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摄影网媒的现状和忧虑--[沈珂]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10-28 09:2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媒”是现今人们对“网络媒体”或“网络传媒”的简称,是指以网络作为传播介质的一种媒体形式。“摄影网媒”则是指以传播摄影资讯特别是以传播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媒体。相对于报刊杂志等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的电波媒体来说,网络媒体对人们当前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各种传统媒体影响的总和。它也直接影响着摄影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走向。

网媒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的摄影网站,在无计其数的摄影网站中,有多少网站能传承纸质媒体的质量,有多少网站能代表当今国内的摄影成就,他们是否具备了对接传统媒体引领国内摄影方向和推动摄影发展的能力,这些基本问题似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高质量的影像传播曾经是网媒无法超越纸媒的一个瓶颈,但随着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以及终端技术的不断创新,影像传播质量虽然尚未实现完全取代纸媒的目标,但传播方式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颠覆着刚刚诞生的创新成果。一个新技术应用还未脱离婴儿期就可能被更新的技术和模式所取代。从电脑屏幕到电子纸,从户外荧屏到大型电子墙,从高清投影到微型终端,从IPHONEIPAD,显示方式不断被换新,显示质量不断被超越,摄影网媒的技术储备已经十分充分。



网媒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用户的参与性。印刷术发明了1400年,至今依然是纸媒信息传播的唯一书写工具,受众的唯一互动就是阅读。而网媒的书写工具,因信息输入的开放性和用户介入的广泛性,从键盘到触摸屏,从语音识别到光电识别,从相机到手机,短短十数年间,创新奇迹令人目不暇接。成像十分容易,传输十分快捷,阅读十分便利,交流十分顺畅,这是网媒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大用户深度互动,这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本雅明曾经说过,现代复制技术把文化传递到传统文化所不能及的地方,因而导致了社会的大动荡和大变革。网媒的突然崛起和迅猛发展正是受益于现代科技将文化传递到传统文化所不能及的这一特性,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受众,而当受众的广泛互动和深度介入之后,网媒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铅字印刷单向传播的平面,它已经成为受众能与之交流且不受时空制约的多维互动空间。受众不仅成为信息的享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信息的二度传播者。他们在享用信息、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中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主导着信息传播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短信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就是一个例子,手机微博越来越“火”也是一个例子。



凡是受众最广的领域,凡是受众需求最强烈的领域,变革往往最先发生,变革的程度往往最为彻底,变革的速度也往往最为迅捷。



如果说,在互联网上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独立网站就是一个媒体的话,那么,以传播摄影资讯(包括影像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摄影网站是不是就可以被称为“摄影媒体”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想弄清楚当前互联网上到底有多少中文的摄影网站。



以“摄影网”三个字作为网页内容在谷哥搜索可以查到1700万个中文页面。以“摄影网”作为网页标题的中文页面有143万个。虽然权威搜索引挚从未给出过摄影网站数量的统计值,但可以肯定,专业摄影网站加上各类综合门户网站的摄影频道,中文摄影网站或分站的数量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惊人数字。这一庞大的中文摄影网站群构成了以汉语文化为基础的摄影信息交互平台,其拥有的用户量多到无法统计和预计。



我们可以用两个极端的数据将网络用户数与传统纸媒的杂志用户数做一个类比。据说目前国内杂志发行量最大的是《读者》月刊,发行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按照《读者》杂志自己在广告中发布的数据,当前单期发行量为800万份。目前拥有用户数最多的网络平台是腾讯的QQ交流工具,注册用户近8亿,同时在线人数达到
1.367亿。两者相比,《读者》杂志用户数仅为QQ注册用户数的百分之一。


据说目前国内专业摄影类杂志的发行量均不超过十万,如果与QQ平台直接嵌入在交流工具中的图片展示功能相比,任何一本摄影杂志的读者数量还达不到QQ读图用户数的万分之一。如果以“天”为计时单位,每天每本摄影杂志用户数应该还不足当天QQ读图用户数的三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有30万个用户在QQ上看图片,才有1个人在阅读一本摄影杂志。




这样的比对不是没有意义,它说明一个道理,媒体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发布内容的权威性,更在于受众的绝对数量。而具有规模化的受众群体的需求将会是媒体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依据和动力。



