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98|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悠游在川西古镇黄龙溪的夜色里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6-14 16:5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川西古镇黄龙溪是全国十大古名镇之一,位于成都市双流县西南部边缘。锦江自北由成都流入并贯穿黄龙溪镇域,在黄龙溪镇区东面纳入支流鹿溪河,组成镇域内的主要水系。
  黄龙古镇历史悠久,自建安年间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年间,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波浪壮阔的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气吞山河。黄龙溪历来就是成都南面的军事重镇。蜀汉时,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于此,结果战败,加速了大蜀国的灭亡。由于水运交通发达,外来商客增多,经济文化繁荣,航运上达成都,下通重庆,是古代商贾繁荣的水陆码头。唐代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万里船”,从成都出发的第一夜便是宿在黄龙溪,形成“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日有千人恭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繁华景象。
  具有典型川西古镇风格的黄龙溪古镇,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黄龙溪最美的时候,是那种时雨时雾的天气,弯弯曲曲的石径古道,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街道上的茶楼店铺,古庙内的缭绕青烟,烟雨迷蒙,极具诗意,展现出一幅四川乡镇的民俗风情图,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
    黄龙溪古镇内,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仍然保存完好。古镇的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复兴街等老街,红石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有着川西一绝之誉。镇内还有六棵树龄均在千年以上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雄浑厚重,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走过一条街,又见一道巷,脚下光溜溜的青石路,乌黑发亮的门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浓浓古意。
    黄龙溪古镇正街上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形成“一街三寺庙”,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景观,是佛教文化的集中展示点。古龙寺是黄龙溪镇修建最早的一座寺,位于古镇正街南首,寺内大殿供奉黄龙祖师,殿前一侧立千佛铁塔。院坝南北各有一棵据考有1700多年的古榕树,树冠遮蔽了整个院坝。北边古榕树干分岔处有约二尺见方的小庙,供奉“黄葛大仙”,传说只要摸摸树身。即能祛病消灾。南边古榕树,盘根错节,严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庙。这两棵古树,庙骑树、树裹庙,堪称天下一绝。潮音寺坐镇古街当中,古称乐善堂,是一座尼姑庵。临街五间,供奉观世音大士和弥勒佛。古时上元会、中元会、下元会都在此举行供天道场,祈祷风调雨顺。镇江寺位于正街北首,与古龙寺遥遥相对,是千年码头王爷坎上的一座千年古刹,供奉镇江王爷杨泗以保平安,为旧时船帮祭祀集会的场所。镇江寺对面是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口,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见“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的景观,这也是“黄龙溪”地名的由来。
    悠游在1700多年后的古镇上,没有了金戈铁马,只有潺潺的溪流。那些历史长河中的刀光剑影,俨然成为消闲旅游的场景;那些英雄豪杰的壮语豪言,恍如耳边古镇市井的叫卖声。但是,透着浓浓的川味,依然散发着千古豪情!


     (在雨夜里没用三角架手持拍摄,高ISO噪点较高)



[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1-6-14 17:0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6:58:33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6:58:4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6:59:02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6:59:20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6:59:34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6:59:48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7:00:02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7:00:34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7:00:4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