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有些一直生活在民间的特殊组成部份,比如傩戏、目连戏、木偶戏、影戏等,它们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份,并覆盖了很大的地面和区域。它们独立于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之外,属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越是偏远地区,越是主流文化覆盖不到的地区,它们越是兴盛,越是充满生机和活力。像傩戏的主要分布区域就集中在云南、贵州、江西客家等文化相对闭塞落后的地区。
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叫傩。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 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 子等角色,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信仰民俗。
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的剧种之一。它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由于各宗族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所以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专家们认为,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誉有“戏曲活化石”之称。它对研究我国古代戏曲、文化、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宗教衍变都有一定的价值。
☆ 演出时间
贵池傩戏一般 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社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演出日期、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砌末道具等方面,都根据各宗族所处地域的习俗风尚、文化传统、自然条件、经济状况而有所差异。
☆ 傩戏剧目
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是以舞蹈为主,以“乐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有《舞伞》、《打赤鸟》、《舞古老钱》、《舞回回》等;吉祥词有《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剧目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陈州放粮》等。
☆ 傩戏音乐
由于傩戏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因此它的声腔发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沿袭古老戏曲声腔的不变性;二是声腔音乐由宗族师承关系所带来的多变性。其音乐分为唱腔与锣鼓伴奏两部分;声腔基本上可分为傩腔和高腔两大类。
☆ 面具艺术
面具是贵池傩戏的表现特征,也是贵池傩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在傩事活动中,面具被视作神的载体,无论仪式、傩舞、傩戏都围绕着面具进行,一个家族如果失去了面具,便意味着傩事活动的消亡。
面具俗称“脸子”,多用柳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戴红布
帽子予以装饰。面具色彩丰富,多用红、黑、白、蓝、紫、黄等色,因人物身份、性格而不同。
贵池傩戏面具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一、面具是贵池傩戏的主要表现特征
贵池傩戏是中国巫傩文化的一个流布形态,和中国其它一些地区驱疫纳吉的巫术活动,虽名称不同,但都起源于原始信仰,都把歌舞、戏剧当作是降神、媚神的仪式,并不强调娱人的作用;都把某种魂灵的依附物,如面具、木偶、草扎、剪纸或人体涂面等,当作傩事仪式、活动的神灵,并围绕着它进行傩祭和演出活动。戴面具是贵池傩戏的表现特征,也是贵池傩戏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贵池傩戏面具,俗称“脸子”、“傩神”、“菩萨”等,多用柳木(枫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
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红布帽子予以装饰。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在色彩上,多用红、黑、白、蓝、紫、黄(金)、绛红、赭红等色,因人物身份、性格而不同。
贵池傩戏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间,其数量、质料、尺寸、色彩,功能与佩戴方式,也不尽相同。其称谓根据面具数目也各不相同。13枚称“十三太保”,18枚称“十八学士”,24枚称“二十四诸天”,尚有36枚、48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现将不同名称分列如下:
殷村姚面具的摆式(28枚):
皇帝
武官 圣帝 文官 萧女 老回 财神 父老 老和尚 孟女 二回 土地 文龙 小和尚 吉婆 三回 包公 杞梁 三和尚 梅香 小回 周仓 宋中 张龙 唐叔 童子 杨兴 赵虎
东山韩面具的摆式(25枚):
帝君
判官 包公 马元帅 岳元帅 前传 正生 魁星 小生 邓君 后叫 童女 观音 童男 耍生 和合 老旦 老郎 老生 和合 老公 小回 关公 和尚 土地
注:老郎为文孝昭明太子。
姚村面具的摆式(32枚)
皇帝
金星 文丞相 包拯 二郎 老和尚 县官 张主 正旦 小和尚 外角 小包 孟姜女 老回 小生 张龙 老旦 二回 末角 赵虎 梅香 三回 宋中 招魂 老杨 四回 小杨
缟溪曹面具的摆式(24枚):
皇帝
大和尚 土地 社公 关公 一回 小和尚 吉婆 先生 包公 二回 张 龙 小姐 生角 上坛 三回 赵 虎 大娘 丑角 下坛 四回 合仙 范良 和仙
面具有“全脸子”与“半脸子”,分“通用”和“专用”两种。全脸子为冠长43厘米,长冠33厘米,宽皆26厘米,戴时遮住整个面部,与脸形五官基本吻合;半脸子略小,长37厘或40厘米,宽23厘米,戴在额上,只遮住面部的一半,露出嘴,以便演唱时唱腔道自清晰,易于听见。通用脸子多为正面人物,不同剧目中的同行当角色可共用一尚块脸子。如《刘文龙赶考》中的生角刘文龙与《孟姜女》中的生角范祀良,《刘文龙赶考》中的旦角萧氏女与《孟姜女》中的孟姜女,其脸子可通用。专用脸子多为特殊身份的角色所用,其脸谱谱式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为特定人物专戴,如二郎神、关羽、包拯、尉迟恭等。经过雕匠加工完成的面具,还只能被视为一般的物件。只有经过杵师或端公开光过的面具,才具有不可亵渎的灵性,与神灵有等同的作用。演出傩戏时,佛神会成员必须事前沐浴更衣、烧香、礼拜,才能接触、配戴。
在贵池傩戏演出前后,启用或送归“脸子”(即面具),有隆重的“迎神下架”、“送神上架”和“请神”等仪典。其形式各氏族略有不同。每年正月初六之夜,由年首(迎傩神的主持人)指派二人,悄悄从祠堂将“脸子”用“龙亭”抬到或用“日”、“月”箱挑到水口社神庙。第二天清晨,用净水生布(没用过的新布)擦拭“脸子”,然后再放入“龙亭”或龙箱里,由年首带头,旗锣鼓伞开道,沿途燃烧香纸放鞭炮,迎“傩神”( “脸子”)进祠堂。晚上,演出开始前,由族长或年首手持万民伞在口号声中把伞交给戴面具的“伞孩儿”。以舞伞为先导,然后依次跳起各种傩舞。傩舞过后,接唱傩戏,傩舞、傩戏演出时,演员都戴着面具。由此看来,面具是贵池傩事活动的核心,傩事活动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着面具进行的,戴面具是贵池傩戏典型的表现形式。
二、贵池傩戏面具的制作规格及其形状、特点
“文化大革命”中贵池傩戏面具被破坏、丧失殆尽。幸有27枚面具作为破“四旧”展览展品,被王兆乾先生收藏于文化馆天花板上,从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些面具已成为贵池傩文化的珍品,制作年代大都是在清代道光年间或更早些,其中贵池刘街乡姚村一枚皇帝面具,经上海专家鉴定约为明代的制品。这些傩戏面具经笔者和王兆乾先生调查,出于贵池刘街乡的姚、汪两个家族。这些傩戏面具造型生动,刀法娴熟而流畅,形象夸张有度,结构严谨,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那个时代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表现能力。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姚姓面具:
皇帝(傩戏《刘文龙》中之汉灵帝,《章文显》中之宋仁宗,亦兼作玉皇大帝)长33厘米,宽18厘米,木质雕刻,苎麻丝为须,约为明代制品。温文典雅,还有一双大耳朵,使人感到亲切。
招魂使者(《章文显》剧中人物) 长18.5厘米,宽6.6厘米,木质,清光绪年间制品。形象似乎是人、鬼的综合,黑脸,头戴红边盔,血盆大口,双眼镂空,有威慑人的力量。
番王(又名狄将军)长33.2厘米,宽19.1厘米,木质,清代制品,头上长角,眉毛倒竖,眼珠暴突,以突出夸张其骠悍、凶野的气质。
张妃(女性面具)头上结为二发髻,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耳坠金色耳环,嘴唇略涂淡红色,显得美丽端庄。
茶溪汪村的傩戏面具,出自另一个民间艺人之手。面具尺寸比姚村(姚家)大。一般长为30.5-40.5厘米,宽为19.2-22.2厘米。它们显著的特点是每尊面具的耳朵都肥大,下垂到脸腮下边,几乎与脸一样长。笑容可掬,和蔼亲善,这与九华山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如来佛的耳朵和面容极其相似。显然,雕刻面具的艺人受到佛教文化及雕塑艺术的影响。现简要介绍几枚汪家的面具:土地 长35.5厘米,宽23厘米,头戴员外帽,笑容满脸,眼睛眯成一条缝,稀朗的白胡须,大耳下垂,和善可亲,诙谐有趣。
刘文龙傩戏《刘文龙》中的生角,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头戴黑色小生巾,面容温文尔雅,耳朵更大,这可能是表现人物有福气,考试得中状元。木质,清代制品。关公 是各村各家族面具中都有的,其形貌一般都是按照面如重枣,卧蚕眉、长辑来雕刻塑造。汪家的关公在雕刻技巧上更为精炼,技艺更为传神,一双丹凤眼,竖了起来,半睁半闭的眼神,具有威慑作用和神力。
老和尚《新年斋》中的主持僧。肥头大耳,头顶有受戒的疤痕,笑中微藏狡黠。