腾讯QQ交流工具就在最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了群交流工具的图片展示功能升级。期间,图片聊天功能失效,造成了网民巨大的恐慌,怨声不绝于耳,猜测比比皆是,用户已经无法接受没有图片的世界。而有意思的是,腾讯冒着用户指责的巨大风险,升级的图片交流功能仅仅是根据用户窗口自动缩放完整的图片。这一小小功能的改进,却标志着QQ作为读图时代交流工具的真正完善。



这显然与今年8月份腾讯以6000万美元收购国内最大的社区平台软件服务提供商康盛创想有关。QQ意在与国内拥有量最多的社区软件无缝对接,成为新一轮网络内容发布的直接书写工具。而在08年底的时候,阿里巴巴也完成了收购与康盛同类型的公司phpwind。拥有世界范围内在线用户数最多的两巨头QQ和旺旺都悄无声息地奔向同一个目标,在成为交流工具的同时,也将成为未来大部分网络平台的书写工具。



再看一个事实。苹果公司在推出IPHONE取得手机拍照和分享图片的业界领袖地位后,再接再厉,又推出了IPAD,迅速风靡全球。借助于3G4G技术的完善,移动分享终端的质量已经达到惊人的飞跃,印刷质量无法被移动终端取代的神话即刻破灭。各大电脑厂商无一不致力于高端平板电脑的研发,各类手机无一不具备拍照功能,这一切只能说明,网络影像传播模式和共享方式的新一轮革命又拉开了序幕。



其实,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永远都是传播模式和共享方式创新的前提,而这种创新对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摄影术的诞生仅仅完成了固定影像的使命,而显影技术的完善才真正确定了摄影的应用定位和表达方式创新的问题。当曝光时间缩短至90秒以内,肖像摄影才成为可能,刻画人性并注重艺术美的表达和分享才真正与摄影扯上关系。而当摄影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工具材料的不断创新,“画意”、“美感”、“形式感”、“视觉冲击力”等视觉分享的一切艺术形态的话题才为摄影家们所津津乐道。而当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给人类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及创新形态带来空前变革的时候,当拍照比写字还要方便,阅读IPAD比阅读报纸还要方便,用IPHONE发布图片比用手机打电话还要方便的时候,影像霸权一夜之间便从“精英”的手中滑落,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平民化的“草根”影像文化。



其实很早就有人将机械时代的媒介传播视为人的肢体的延伸,将电子媒介的传播视为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那么,当人人都是网络内容的缔造者,人人都能贡献智慧,人人都能共享智慧的时候,今天的网络无疑已经成为人的智慧的延伸,而恰恰是这种大众智慧,反过来决定着网媒传播模式的变革方向。这种变革方向又会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或者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



日本摄影师三井正和前不久举行了颇具影响力的用IPHONE拍摄的摄影展,有意弃专业相机与不顾,而刻意追求IPHONE影像的魅力,就是“草根”影像文化直接作用于摄影艺术形态的结果。



前不久,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IPHONE影像随行》的摄影画册,记录的是国际商业摄影师用IPHONE拍摄的视觉日记,似乎也在为IPHONE影像谋取摄影艺术的合法地位。



而早在2005年的时候,国内某摄影类网站同时在线用户数量就已经高达15800人,注册用户数达到500万人,原因就是该网站在国内首开手机拍照上传和展示的先河,以摄影的名义,将用户手机拍摄与交流固化为一种摄影文化的新的传播与共享模式,因此获得了用户的埋单。



201061Leica
中文摄影杂志专门推出了基于IPHONE手机的中文电子杂志,IWEEKLY更是发布了完全支持刚刚上市的IPHONE4的高清版摄影电子杂志《周末画报》,大容量、高品质的杂志揣进口袋的愿望已经不再是梦想,这种大众品味的摄影文化新形态正在以产品制造商为主要推手的推动下,轰轰烈烈地发生和发展着,而且势头越来越猛,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情况下,有一个现象一直没有引起更多人的警觉。那就是,国内的摄影专业机构、专业组织、专业媒体这些主导国内摄影发展方向的专业团体或团队正在慢慢淡出当今的网络摄影圈,他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弱,QQ上没有他们的声音,旺旺上没有他们的身影,IPHONE上没有他们的作品,IPAD上没有他们的专题,甚至在整个互联网上也鲜有他们的消息。即使偶尔有点动静,也很容易在新媒体的网络上被嘈杂的大众呼声淹没,他们在80后的网民心目中几乎没有概念,更谈不上影响力。



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主动放弃网络媒体的经营权和话语权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今年113日,我用全球通用的第三方流量统计网站Alexa.com对当前国内访问量最多的专业摄影网站进行了一个统计,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统计中未包括各类综合门户网站中的摄影频道。


