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5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戏剧的活化石·傩戏相关文字介绍(2)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1-24 18:0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
安徽池州贵池区被命名“中国傩文化之乡”

        2007年6月份,经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和论证,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2007年9月14日,“中国傩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在贵池区举行。

        池州傩戏是安徽省古老稀有的剧种之一,主要留存于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青阳等地,尤其集中在贵池区梅街、刘街、棠溪等乡村,它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目前,贵池区仍有40多个自然村开展傩事活动。此前,贵池区已被命名为“安徽省傩文化之乡”。

        贵池傩戏蕴涵着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且深受儒、佛、道三教的渗透和影响,数百年来,当地朴实的山民们以这同样朴实的艺术形式娱神娱人,以这宗教式的歌舞展现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戏,尽展了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风采。

        贵池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它以戏曲演出的形式出现,娱神娱人,“人神共赏”。贵池傩戏流布在佛教地九华山北麓的贵池县境内方圆百十里偏僻清寂的山区,主要流传在诸湖姜、茅坦杜、唐、元四章,刘街姚、汪、刘、桃坡王、谢、潘、柯、叶、邱、吴,棠溪韩姓,清溪汪、程、杨等十几个大姓宗族中。近些年来发现的贵池傩戏是国内迄今为止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代戏曲。

        贵池傩戏有其独特的封闭演出体系,它无职业班社,几乎都是各氏族各自为戏,互不交流,数百年世代沿袭,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亦很少经文人加工,风格古朴粗犷原始蛮赫,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这些珍贵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追溯傩戏的萌生时间

        近年来贵池市刘街乡殷村姚姓、烽火刘姓、荡里姚姓、茅坦乡老屋唐等宗族,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旧习的程式和规范演出傩戏,届时各村社香烟缭绕,红男绿女并肩接踵,各戏会争姿斗色各呈异彩,锣鼓钟钵箫笛琐呐齐鸣,旗伞高跷林立,鞭炮震云铳炮冲天,暄腾达旦威武壮观,到处都是一派狂欢景象。今天,这里方圆百十里之内仍流传着两句谚语:“傩戏家家有,一家更比一家丑”。足见这里有适合傩戏生长发育的社会土壤,也说明各宗族傩戏野拙土艳,特色纷呈。傩戏成了山民们终岁勤劳、单调平板的生活中一年一度难得的消闲和娱乐契机。贵池曾以“杏花村”闻名于世,今天这里同样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傩戏之乡”。

        傩作为一种驱鬼疫祈求吉祥的仪典,早在春秋时即已有之,《论语·乡党》有“乡人傩”(民间傩);《吕氏春秋·季冬》有“有司大傩”(宫廷傩);此外古代还有随军屯戍边疆的军傩。贵池傩戏则源于民间的“乡人傩”。

        贵池傩戏萌生时间尚无定说,我认为它的萌生时间最迟可追溯到贵池人民对昭明太子神像的祭祀活动。晚唐贵池文人罗隐<文孝庙>诗云:“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鬼神师。”(《杏花村志》卷八),又据《杏花村志》引宋人张帮基《墨庄漫录,昭明庙祝周氏杂记》称:

        今池州郭西英济王祠,乃祀梁昭明太子也。其祝周氏亦自唐开成年间(公元八三六——八四零年)掌祠事至今,其子孙分八家,悉为祝也。

        可见至少在晚唐时期这里便有将昭明太子当作“鬼神师”祭祀之俗了。到了宋代对昭明太子萧统的祭祀愈益隆重,黄庭坚<贵池诗>自注:“池人祀昭明为郭西九郎。时新覆大舟,人以为神之感也。”陆游<入蜀记>亦有类似记载。后清人朗遂在《杏花村志》卷五<池州昭明会记>中载之更详:

        池故事八月十五日为梁昭明千秋。其朔,遣耆老一人杖骑而告庙,谓之『列马』……是日,诸家扮会迎神者,所扮为关壮缪,为城隍,为七圣二郎,为玄坛。其扮者也,则各骑乘,奉面具,或于东门之桥,或于南门之狮子口……薄奠而毕,脱面具交还明年之扮演者。

        当时贵池人民便以“跳傩”(戴面具扮角色)这种形式来祭祀这位享祀规格很高的“文孝昭明圣帝”、“案菩萨”,但早期的“跳傩”还不具备戏曲的主要特征,“扮会迎神者”只是戴面具扮神相的傩舞,是贵池傩戏的萌发。真正形成既有戏剧情节表演艺术,又有角色行当分工和舞台砌末等具备戏曲特征的“三段体”贵池傩戏,至少是在明中叶前。明嘉靖刊本《池州府志》曾有较明确的记载:


        凡乡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日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喘竹马,或肖狮旬象。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

        而“傩戏”这个名词目前最早见诸贵池解放乡元四村章根富收藏的光绪甲申(公元一八八五年)冬重镌的《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其中有“新年蛋茶相迎,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踹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

