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委的话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9-30 10:0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选会议总结会
时间:
2011年8月19日(上午)
地点:平安府宾馆二层平安阁会议室
主持人: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成员、副秘书长,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监审兼秘书长  顾立群

【评委发言】:   

邓维:

   各位评委大家好,两天多来,包括前天晚上,评委们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很辛苦,很紧凑,但是我觉得真是卓有成效。我以只熟悉新闻摄影,但是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里面的很多类别,尤其是非纪录类的、观念的、时尚的、还有创意的等等这几个方面,至少我以前很少接触的,对我来说也是大开眼界。
   也许正因为是首届,也许我们的评选工作方方面面,肯定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缺憾,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次评选在很多方面,为今后的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至少是开了一个好头。无论开始有什么样不足,毕竟是首届,我想我们工作的态度和成效,包括我们给今后赛事留下来的东西,肯定是有益处的。


宿志刚:


   青年摄影的舞台在国内很少,这可能是第一次。青年的比赛多数是高校自己搞的中国大学生的竞赛,那是高校资源互补的大赛,一个是作品交流,另外还有教学经验交流。这一次听到协会搞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的时候觉得特别振奋,因为在主流社会上有一个平台,让他们呈现自己的成绩,这对青年人今后走向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这次作品里面有一大批是在校作品,还有已经毕业的学生作品。
    这十几年当中,西方的赛事一直是影响着这代年轻人,日本、美国、德国、法国都有各种赛事来到中国,征集青年摄影师的作品。瑞士专门设立未来之星50名,他们也找到我,我们很多学生获得世界未来之星的称谓,他们把获奖的学生作品承诺推到将近20多个国际影展展览,并被瑞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无形当中引导了青年学生创作方向的一个走向,实际上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我们的主流舞台如果没有这样对青年的引导和给他们平台,学生一定会向那倾斜,因为他们的赛事比较多,奖项也多,拿到奖之后找工作都好找。青年人急于在社会上立足,他们很快会被这样赛事意识形态所吸引。我一直搞教育,我对这个有深刻的感触,特别希望咱们的主流舞台上有更多的平台给青年人,引导他们的世界观,影响他们的创作的走向和自己国家的主流意识方向发展,我认为这个很有必要。
    这一次评奖当中,三天下来看到同学们作品也觉得很振奋和激动,激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是象牙塔里的学生他们在创意类和观念类方面的作品比较多他们从高中进入大学,还在校园里面,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因为是青年摄影大赛,把过去毕业生作品也征集上来,看到青年人视觉很广泛,他们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都在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和声音,不管是在新闻、体育、创意、观念、时尚领域中都有他们的世界观和创作见证了今天社会的发展,引导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视觉的方式,我感到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声音,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这是让我们感到很高兴的,很振奋的,也使我们教育者感到骄傲。


颜长江:


   各位非常敬业,评选的过程、方式、采用的软件,还有各位后勤人员的服务,特别是志愿者,还有大家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地方上学习的,确实是这样,我比较感慨。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展览,但感觉没有这次这么有效率。
    其次,评委们都非常敬业。我们评委晚上还住在这里,特别是在北京的晚上也住在评选宾馆,这是很难以想象的。说到大赛,我觉得首届比赛内容上也很好,我感觉在未来可能形成一个品牌,我也建议协会把这个品牌做得更大、更好,也许可以考虑以后落户在某个地方,跟一个摄影节或者一个摄影氛围比较浓的城市结合起来。
    在这个评选过程中,说到内容我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意外的,也可以说比较惊喜。
    第一,我发现以前很多不太参加比赛的,甚至说在我们协会,也包括我们以前新闻摄影协会,其中有一些已经成名的或者有一点名气的摄影师,甚至是说当代艺术圈比较接近的摄影师参加这次展览这说明我们青年摄影大展有品牌吸引力。以后,我们要努力把这些以前会觉得参加比赛是与自己的追求不合,或者就想通过到798做展览的这批人吸引过来。还有已经成名的青年人,要努力地游说他们参加这个大展,这也可以增加品牌吸引力。
    第二,在分类上很意外的是有一个景观类,景观这几年我比较喜欢,也写了一些文章,我比较看重这个,这正是中国比较需要的。我们这次展览奖项的分类设置也非常年轻,及时地把这个类别纳入进来,好象其他比赛出现这个类别的不是很多,还是叫做风光之类的。这个词我觉得挺好,非常的新锐,当然里面的内容和定位和这个词怎么解释可以再探讨。
    第三,我比较喜欢的是观念类,我觉得观念类比我想象的要好,看到很多好东西在观念类能够收到这么多好的东西,也说明这个大赛是有吸引力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王川:

