地方还是很神奇,还有青阳腔:《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传入青阳,吸收其精髓,并与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民间艺术相融合,"错用乡语,融合土调",冶炼而成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青阳腔。因为青阳古属池州府,故为"池州调。" 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青阳腔由皖南发展到省城安庆,赣、鄂、川、湘等地。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全国,影响了目连戏、徽剧、黄梅戏、川剧、赣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并与全国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产生和发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明末清初,青阳腔影响了全国各地许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为青阳腔的遗脉。目连戏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阳腔,同时,目连戏的上演也助兴了青阳腔的发展和传播, 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又哺育了徽剧。黄梅戏是青阳腔融合湖北黄梅采茶调、徽调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艺术。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又因青阳腔曲调清秀高雅,池州、徽州盛兴,故又有"徽池雅调"之称,从而青阳腔"为天下时尚"的新调。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
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因此,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传统的祭祀活动逐步演化发展而来。“文革”期间,贵池傩戏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恢复表演。
贵池傩戏的形成,据文献史料记载,起源于对昭明太子的祭祀活动。清代贵池文人郎遂编辑、刊梓的《杏花村志·卷九》中的《池州昭明会记》载:”池故事八月十五为梁昭明千秋。其朔,遣曹老一人骑奇而告庙,谓之‘列马'……是日,诸家扮会迎神者,所扮为关壮缪,为城隍,为七圣、二郎,为玄坛。其扮也,则各骑乘、奉面具,或于东门之通济桥,或于南门之狮子口……薄莫(暮)而毕,面具交还明年之扮演者。”晚唐诗人罗隐《文孝庙》一诗云:“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神鬼师。”(《杏花村志》卷八)说明这种祭祀昭明太子的活动至少在晚唐时期就有了。这也许是贵池傩戏的萌芽。真正形成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角色行当和舞美砌末等戏曲特征的贵池傩戏,据史料记载,不晚于明代中叶。明嘉靖(公元522-1567年)刊本《池州府志》曾有较明确的记载;“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像,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而以“傩戏”这个名词记载于文献史料的,现有贵池解放乡元四村章根富收藏的清光绪甲申1885年)冬重镌的《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记载:“新年蛋茶相迎,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踹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但贵池傩戏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它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由于各宗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
所以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专家们认为,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誉有“戏曲活化石”之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戏曲、文化、
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宗教衍变都有一定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