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9-30 10:06:52
|
只看该作者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选会议总结会
闻丹青:
前面各位都说了好多了,我因为在协会工作,在杂志经常接触各种大展大赛。我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感觉,我觉得这一次大家普遍反应作品确实不错,感觉评奖结果特别好。首先因为是青年大展,这个年龄的界定,就跟我们平常做的展览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平时我们看到的包括全国影展,包括从协会到各个媒体做的各种活动,包括到地区性的,比如说具体到某个地区的活动。大家原来都觉得是一个面貌,我们在外面做各种活动的时候也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参与的人老龄化,有时候你出去做影友联谊会,一看前六排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他来的早都坐到前面,这个现象作为我们做媒体的来说,我们一直在想怎么能够有所改变。通过这一次因为有一个明确的年龄限定之后,你一看面貌是大不一样,刚才大家说咱们设的景观类的,其实在设置的时候里面想象着是包含着风光摄影,但是在实际的来稿里面,因为我不是纪录那一组,我没有看到整个作品。我想这个量比以往的量是没有办法比的,以往都说风光摄影是从事的人数确实特别多,现在你看在34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里面数量是明显的没有那么多,当然这些都是一个现象问题。
从看到的这些作品整体的水平确实是不一样,跟以往看到的不一样。这一次门槛高了,你一定要交组照,昨天我觉得最典型的一组是有四张,在篮球赛当中打架那一,他拿来四张,因为要满足你交组照的要求,直说是四张,这是最低限度。但就其内容来说,一张照片完全解决问题,我昨天问柴继军,他说这是去年卖得最好的一组照片。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如果要这么展览,这个当组照有点失效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后需要慢慢的探讨。
这一次应该感谢软件,本来这几年来评数字照片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评选速度也延长很多,有了软件的帮助我们评选的效率明显提高了很多。当然也有问题,几乎每个人都得配一个助手,因为劳动强度太大了。以前评选是走路,这是全身的运动,这次就变成一只手一个肩膀,一个手指头,都在一个上面。单幅比这个强度会大,但是这个也有你慢的地方,因为你看一组,在一个屏幕上看一组经常需要点开看,而且组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更多地需要看文字,你得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软件这个事挺好,协会以后肯定会面临大量这样的问题,就是数字照片。我们一直在想怎么样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这一次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尝试。
刚才刘树勇说得比较深刻,已经到位了,就是分类问题。我觉得在下一次订立规则的时候应该注意。由于开会的时候有各方面的专家的意见,如果仅仅是综合的话,可能会出现树勇说的问题,概念就乱了,好东西搁在一块不见得是好东西,好东西在一起可能有点混乱了。我想纪录类就按照荷赛,这也没什么不光彩,这个人家实施几十年了,挺好一套东西,我们这稍微删减点,不要那么多项也可以。我觉得整个这一次确实是作品是满意的,而且作为我们做媒体来说,我都觉得除了前面27组得奖的,得奖的也是38幅左右,后面有很多我个人都觉得不错的,有一些作品我们杂志都想跟作者联系,也希望组委会能给我们杂志提供点方便,我先说这些。
柴继军:
我可能是最年轻的评委了,看了两天我有几个感受,34岁这一条线一拉特别清晰看到跟其他比赛内容、状态不一样。刚才很多老师已经说了,对年轻摄影师来说,像数字化包括网络化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刚才贺老师说一张照片和组照的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杂志肯定是一张照片解决问题,但是互联网情况下不一样,大家看到阅读是线性的,有前后关系的,组照是必然,大家可能在报纸上看一张照片能够接受,但是到互联网上想看十张,而不是一张,这一次收组照还是有很强合理性的,但是可能在纪事类那一块要照顾到媒体的特征,我觉得非艺术类组照的倾向,包括环境也是一个必然。
年轻摄影师这一块思维非常活跃,主题更关照自我。但是正处于一个槛上,他模仿的东西会很多,你看这一次光动物园的有七、八种。
现在年轻人职业化的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像电影学院和中央美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他学摄影的目标是以拍照片或者这个方向为生存的主要方向,是找工作,挣钱,这个目标已经跟上一代摄影人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是青年这两个字,以后要照顾到这些年轻摄影师的特点,因为它的情况已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它的生存的环境,包括媒体的环境,因为摄影本身就是一个媒介,它的媒体的环境,包括本人的状态,这是处于模仿和创新的过程当中。他们拍照片实际上是为了生存,这三个特点给我一些比较强的感受,也印证了我一些感受,但是这确实存在。