    我由衷的感谢协会搭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尤其是以非常清晰的面对青年摄影师的名分来搭了这样一个平台,说句老实话也是大大的超出了我的意料。这几天下来,我觉得也是收获特别多,总结起来首先一点就是感觉到包容和融合这两个概念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因为这里面会涉及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整个中国摄影圈里面的不同的板块之间的融合,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比如说协会、院校,做艺术或者商业的等,今天虽然没有很清晰的商业方向的板块在这里面出现,但是从协会和院校,这两个大的板块之间的融合上来讲,这一定会有引领的作用。
    过去十年是中国摄影发展最快,带来问题最多,最集中的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相容的合作态势和目前的结果真的非常的重要。
    在摄影门类问题上将纪实类和非纪实类的门类划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背后所代表的理解,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看似简单的分类,可能在几年前就很不可能会这样并置放在这儿,并且作为全国性大赛的基本结构,这是很有分量的。
    第二点感受,我觉得协会组织活动的工作方法非常好。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工作方法必然会导致一个优秀的结果。作为全国性的重要的比赛,除了比赛的结果以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如果有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融合的基础,这种判断会更加的适合于作为一种主流的判断来推广。
    第三点感受,这个比赛或者说这个活动是有学术性的。以往也会有一种潜意识,就是学术性问题只是在院校范畴内探讨或者考量,我觉得是不对的。整个中国摄影需要一个共同的,有共识的整体意义上的学术判断,这种学术判断会涉及有关影像、图像的方方面面。我觉得无论是从整体的构架,还是评判所用的标准,以及大家会上会下讨论时候涉及的所有问题,这些都是具有学术性的,这些东西最后反馈到比赛结果上,我觉得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特别赞同这样的比赛首先来说是应该保留下来。其次,以后继续做肯定会比这一届做得更好,谢谢。


贺延光:


   两天时间紧紧张张,最后呈现出来感觉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应该承认评的奖比较少,比较少肯定是不错,如果同样是这些作品,我们的奖项多设置一倍,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也给我们提示:以后评奖少而精反而让人深刻。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摄影已经普及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已经普及到我们每拿起照样机拍照的时候要保持取镜框里不要有别的摄影者了,有时候做到这一点很困难。摄影技术的发展让门槛变得很低了,但是我的一个观点,到摄影家协会评个奖,全国评奖要显示出门槛来,层次来,这样才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门槛越低越普及之后,我们的奖赛,我们的评奖要求水准越高,你不能跟着底下走,你得让底下跟着你走,这是评奖、展览最终的意义。
    尤其是青年大赛面向的是年轻人,不要让大家有错觉摄影那么好搞,实际上不管干哪一类的,
摄影师的状态一定是孤独的,寂寞的,这样才能干出来。摄影表面上是热闹的事,实际上是一个孤独的事,没有这个东西干出来很难。我们评奖应该体现出这个行当的一种职业气质来。
我们的分类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人文关怀,这不叫一个类别,哪个类别都可以体现这个意思。如果我们定位不准确,让投稿人甚至让评委有时候也莫衷一是,也弄不太准确。这一次是一个组照专题的摄影比赛,出乎我的意料,我建议下次搞的时候能不能搞单幅。摄影要强调它一图胜千言,你一张照片就能讲很多故事,让人家产生很多共鸣,带出很多联想,这是本事,不是堆一堆东西让人家挑好的去想怎么回事,我觉得要强调摄影本身的规律。当然我不是说反对组照,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觉得你的单幅照片拍好了,你的组照才可能拍好。
    每个组照片下面组委会要求有200字的拍摄说明,我扫过一眼,很多的自我解释是非常没意思的,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咱们这要求200字,我提议干摄影的人去写微博去,它控制140个字,你140个字能不能写清楚,写生动,当然对你是一个考验。
    我觉得组照有时候在引导上可能有让年轻人有这样的错觉,我这一张不成,没准那张还成呢。从方向上来讲,我觉得要扎扎实实地来比,我们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基本的训练跟我们教学一样,我当然没有听过咱们摄影教学,但是我八十年代在新华社听过美国地理杂志摄影师的女记者讲了一下午。她讲了很多,我死死记住一句话,我15年不用闪光灯了,因为现场光线真实性是新闻真实性一部分,她是把光线提到这种程度来看的,这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的。在英国听了人家老师讲摄影,三个胶卷拍三次,一次是人家让你拍,你拍;第二是不知道的情况下让你拍去;第三个是人家阻止你拍的情况下让你去拍,你想这种教学,它和摄影本身帖的很近。所以我们希望越普及,你的基本打得越牢固越扎实,青年摄影比赛不是急功近利,因为摄影需要积累的,对谁都一样,这个积累三十岁我们来搞比赛,可能对年轻人是一个鼓励,是鼓励你四十岁出更大的成绩。
   这一次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我认为仍然要进行初选,可能我们组织摄影工作的时候觉得初选对作者不公平,我的作品怎么连评委面都没有见,我还是说这个门槛的问题,评委应该集中更多的时间讨论一些作品,然后进行投票。我希望以后摄影家协会组织一些大展,一定有门槛,这个门槛怎么办呢?就是组委会来委托摄影家协会一个部门帮助筛选,就筛那些技术条件明显不行的。这样把时间省下来,让评委来在业务上多进行探讨。
我对创新的认识是,摄影要简单就是方寸之间的变化,但是老靠器材本身,镜头本身的变化去赢得一个奖项可以,李洁军的第一次就是创造,玩偶世界就是创造,第二次就是模仿,第三次没准就是仿照了。空城计只能唱一次,只有这个理念扎深了,创新才不断的发生。


闻丹青:



   但是设定门槛要慎重,我们要让程序正确,得有初审委员会。


贺延光: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这是专业向业余看齐,打个比方,我们参加奥运会,中国申报奥运会成功了。它的所有的标准是按奥运会的标准来进行的,足球场的草长几寸都是奥运会标准,可不是奥运会到北京来踢,向北京看齐,有一些人有一些误解,应该是可以解释清楚的。

刘树勇:


   评选分三块来说,一个是这样大奖赛的姿态和方法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叫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我们设立这么一个主题,而且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品牌,不管是一年一次还是两年一次,也是协会很大的平台了,我觉得青年摄影大奖赛是一个崭新面貌,这说明中国有年轻人,不是从幼儿园直接到45岁以上,我们的影像一直缺这一块,设立这一块特别重要。现在年轻人非常活跃,即使在这个状态下把资源纳入到协会奖项来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我觉得这个姿态非常重要。首先是青年摄影师34岁以下,这是联合国的标准。这一块界定得很清晰了。还有一个问题,我等一下说到分类的时候会说,是否有更多的,包括我们在评奖过程中,在筛选过程中,以及前期投稿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一些青年生活。在我们评奖的时候感觉到从影像的品质,完整性上,我们说是青年摄影师的评奖,这个倾向是对的,但是能不能在我们未来设计分类上,以及评奖的倾向上有也能针对青年,要不然怎么称之为全国青年摄影大奖呢。
    我觉得我作为评委都觉得年龄比较大,青年摄影大赛评委年龄结构应该更加年轻化,要对青年的理解,摄影观念的理解。我都是老头了,我已经缺乏更加细腻的感觉,尤其是咱们生活变得那么快,你很难跟进和理解相应的题材和影像表达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是经验动物,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经验,同时限制了你向前沿的,带着实验性的一些崭新的理解,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在未来方法上重点考虑一下,这是说到关于姿态和方法的问题。
    从昨天和前天的评奖内容我们来看,尤其是我们这一组,所谓非纪实类背景下,青年摄影师都处在将成未成之际,人都是这样,这时候最惹人动火,就像谈恋爱的时候。所谓不成熟的感觉,我们应该容忍下去,带有更多的宽泛性。当然有一些天分很好,很快可以表达情节很完整,这个固然是好。如果宽泛一下会带来什么好处呢?它能展示出新的可能性,这非常值得关注。既然是青年大奖赛,我们要区别于其他的大奖赛,他可能有一些新的理解,可能评委不一定能够理解,我们能不能有更宽泛的眼光,有一些年轻评委进来会感觉更好,更为准确。昨天有一组,也是好的单幅作品挺多的,是一组拍朝鲜的作品,我推荐的就是那一组,之前关于朝鲜的影像在国内看到得太多了,无外乎就是三种角度,一种是带有某种解密性质的,一种闭关锁国的。还有一个动力,是带有很强的,对我们自己不久之前生活的记忆的,或者是一种文化记忆的想象。但是这组照片很不一样,这个很生活化,他把自己的景观并在一起,完全打破别人的视角,他事实上同时挑战了我们很多评委对于这个题材的观测视角或者观测的惯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新的样式,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现在年轻人采取很多新的方法,特别是创意类的有很多很新的方法,这方面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分类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下来之后专门的细谈。我总结一个例子,这一次纪录类分专题报道,这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分类,这是从影像视觉形象的分类,专题报道,往往是对过程性事件的描述。但是景观、日常生活、体育、环保这些门类是基于题材的分类,这已经不同了,还有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什么呢?这是道德情感问题,事实上是基于道德情感,还有摄影师和对方想象。一个分类有三种标准,这是不统一的,这应该探讨。
    关于这一次影像里面一些问题,一个比较大的改进是,早期很多摄影师看了很多画家成名的作品,把过去政治意识符号和商业符号结合,年轻人没有从文革过来,完全不是他们的生存经验,那个东西对他们没有构成交流压力,但是他们知道这是两个方面的定制,人家卖钱我也跟上,但是这一次在这方面做得相应的好很多,这能检视出对艺术品或者创意影像摆脱过去过度样式化的矛盾,但是这个依然存在。比如,好多女孩都在做梦,这也是在引导上,从评奖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个考虑。如果这一类影像都给大奖,发现以后做梦的会越来越多。还有自拍的,比过去好一些,带一些面具,在工厂里,河边,但是面具少了一些。但是还有一些符号还是有的,卡通的,漂浮的,气球的,铁路的,废墟的,这几个符号依然还在大量使用,这个东西要更加多样化,应该更加严厉,这是我看到影像里面比较重要的。还有女性私秘生活的问题,这个过去也出现过量很大,现在依然量很大。女性在生活中不知道是不是那样,我觉得那样就太恐怖了。
    这里面简单说一个问题,昨天评委在一块的时候我就说过,我们大量主观情绪化的表现的混杂,这应该是分类的问题,我觉得将来一个是把分类探讨得清晰一下,在征稿说明上更加稍微清晰一些,这样对征稿来说要好得多。谢谢。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0:06:52 | 只看该作者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选会议总结会
闻丹青:

    前面各位都说了好多了,我因为在协会工作,在杂志经常接触各种大展大赛。我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感觉,我觉得这一次大家普遍反应作品确实不错,感觉评奖结果特别好。首先因为是青年大展,这个年龄的界定,就跟我们平常做的展览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平时我们看到的包括全国影展,包括从协会到各个媒体做的各种活动,包括到地区性的,比如说具体到某个地区的活动。大家原来都觉得是一个面貌,我们在外面做各种活动的时候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参与的人老龄化,有时候你出去做影友联谊会,一看前六排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他来的早都坐到前面,这个现象作为我们做媒体的来说,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能够有所改变。通过这一次因为有一个明确的年龄限定之后,你一看面貌是大不一样,刚才大家说咱们设的景观类的,其实在设置的时候里面想象着是包含着风光摄影,但是在实际的来稿里面,因为我不是纪录那一组,我没有看到整个作品。我想这个量比以往的量是没有办法比的,以往都说风光摄影是从事的人数确实特别多,现在你看在34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里面数量是明显的没有那么多,当然这些都是一个现象问题。
     从看到的这些作品整体的水平确实是不一样,跟以往看到的不一样。这一次门槛高了,你一定要交组照,昨天我觉得最典型的一组是有四张,在篮球赛当中打架那一,他拿来四张,因为要满足你交组照的要求,直说是四张,这是最低限度。
但就其内容来说,一张照片完全解决问题,我昨天问柴继军,他说这是去年卖得最好的一组照片。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如果要这么展览,这个当组照有点失效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后需要慢慢的探讨。
    这一次应该感谢软件,本来这几年来评数字照片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评选速度也延长很多,有了软件的帮助我们评选的效率明显提高了很多。当然也有问题,几乎每个人都得配一个助手,因为劳动强度太大了。以前评选是走路,这是全身的运动,这次就变成一只手一个肩膀,一个手指头,都在一个上面。单幅比这个强度会大,但是这个也有你慢的地方,因为你看一组,在一个屏幕上看一组经常需要点开看,而且组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更多地需要看文字,你得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软件这个事挺好,协会以后肯定会面临大量这样的问题,就是数字照片。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样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这一次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尝试。
    刚才刘树勇说得比较深刻,已经到位了,就是分类问题。我觉得在下一次订立规则的时候应该注意。由于开会的时候有各方面的专家的意见,如果仅仅是综合的话,可能会出现树勇说的问题,概念就乱了,好东西搁在一块不见得是好东西,好东西在一起可能有点混乱了。我想纪录类就按照荷赛,这也没什么不光彩,这个人家实施几十年了,挺好一套东西,我们这稍微删减点,不要那么多项也可以。我觉得整个这一次确实是作品是满意的,而且作为我们做媒体来说,我都觉得除了前面27组得奖的,得奖的也是38幅左右,后面有很多我个人都觉得不错的,有一些作品我们杂志都想跟作者联系,也希望组委会能给我们杂志提供点方便,我先说这些。


柴继军:


    我可能是最年轻的评委了,看了两天我有几个感受,34岁这一条线一拉特别清晰看到跟其他比赛内容、状态不一样。刚才很多老师已经说了,对年轻摄影师来说,像数字化包括网络化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刚才贺老师说一张照片和组照的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肯定是一张照片解决问题,但是互联网情况下不一样,大家看到阅读是线性的,有前后关系的,组照是必然,大家可能在报纸上看一张照片能够接受,但是到互联网上想看十张,而不是一张,这一次收组照还是有很强合理性的,但是可能在纪事类那一块要照顾到媒体的特征,我觉得非艺术类组照的倾向,包括环境也是一个必然。
    年轻摄影师这一块思维非常活跃,主题更关照自我。但是正处于一个槛上,他模仿的东西会很多,你看这一次光动物园的有七、八种。
    现在年轻人职业化的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像电影学院和中央美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他学摄影的目标是以拍照片或者这个方向为生存的主要方向,是找工作,挣钱,这个目标已经跟上一代摄影人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是青年这两个字,以后要照顾到这些年轻摄影师的特点因为它的情况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它的生存的环境,包括媒体的环境,因为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媒介,它的媒体的环境,包括本人的状态,这是处于模仿和创新的过程当中。他们拍照片实际上是为了生存,这三个特点给我一些比较强的感受,也印证了我一些感受,但是这确实存在。
    随着作品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我提几个建议:第一,要办出特色,无论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刚才树勇提出来主题化,怎么样兼顾,这毕竟跟全国影展,跟摄影家协会几个大的展览肯定不一样。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比如说中国青年杂志搞的中国青年生存状态,当时一个获奖的作品是2000年的时候拍的互联网的泡沫,最火的时候到灭的时候,但是我没有想到那个能够获奖,给我坚定一个想法,可题材很重要,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他有多大创新。大家都去投稿的时候你视角不一样,可能会让评委眼前一亮。
    中国摄影家协会还组织了一次,在02年的时候搞的大师培训班,我觉得那个班特别符合年轻人特点,
他也是比赛,每人交一堆作品,选出来以后给你出了一个题目,你们去拍一年,一年之后交上来,之后带到中央美院,之后再告诉你一个题目,再做一年。我看这次我们奖金不叫奖金,叫创作基金,这个能不能固化下来,这两天时间大家评完也就是一次,评完以后一万块钱创作基金发下去,过半年评委里面抽两个人一起交流一下,因为年轻人他正处于这么一个时期,如果有十几二十个年轻人呆在一起三四天,比得一个奖或者拿一个证书效果会好一点,有没有可能在形式上变成评选、创作、工作坊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能坚持一段时间,我相信真正能够培养出一批比较好的摄影家,这也是符合年轻人特点的,如果你搞这个比赛,比如说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有所区别。他也不是为了拿这一万块钱,给你两个主题,你自己拍去,这个过程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说一下分类。我参加TOP20青年摄影师推荐,然后让我们写文章,里面也正好说到分类的问题。我建议能不能分成三个大类,纪事报道,观念艺术和商业创意。我基于几个想法,也是年轻人的特征,纪事报道是非常传统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参与人群当中肯定是比较大的。观念艺术和商业创意,尤其是商业创意,今年分的类也分成三部分,比如说商业创意里面时尚类就是典型的商业创意类,我为什么这么分呢?很简单,纪事报道是为公众拍的,为了公众利益,为了社会的责任才去拍摄,这是为公众拍的。观念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关照,他为自己拍的,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商业创意类更明显的是为用户拍的当然提交作品的时候都有一些标准,比如说商业创意类严格来说要说为哪个客户和用户,比如说你给可口可乐拍,你参加的时候要写的很清楚,因为这符合年轻摄影师实际情况,包括这里面评委应该是一线商业评委,他们感受会更深,我觉得能不能分成这三类,因为这三类也是相对比较清楚的,为不同的目的,包括也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行业标准,能不能分成这么三类,当然这三类里面细类不必分的太细,大概齐有两档就差不多了。
    最后也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在这两天能看这么多作品,看作品实际上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以后希望评选过程半透明化,能让选手来看,因为比赛只是一个过程,他能感受一下,看这些东西,可能感受会更深一点,希望这不会是首届,明年依然有第二届,谢谢。