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

        贵池傩戏演出分三段体,即傩舞、正戏、吉祥词,颇类宋金杂剧的演出形式。我认为,贵池傩戏中的吉祥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视为内涵复杂的傩仪。傩戏角色行当分列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亦颇似宋代南戏以末净为首的排列顺序。这些角色分别由宗族内部选派男丁扮演,女子因宗法关系无缘染指。每年只在农历正月人日(初七)至元宵演两三夜,也有氏族演三四夜,但都在单日演,个别氏族如元四章姓因宗支多,自初七起连演十夜。傩戏都在本宗族祠堂内搭台(只有元四章姓不搭台)演出,桃坡乡新开、新村、邱村、叶村、潘村等杂姓共一副面具(俗称“脸子”),轮流到各村(姓)祠堂演出。扮演者均戴木制油漆彩绘面具,表演古朴粗犷,颇具古风。

        由于各氏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情况不同,因此,脸子数量分别有四十八块、四十二块、三十六块、二十四块、十八块不等。这些脸子与一般戏曲脸谱不同,它是用桃木、黄杨木或柳木镂成脸胚,再雕刻彩绘成形,由角色戴在脸上表演。今贵池演傩戏的宗族,脸子均造型生动形象夸张穷工极巧。或神气逼人刚强暴烈;或温良恭谦淳朴忠厚;或青面獠牙恐怖凶悍;或贤淑善良端庄怡静;或细眉窄眼奸邪狡诈;或眉清目秀俊逸祥和。经过一番程式复杂的傩祭祀仪后,乡民们认为这些脸子已附着灵性,具有神格,所有的天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等已统统降附于这些脸子上,故它们对其面具虽是现代民间艺人所作,但仍保持了明清时期简朴、庄重、堂皇的艺术风貌,颇具观赏研究价值。

        贵池傩戏演出剧目繁多。据我们实地考察,傩舞有《舞伞》、《舞滚灶》、《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出将》(亦称《杀四门》)、《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旗》、《招财进宝》、《三星拱照》、《舞回回》、《关公斩蔡阳》(亦作《关公斩貂蝉》)、《童子拜观音》等。正戏有《孟姜女》(亦名《范杞良》)、《刘文龙》、《章文显》(亦称《章文选》)、《摇钱记》(亦名《摆花张四姐》)、《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平辽记》。其中《刘文龙》和《孟姜女》二本为大多数氏族搬演,其他剧目只是个别氏族搬演。另外,贵池傩戏尚有《包文拯犁田》、《宋仁宗认母》、《斩泾》、《姜子牙钓鱼》四本正戏业已失传,尚待进一步查考。

        正戏剧目大多源于明代的说唱词话,有些甚到完全相似或相同。这些戏本唱词以七字齐言体为主,少数为十字,个别剧目有长短句。
        贵池傩戏唱腔大略有傩腔、高腔两类,以傩腔为主。傩腔颇具地方特色,属花腔小调,源于山区流行的山歌、号子、采茶歌、莲花落等民歌俗曲。旋律平稳,极少用拖腔。傩腔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由呼应式的乐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表达功能较强。高腔的旋律与当地目连高腔基本相似,曲调高亢、激昂,音域宽广,旋律跳动较大,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腔词结构多为“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戏剧功能比傩腔强。贵池傩戏不用丝竹乐器,一般只用鼓、锣、钹等打击乐伴奏,少数氏族间或用琐呐吹奏。由于各宗族所处地理环境、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其演唱声腔亦各有差异。同样的唱本,有的宗族以傩腔为主,有的则偏重高腔。也有的如长江沿岸清溪碧岩江家则全以傩腔演唱,而地处九华山北麓的太和章却全用高腔演唱,刘街殷村姚先唱傩腔,到《刘文龙》戏庆寿时为高腔,而西华、山外刘戏包戏是高腔,范戏为傩腔。同样唱本,同属一类唱腔,而曲调亦各有差异。


傩戏演出前的繁复仪典

        贵池傩戏演出前后有隆重复杂的仪典。首先是“迎神上架”。正月初六夜晚,由“年首”指派两人悄悄去祠堂将装有“脸子”的箱子“偷下来”(为的是不惊动列祖列宗),送到傩神庙或社公庙的神台上。正月初七一早,开箱将“脸子”搬出,由长辈用生布(新布)沾上檀香或柏枝浸泡的清水揩拭,俗称“揩脸子”,然后用木棒撑起“脸子”插在箱子上(刘街乡姚、刘等氏族则用精雕细刻金龙盘柱的“龙亭”),由四人抬着,“年首”在前,旗锣铳伞开道前导,锣鼓喧天,五彩缤纷,一路烧香纸放鞭炮,有的还舞龙灯走马灯踩高跷,将“脸子”迎到祠堂,依特定次序摆在“龙案”(又称銮驾、圣殿,龙亭)上,谓之“迎神下架”。谓之“迎神下架”。当晚,演出开始。

        其次是请神仪式。该仪式是在演出中间进行,各氏族有所不同,有的用专门请神节目——吉祥词《新年斋》请神;有的放在正戏《孟姜女》“朝庙”一场,由“年首”念《请神簿》来请各路神仙。所请之神无所不包,大体分为“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儒释道三教众位神祗”等。各氏族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故“请神簿”所请诸神不尽一致。“请神簿”最后都顺便说明一句:“弟子请神颠倒、疏漏之处,全赖执符使者……”,把疏漏过失全推给了值班的小神。好一个幽默的安慰!

