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摄影的感悟:用哲学的头脑思考创意,用艺术的眼光捕捉形象,用赤诚的心灵感光,用晶莹的汗水显影。
勤能补拙:“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这是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脑勤、手勤、腿勤是摄影的基本要求。摄影爱好者要从“入道”的那天起,就要立志做“苦行僧”,把摄影当作工作的一部分、学习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辛苦并快乐着。我认识的一些消防摄影爱好者几十年如一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火警出动,都会奔赴现场,常常在险象环生的灾难现场捕捉、定格一个个感人的瞬间。
摄影是一项需要精力、耐心和悟性的工作,许多优秀作品是凭着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而发现、捕捉到的。例如,著名摄影师拉里·乌尔里克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处美丽景观,苦于当时拍摄条件不成熟,经过长达三、四年的观察,他终于等到了理想的拍摄时机,成就了《海湾里的百合》这一名作。因此,“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应当是一个优秀摄影师的必备条件,“近点、再近点”应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工作信条。
寄兴寓情:“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著名摄影师皮特·亚当斯说过:“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艺术之美贵于情。摄影是一种抒情性的艺术创作活动。一个摄影师,首先他自己要有情,你自己没有情,那么你的作品肯定就没有情,你自己都不感动,怎么去感动别人。
上世纪90年代,有一张“大眼睛”的黑白照片风靡全国,让亿万国人经受了灵魂洗礼,创下了我国单幅照片发行量最高的记录,并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为什么小女孩的眼神会那样富有感染力?这是因为在这张照片的背后,有数万张同类主题照片的技术支撑,更有心系失学儿童的巨大情感投入。作者解海龙为了拍摄失学儿童照片,花了近十年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每到一处他就被那些穷苦孩子祈盼上学的眼睛所感染,常常流着泪采访、流着泪拍摄,他把各地失学儿童的无限渴望全部定格在那一双清澈的眼睛中,把自己多年来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关心牵挂聚焦在那一道企盼的目光中,使多少人潸然泪下,使无数心灵为之震撼。因此,只有带着情感的摄影作品,才能变成真正的永恒。
一幅摄影作品水平的高低,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与摄影师的情感投入有着重要关系。摄影师对摄影工作要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只有对生活无限热爱、对自然痴情迷恋的摄影师,才能始终饱含着热烈真挚的情感,才能具有一双发现别人不能发现之美的“慧眼”,才能抒发出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达到情与物俱进、物与我两契的艺术境域,从而创作出意深情切、韵味独特的优秀作品。
静观默察:“相机如果不是摄影师头上的眼睛,胶卷就没有用。”
奥森·威利斯的这句名言说得多么精彩。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视觉艺术,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作为一个真正的摄影者来说,需要的不是器材的高档,而是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透过这扇“心灵窗户”你能够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眼前是一片美丽的风光,不见得就能拍得一幅好的作品;眼前是一片不好的风景,但也有可能拍得出一幅精美的作品,这就是一个观察的问题、选择的问题。
真正的功夫在镜头之外,又沉淀于镜头之中。视觉冲击力就是一幅摄影作品的生命力。例如拍摄消防照片,首先应选取合适的拍摄方位和角度,这将直接影响图片视觉冲击力的强弱。同样的事件现场,选用顺光、逆光或仰拍、俯拍,都会影响图片最终效果。比如,我在车祸现场拍摄消防战士利用液压剪破拆车门营救被困者,这张照片我采用了仰拍,画面效果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觉。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视角,需要每个摄影师用敏锐的视角观察周围世界,用敏捷的思维领悟生活真谛,用娴熟的技巧捕捉精美瞬间,这样才能拍出成功之作。因此,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说:“摄影美这个词只能用在最终完成的照片上。然而,有志于此的摄影家必须记住,是他的观察创造了他的照片;曝光记录了它,冲印完成了它——而最根本的是他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作品的最终价值;在他动用技术手段记录之前,他的观察已经发现了。”
境由心造:“保持简单。”阿尔弗莱德·艾森塔斯特的这句话既是审美准则,也是心态要求。美在意境,源于心境。静中有真境,淡中显本然。摄影工作不能急躁、不能浮躁,要以淡泊宁静的心态,把摄影看成一种生活的减法,删繁就简,保持简单。无论遇到什么风霜雨雪都能笑傲江湖,使自己不为功名所累,不为琐事所扰,让灵魂有一种心若止水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空灵。当你手握相机的时候,世界上只有你的存在,只有景物的存在,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境界。
摄影作品意境的高低,关键在于摄影主体——摄影师的思想境界。“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生动不得不至。”我们公安摄影界的许多摄影家,没有架子,扑下身子,经常扛着“长枪短炮”起早贪黑地拍摄。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才成就了他们摄影作品优美高雅的风格。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反之,热衷于成名当星的摄影师,是拍不出什么好的摄影作品。安德烈斯·法宁格告诫
技进乎道:安德烈斯·法宁格告诫世人:“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可能是世界上最乏味的图像。”摄影不仅仅是按快门,它需要思想、审美以及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喀嚓”一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作者学问、修养、经验的一次总结、升华。因此,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人,而不是相机。没有好用的头脑,再好的相机也是“傻瓜相机”。要拍出好的摄影作品,除了工具、题材之外,摄影者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图胜千言”是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支撑的。优秀摄影师需要人生历练,需要生活积累,需要思想等待,需要灵魂酝酿。比如贺延光的《呐喊》,通过一个仰天呐喊,把人们初受巨灾时那种最本能、最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它直面惨淡人生,没有回避人性脆弱,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如路透社记者拍摄的《行路难》,三个人从一片残败中向我们走来,从死亡向生命走来,他们身上闪烁着圣洁的光辉,昭示着人类在大灾面前坚强不屈的精神。邹森的《母爱·地震》,反映了生死瞬间母爱的伟大,同时也反映了党领导下的公安消防部队对人民的大爱。我们从这些照片里看到了顽强的信念,读到了巨大勇气,感受到了无尽的爱意,闪耀出人性的光芒,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摄影师需要“沉”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去积累,培养特别敏锐的感觉,具有特别深刻的眼光,能透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提炼出事物中隐含的哲理,做到“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把似乎没有意义的事物拍得有意义”,用文化知识来丰富镜头影像,用人文素养来升华作品内涵。
天人合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境界。”摄影是技术,更是艺术。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技术和艺术孰重孰轻?坦言道:技术的比例相对少些,也容易;而艺术的比例相对多些,也不易。就如书法有“善书者”和书法家之分一样,只精通技术可能成为一个照相师,而不能成为一名摄影师。因此,摄影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美学、哲学等方面知识,才能创作出韵味无穷、意境深远的优秀摄影作品。
有境界则自成高雅,无境界则流于低俗。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西湖边的一棵树》以意摄象、以象表意,那棵桃树历经春夏,无论是繁花满树、还是枝枯叶落,无论是高朋满座、还是冷寂孤清,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颇有中国古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哲学意味,颇具中国古代文人画天人合一的高远意境,发人遐想、引人深思、动人情怀,进入了“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境界”的崇高艺术境域(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语)。因此,高品位,高格调的摄影作品能够从平凡中挖掘奇伟、琐屑中揭示隽永、短暂中抒发永恒,以有限时空,展读无限世界,让人的视觉与灵魂一齐振动,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摄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提高摄影本领,才能拍摄出优秀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