陈仲元:


   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感谢这一次评选软件让我省了不少力气,感谢这么多年轻的摄影家让我开了眼界。这一次参加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选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不谦虚。
    到这个年代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更多不同式样新的摄影作品。评判的标准各位评委也不断的探索,更倾向于鼓励年轻人不断的探索。我为什么感觉特别兴奋呢?这些作者,后来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其实都是在我们传统的摄影杂志,摄影媒体的传统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范围之外的这些人。我们也特别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在我们的媒体平台上做一些介绍。就像刚才闻主编说的,现在媒体应该更多的拓展一下新式样的作品,前两天也在不断的想这个事情,包括第六、七期做的一些探索,让更多青年人作品集中展现出来。现在那些年轻的摄影爱好者还有摄影师确实是太厉害了,我们曾经跟过一组作品,来的稿子我后来改了一下,说我刚学摄影三个月,一组作品吓你一跳,我后来把三个月去了。我觉得杂志一定要年轻化,摄影作品展现出来也要年轻化。这一次摄影大展我看到更多新式样的作品觉得非常好,到了这个年代了必须要有新作品。不光是年轻人的思想和以前摄影者不一样,大不一样,而且包括器材,技术、手法都不一样。比如说刚才早餐的时候跟王主席讨论,他现在都在用很多软件来修整照片,这是一个好事情。前两天我参加一个英特尔的活动,人家全是年轻人,来了以后现场拍摄,拍摄以后评委给点评,今天因特尔说必须PS,不然不带你玩,PS也好,不PS也好,这不是一个严肃的界限许多年轻人在思想里面是没有框框的,像环保的那组作品,那就是低角度,用手机拍摄的东西,你说在技术类里面怎么界定,按照传统的做法,传统的评判的方式那肯定是不对,但是现在就对了,这一定是对的。
    年轻人的心态和过去老一代摄影家也不一样,他们更开放,思想更活跃,我觉得这一次作品年轻化的倾向是非常非常的强烈。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一次摄影大展能够收集到更多新一代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的新作品。
    我刚才说感谢软件,这一次评选软件实在太好了,比我们看着电脑屏幕的方法好很多,但是量也是大,不用这个软件不是两天三天的事了,半个月都看不完。可能在以后评选里面,刚才有老师说有初选,初选的工作可能做的再严格一点会效率很高,大家讨论得会更充分。
    这一次分类的事情我也跟各位有同感,分类说的时候更加明确一些包括去年全国影展和几个展览分类都有一个规定,你投到哪一类这个作品不能动,这也不太合适,不能动的时候,昨天我们遇到那么一幅作品,放到创意里面,里面反映的是北戴河海滨,应该算是自然景观的照片,他硬放里面了,你说你评不评,这确实不是这一类,他自己对分类不明确,他自己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放在哪一类里面,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找一些专家,找一些评委在初选的过程中重新理一下,帮助作者进入他最适合的评选里面,否则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有一组作品拍的也不错,慢门一开水成雾了,也挺好的,但是放在分类里面错了,幸亏王主席给救了回来。这一次真的让我开了眼界,我也希望编辑能够通过这一次影展得到很多一些启示,能够把这些青年作品在我们单位平台上介绍,谢谢各位。