随着作品表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我提几个建议:第一,要办出特色,无论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刚才树勇提出来主题化,怎么样兼顾,这毕竟跟全国影展,跟摄影家协会几个大的展览肯定不一样。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比如说中国青年杂志搞的中国青年生存状态,当时一个获奖的作品是2000年的时候拍的互联网的泡沫,最火的时候到灭的时候,但是我没有想到那个能够获奖,给我坚定一个想法,可能题材很重要,摄影本身并没有什么,他有多大创新。大家都去投稿的时候你视角不一样,可能会让评委眼前一亮。
中国摄影家协会还组织了一次,在02年的时候搞的大师培训班,我觉得那个班特别符合年轻人特点,他也是比赛,每人交一堆作品,选出来以后给你出了一个题目,你们去拍一年,一年之后交上来,之后带到中央美院,之后再告诉你一个题目,再做一年。我看这次我们奖金不叫奖金,叫创作基金,这个能不能固化下来,这两天时间大家评完也就是一次,评完以后一万块钱创作基金发下去,过半年评委里面抽两个人一起交流一下,因为年轻人他正处于这么一个时期,如果有十几二十个年轻人呆在一起三四天,比得一个奖或者拿一个证书效果会好一点,有没有可能在形式上变成评选、创作、工作坊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能坚持一段时间,我相信真正能够培养出一批比较好的摄影家,这也是符合年轻人特点的,如果你搞这个比赛,比如说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有所区别。他也不是为了拿这一万块钱,给你两个主题,你自己拍去,这个过程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说一下分类。我参加TOP20青年摄影师推荐,然后让我们写文章,里面也正好说到分类的问题。我建议能不能分成三个大类,纪事报道,观念艺术和商业创意。我基于几个想法,也是年轻人的特征,纪事报道是非常传统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参与人群当中肯定是比较大的。观念艺术和商业创意,尤其是商业创意,今年分的类也分成三部分,比如说商业创意里面时尚类就是典型的商业创意类,我为什么这么分呢?很简单,纪事报道是为公众拍的,为了公众利益,为了社会的责任才去拍摄,这是为公众拍的。观念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关照,他为自己拍的,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商业创意类更明显的是为用户拍的。当然提交作品的时候都有一些标准,比如说商业创意类严格来说要说为哪个客户和用户,比如说你给可口可乐拍,你参加的时候要写的很清楚,因为这符合年轻摄影师实际情况,包括这里面评委应该是一线商业评委,他们感受会更深,我觉得能不能分成这三类,因为这三类也是相对比较清楚的,为不同的目的,包括也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行业标准,能不能分成这么三类,当然这三类里面细类不必分的太细,大概齐有两档就差不多了。
最后也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在这两天能看这么多作品,看作品实际上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以后希望评选过程半透明化,能让选手来看,因为比赛只是一个过程,他能感受一下,看这些东西,可能感受会更深一点,希望这不会是首届,明年依然有第二届,谢谢。
陈仲元:
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感谢这一次评选软件让我省了不少力气,感谢这么多年轻的摄影家让我开了眼界。这一次参加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评选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不谦虚。
到这个年代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更多不同式样新的摄影作品。评判的标准各位评委也不断的探索,更倾向于鼓励年轻人不断的探索。我为什么感觉特别兴奋呢?这些作者,后来我大概了解了一下,其实都是在我们传统的摄影杂志,摄影媒体的传统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范围之外的这些人。我们也特别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在我们的媒体平台上做一些介绍。就像刚才闻主编说的,现在媒体应该更多的拓展一下新式样的作品,前两天也在不断的想这个事情,包括第六、七期做的一些探索,让更多青年人作品集中展现出来。现在那些年轻的摄影爱好者还有摄影师确实是太厉害了,我们曾经跟过一组作品,来的稿子我后来改了一下,说我刚学摄影三个月,一组作品吓你一跳,我后来把三个月去了。我觉得杂志一定要年轻化,摄影作品展现出来也要年轻化。这一次摄影大展我看到更多新式样的作品觉得非常好,到了这个年代了必须要有新作品。不光是年轻人的思想和以前摄影者不一样,大不一样,而且包括器材,技术、手法都不一样。比如说刚才早餐的时候跟王主席讨论,他现在都在用很多软件来修整照片,这是一个好事情。前两天我参加一个英特尔的活动,人家全是年轻人,来了以后现场拍摄,拍摄以后评委给点评,今天因特尔说必须PS,不然不带你玩,PS也好,不PS也好,这不是一个严肃的界限。许多年轻人在思想里面是没有框框的,像环保的那组作品,那就是低角度,用手机拍摄的东西,你说在技术类里面怎么界定,按照传统的做法,传统的评判的方式那肯定是不对,但是现在就对了,这一定是对的。