伞童 又名和合、舞伞童子。长28.3厘米,宽19.4厘米,木质,清代制品。头有三块用黑漆画成的荷花形的黑发,肩目清秀,鼻梁高直,大大的嘴,牙齿整齐洁白,生动逼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贵池这块古文化积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1983年以后,古老的傩戏又在各村落、各宗族活跃起来。老艺人把劫后余存的剧本整理出来,把珍藏在忆记里的表演和仪式加以重现,并新制作一批面具。最突出、有代表性的傩戏面具雕刻艺人是刘本荣(1903一1988),青阳县庙前乡星田村人,出身雕刻世家。他雕工细腻,形象逼真。外地好多有傩戏的地方都曾纷纷慕名而来,请他刻制面具,为使这一雕刻艺术能代代相传,他在临终前还回忆勾绘了常用的傩戏面具图谱三、四十种。
现简要介绍一些现代民间艺人雕刻的面具。
千里眼和顺风耳藏贵池市刘街乡源溪缩溪金村,为在社坛上演出傩舞、神伞与古老钱的舞者面具。千里眼头上的一对大肉角,额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太阳,红色眉毛倒竖,眼眶圆睁,眼球楼空,黑色的脸面衬着鲜红的大口,舌头伸出寸余,给人以粗矿奔放、勇武凶悍的印象。张龙和赵虎面具藏贵池市刘街乡茶溪汪村。出自一个篾工之手,他的刀工粗而有力,常采用夸张手法。赵虎头上有一对直立的双角、狰狞的獠牙、烈焰般的眉毛,着意刻划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张龙头上还雕有一个小人头,蓝面红睛,森严而又具有震慑力。
贵池市茅坦乡老屋唐家的傩戏面具没有头盔,演出时,演员的面具上另戴七星额子。造型秀丽而威武。
从整体上看,贵池傩戏面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具有传统制作工艺,刀法简洁流畅,雕刻精细;2、造型上注重写实,夸张有度,变形有法;3、色彩上单一、凝重,少数面具色彩浓烈、绚丽,但都注意色彩对比和谐;4、因在地域上毗接九华山,受佛教和佛像雕塑艺术的影响,大都慈眉善眼、方面大耳、雍容福态。现代傩戏面具大都继承了这些特点,明代和清代制作的面具则显得更为古朴、粗放。
三、贵池傩戏面具的象征意义:神和傩戏角色
贵池傩戏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民间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民间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古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学、人类学、民间工艺的宝贵材料。 但是,对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搬演傩戏的各宗族来说,傩戏面具就不是民间工艺美术品了,而是特别崇敬的“神”。从下面可以说明。
(一)据记载,贵池在晚唐时,对梁昭明太子的祭祀就已盛行。戴面具扮神像的傩舞,也许是贵池傩戏的萌芽。以后逐渐形成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角色行当的贵池傩戏,达到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乐神又娱人的目的。这说明傩戏面具自始至终起着扮神象的作用。
(二)贵池搬演傩戏的各家族对面具都敬称为“傩神”、“龙神”、“社神”、“戏神”、“菩萨阿”、“五方嚎啕神”等。傩戏面具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仪式上供奉的“真(或正神),有土地、二郎、关公、玉皇大帝等,也有以钟馗为正神者,此类面具不兼作戏剧角色;另一类可作戏文里的人物和角色行当的龙神。这说明,傩戏面具不论什么角色人物,一律是被当作“神”看待的。
(三)贵池傩戏的演出习俗上,每年正月搬演傩戏启用面具,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傩神活动。迎神时由长辈将面具从箱子里取出,依次按规定摆在祠堂“龙案”上,焚香烧纸献三牲供品,众人叩头罗拜。送神时,依次将“脸子”装箱,恭送到祠堂神台上。在请神时,各家族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将傩神迎进祠堂,由年首或长辈读《请神文告》,烧香,敬三酒;有的专门用请神节目--吉祥词《新年斋》请神;有的在演正戏《孟姜女》“朝庙”一场时,由年首念“请神簿”,请各路神仙。一般情况下,是不得随意搬动、触摸面具的。如触摸,必须净手焚香。
视面具为傩神,视傩戏演出为降神,表现了古代群众祈求众神保佑、驱鬼逐疫、消灾纳福的愿望。从戏剧角度看,面具己具有戏剧行当的功能,部分面具是根据戏剧中人物来刻制的,已有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生、八贴旦的称谓。民间艺人在制作时,也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夸张突出其个性特征。如关公红脸长须,表现他英勇忠烈。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辨认出这是戏文中的哪个人物,知道那个人物是什么性格。我们把傩戏面具作为戏剧角色的认识,是从戏剧表演出发的,而对于各宗族来说,即使在表演傩戏也仍然把面具视为"神",因此在傩戏演出过程中,他们不断烧香纸、放鞭炮。
贵池傩戏面具是中国傩戏面具艺术的瑰宝,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之久远、文化之灿烂。研究和继承贵池傩戏面具艺术的优良传统,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民间文艺
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