        其三是“送神上架”。正月十五深夜傩戏演出结束。又敲锣打鼓到水口社公庙焚烧香纸,将《伞舞》中彩纸伞一并焚烧,送走傩神,其送神诗曰:

        一年兴一年,买马置庄田,合门齐发积,富贵永绵绵。送走傩神后,回村再将面具装入箱内,送到祠堂阁楼上,“送神”仪式结束。

        在诸多傩仪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嚎啕神会”较集中的刘街乡“九刘十三姚”的迎神朝庙仪典。据刘街乡姚街姚姓收藏的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修
订的《姚氏宗谱·信仰篇》载:

        每年正月人日、元宵两夜演之、昔有四夜,兵燹后,荡里(姚)减变为二夜,余有三夜、四夜不等。演时,铳爆鼓乐,喧阗达旦。而元宵凌晨,更以卤簿导神至青山庙,文孝祠,俗谓之“朝庙”。此俗南边、西华、姚村皆同,惟姚村附近,先到后归,相传为尽地主之谊云。耆老言,古时朝庙,仪仗外有秋千、台阁、高跷诸胜,又选俊童水余,著梨园服,扮故事,立人肩窝上,名曰“站肩”。其壮丽繁华,与江浙等处赛舞无异。朝庙不啻是一次技艺纷陈的山乡民间艺术节!

        贵池傩戏还有别具特色的“吃邀台”(亦云“吃腰台”)。每次傩戏演到午夜休息,由年首办夜餐招待,谓之“腰台”或“邀台”。吃过后继续演出。贵池各宗族“邀台”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一般是把豆腐、酸菜、猪肉各两碗,放入小铁耳锅内,谓之“一品锅”,取一品吉祥如意之意,一壶酒,喝完酒吃饭,不加酒菜,一般吃后至少要剩一夹一杯酒,取“年年有余”之意。刘街乡荡里姚“邀台”是吃“斋粥”,即用豆腐、豆角、腌菜、五香切碎混在米里煮粥,粥内放油盐,据说吃了这种斋粥可以“消灾纳福”,演戏看戏的人都吃。有些宗族只规定演戏者吃邀台,看戏者回家去吃,吃好后再演戏看戏。还有个别氏族的“邀台”别有风致,演员吃
“一品锅”(根据演员多少定席位,锅内菜的种类和数量各氏族稍有不同),而另炒冻米一大箩,烧两桶开水,观众均吃泡冻米,因冻米炒后米粒发涨,因而谓之“发米”,吃了可以发财得福,所以人们在边吃“发米”也还是津津有味,甚至少数观众看傩戏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米”讨吉祥,“邀台”过后便溜之大吉。

        过去从准备演出道具服饰到傩神上架的所有开支,全由各姓“公堂”支出,各姓宗祠都有若干公田,其田租收入、利息收入以及春秋二祭、傩戏开支均由该宗祠所属的各房头轮流“管年头”(年首),所有各项开支有一世代相传的老帐薄,上面一一开列各项物件的数量,管年头的按簿购买,不得短少,亦不得另开新例。今天,各傩戏会的演出费用除政府补给一部分外,其余皆以各户自愿捐献为主。

        贵池傩戏蕴涵着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从面具造型、祭仪、剧目内容等方面看,它又深受儒、佛、道三教渗透和影响,其中受佛教影响尤甚。它默默地潜藏深山五百余年,经历了多次历史风雨的洗礼而终未断流干涸,而今又发扬光大,蔚为“中国傩戏之乡”,这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迹。数百年来,朴实的山民们以这种朴实的艺术形式娱神娱人庆贺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企望。以古老的傩戏来作为他们思想意识的文化载体,以这种宗教工的浑浑沌沌的歌舞呼号来倾泄慰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贵池傩戏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尽展了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的风采。(作者:池州学院院长  何根海)
2#
发表于 2011-1-26 09:01:15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文字介绍,让我们对傩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3#
发表于 2011-1-29 10:22:36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文字介绍,值得一去的地方,有机会去看看!
4#
发表于 2011-2-2 10:44:1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超版精彩的文字介绍,让我们对傩戏有了更深的、更好的了解!
5#
发表于 2011-2-4 09:41:24 | 只看该作者
精彩介绍,让我们对了解傩文化有着很大帮助,对前去创作的影友有了感性上的了解!
6#
发表于 2011-2-6 09:29:43 | 只看该作者
介绍详尽,认真学习!
7#
发表于 2011-2-8 07:46:51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文章对傩戏有了一定的了解,精彩!,
8#
发表于 2011-2-9 15:35:2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介绍,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