年轻人的心态和过去老一代摄影家也不一样,他们更开放,思想更活跃,我觉得这一次作品年轻化的倾向是非常非常的强烈。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一次摄影大展能够收集到更多新一代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的新作品。
我刚才说感谢软件,这一次评选软件实在太好了,比我们看着电脑屏幕的方法好很多,但是量也是大,不用这个软件不是两天三天的事了,半个月都看不完。可能在以后评选里面,刚才有老师说有初选,初选的工作可能做的再严格一点会效率很高,大家讨论得会更充分。
这一次分类的事情我也跟各位有同感,分类说的时候更加明确一些。包括去年全国影展和几个展览分类都有一个规定,你投到哪一类这个作品不能动,这也不太合适,不能动的时候,昨天我们遇到那么一幅作品,放到创意里面,里面反映的是北戴河海滨,应该算是自然景观的照片,他硬放里面了,你说你评不评,这确实不是这一类,他自己对分类不明确,他自己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放在哪一类里面,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下,找一些专家,找一些评委在初选的过程中重新理一下,帮助作者进入他最适合的评选里面,否则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有一组作品拍的也不错,慢门一开水成雾了,也挺好的,但是放在分类里面错了,幸亏王主席给救了回来。这一次真的让我开了眼界,我也希望编辑能够通过这一次影展得到很多一些启示,能够把这些青年作品在我们单位平台上介绍,谢谢各位。
王玉文:
我想谈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刚才评委对这一次展览的数量和质量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次展览的作品能够得到在座评委的充分的肯定,而且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兴奋,这和我们中国摄影协会分党组对这个活动的重视是分开不开的,因为我参与了很长时间的筹备展览的过程,我们组委会办公室的直接努力对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也至关重要,我记得当时张希红给我打了多次电话,组织稿件,让青年多拿作品,我们按照指示给一些院校打了电话,包括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等等都打了电话,而且这些系主任和院长都很支持这项工作。包括我拿来两组作品,一个是毕业生作品,一个是研究生作品,今年数量很多,来的头一天就很兴奋,数量很大,这和办公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二,在座的评委我用眼睛看了一下都是资深的摄影家和摄影教育家,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的摄影教育家。这一次评选的过程中我一声没有发,我就在这学习呢,我看摄影教育家,资深的摄影家对青年影展的作品怎么看。他们的评选态度让我赞赏,在座的这些摄影教育家非常认真,非常严谨,非常公正的来参与了这一项活动,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强,晚上都坐在这,第二天早晨时间把握得非常好,这和他们治学严谨,创作态度的严谨都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很重要一条,我分析来分析去,他们为什么这么好,我觉得很重要一条是对青年摄影工作者的一种尊重。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的,我觉得就是对我们青年一代是一种尊重和希望。
第三,青年影展,我们这一次叫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这就是第一届。我关注青年摄影的沿革过程时间很长了。我记得在80年代初期,我在辽宁摄影家协会工作的时候,我的前辈还有和我们东北一大批老师组织工作者就关注着青年摄影的成长,当时提出如何改变当时摄影界的现状,改变他们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于是在辽宁和鲁迅美术学院就成立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当时作为正式的摄影院系也不是太多,鲁迅美术学院好象是第一家,1985年成立的。后来由专科变成本科,而且各方面越来越成熟。
随着摄影教育在全国普及,培养了这么多的青年的摄影人。刚才有一位评委说了,说青年的摄影,尤其是院校培养出来的,我在八年前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广州的会议上谈了一个问题,这帮大学毕业生这么多,跟我们协会玩的人没有那么多,这些人到哪儿去了?当时作为做摄影组织工作的同志带来了很多思考。刚才有一位评委说的很对,他们毕业之后要生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他要生存,要寻找谋生之路,开始的时候可能都不到协会来,和协会联系不像从基层来的摄影家一样,经济问题解决了,带来的是另一种追求。青年摄影展可以重新团结,更加地团结这些青年摄影人和我们摄影家协会在一起,另外这一次摄影展大家都肯定质量高,数量大,也是对我们老一代老摄影家的一种告慰,这个很重要。
第四,这个活动评选已经结束了,展览即将开始筹备,我们要把展览给筹办好,包括新展,扩大我们青年的展览影响,在全国的影响。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