王玉文:


   我想谈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刚才评委对这一次展览的数量和质量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次展览的作品能够得到在座评委的充分的肯定,而且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兴奋,这和我们中国摄影协会分党组对这个活动的重视是分开不开的,因为我参与了很长时间的筹备展览的过程,我们组委会办公室的直接努力对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也至关重要,我记得当时张希红给我打了多次电话,组织稿件,让青年多拿作品,我们按照指示给一些院校打了电话,包括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等等都打了电话,而且这些系主任和院长都很支持这项工作。包括我拿来两组作品,一个是毕业生作品,一个是研究生作品,今年数量很多,来的头一天就很兴奋,数量很大,这和办公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二,在座的评委我用眼睛看了一下都是资深的摄影家和摄影教育家,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的摄影教育家。这一次评选的过程中我一声没有发,我就在这学习呢,我看摄影教育家,资深的摄影家对青年影展的作品怎么看。他们的评选态度让我赞赏,在座的这些摄影教育家非常认真,非常严谨,非常公正的来参与了这一项活动,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强,晚上都坐在这,第二天早晨时间把握得非常好,这和他们治学严谨,创作态度的严谨都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很重要一条,我分析来分析去,他们为什么这么好,我觉得很重要一条是对青年摄影工作者的一种尊重。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的,我觉得就是对我们青年一代是一种尊重和希望。
    第三,青年影展,我们这一次叫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这就是第一届。我关注青年摄影的沿革过程时间很长了。我记得在80年代初期,我在辽宁摄影家协会工作的时候,我的前辈还有和我们东北一大批老师组织工作者就关注着青年摄影的成长,当时提出如何改变当时摄影界的现状,改变他们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于是在辽宁和鲁迅美术学院就成立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当时作为正式的摄影院系也不是太多,鲁迅美术学院好象是第一家,1985年成立的。后来由专科变成本科,而且各方面越来越成熟。
    随着摄影教育在全国普及,培养了这么多的青年的摄影人。刚才有一位评委说了,说青年的摄影,尤其是院校培养出来的,我在八年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广州的会议上谈了一个问题,这帮大学毕业生这么多,跟我们协会玩的人没有那么多,这些人到哪儿去了?当时作为做摄影组织工作的同志带来了很多思考。刚才有一位评委说的很对,他们毕业之后要生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他要生存,要寻找谋生之路,开始的时候可能都不到协会来,和协会联系不像从基层来的摄影家一样,经济问题解决了,带来的是另一种追求。青年摄影展可以重新团结,更加地团结这些青年摄影人和我们摄影家协会在一起,另外这一次摄影展大家都肯定质量高,数量大,也是对我们老一代老摄影家的一种告慰,这个很重要。
    第四,这个活动评选已经结束了,展览即将开始筹备,我们要把展览给筹办好,包括新展,扩大我们青年的展览影响,在全国的影响。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3#
发表于 2011-9-30 10:2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大陆 的帖子

学习啦
4#
发表于 2011-9-30 11:39:1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界需要这样让人深思的评论,让我们在拍摄之余更多的思考!
感谢转载,受益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