统计的结果是这样的(按中文网站的排名顺序):
(此数据统计于20109月)

01.POCO摄影网 www.poco.cn
849,中文排名第 136 位。

02.色影无忌网 www.xitek.com
3,188,中文排名第 422 位。

03.蜂鸟网 www.fengniao.com
4,317,中文排名第 478

04.中国婚纱摄影网 www.wed114.cn
16,203,中文排名第 1889 位。

05.锐意网 www.rayi.cn
34,560,中文排名第 2801 位。

06.新摄影 www.nphoto.net
29,828,中文排名第 2532 位。

07.橡树摄影网 www.xiangshu.com
48,443,中文排名第 4644 位。

08.佳友在线 www.photofans.cn
50,881,中文排名第 5020 位。

09.中国摄影在线 www.cphoto.net
67,147,中文排名第 5637 位。

10.浙江摄影网 www.zjphoto.org
244,340,中文排名第 8050 位。



除浙江摄影网外,其他九个网站没有一个是专业机构、组织或者媒体的官方网站。这些网站与其说是专业的摄影媒体,不如说是以摄影发烧友或初学者互动为主要功能的交流社区。虽然每个网站都发布一些资讯,但主要还是以社区为基础,以满足用户“秀”图和相互交换信息为主,主编的意志性很弱。



由于缺乏专业性的引导和真正的摄影家、批评家、策展人的参与,这些网站基本不具备学术意义上的摄影交流能力和针对专家学者的媒体吸引能力。“草根”文化所形成的流动能量在这些网站上是巨大的,但秩序经常是盲目的,甚至是混乱的。就这些网站群所共同呈现的庞大数量的作品质量来看,其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不高的,显然这些网上作品根本无法代表当今的国内摄影水平,也远不如专业机构主导的纸质媒体所呈现的那样具有更专业的水准。以至于让人误以为,网络媒体对传播摄影文化具有天然的缺陷,殊不知,内容的缺失才是网媒与纸媒仍然存在巨大质量落差的根本原因。



那么,摄影专业机构和组织哪里去了呢,摄影家和专业摄影师哪里去了呢。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时候,他们是否还在固守着那些正在逐步萎缩的传统媒体呢,答案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拥有专业团队资源的各级协会组织、各类文艺团体无力经营或有意放弃网络媒体经营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讲的放弃是指放弃对内容的主导权。因为目前搜索包括协会在内的各类摄影团体,基本上还是能找到网站的,并不是没有网站。但打开网站你就会发现,大部分网站没有内容经营的痕迹,虽然会有一些活动的通知,会有一些花絮的报道,但网站还是更像一张名片或者一个公告牌。



其实,从严格的意义讲,这些摄影网站还不能被称为摄影媒体。所谓的媒体,就信息的集中度与传播方向而言,应该是由主编主导的、体现主编意志的以主动传播方式为主的信息发布平台。主动发布并体现主编意志是媒体区别于网络社区的最重要的特征。由网民自发组成的内容(比如网络论坛),其实只是一个聚众讨论的平台,不是媒体。



从网站内容的组织上来看,这些网站都有自己的资讯栏目,有些是自己采编和采写的,有些偏重于器材,有些偏重于活动,但组织有份量的专题、专访、国际化的视野、高品质作品鉴赏、持续的艺术批评、艺术创新的引导和介绍等基本上是空白。因为摄影家、批评家、策展人等专业群体没有介入,因为专业的摄影团体没有介入,这样的内容当然也就组织不起来。所以,我个人认为,虽然这些网站的人气很旺,虽然个别网站可以被称为某一类别的专业媒体,比如摄影艺术品媒体,照相器材媒体,但大部分网站还算不上媒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功能定位不变的话,这些网站对中国摄影的影响力以及贡献度可能还是微不足道的。长此以往,除了以商业为目的摄影比赛可能会长期存在于网络,作为独立艺术形态存在的摄影艺术可能真的就要消亡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自娱自乐的大众影像文化。


今天在这里提这个话题,主要是希望能引起摄影家、摄影组织、摄影网站经营者的关注,唤醒摄影界同仁参与网媒建设的责任意识。现在既可笑又可怕的事实是,很多已经毕业工作多年的大学生,从不看报,从不买书,从不阅读杂志,因为他们相信,一切都在网上,一切都在手机上,一切都在IPAD上,“网络才是我的媒体!”。
2#
发表于 2011-10-28 10: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大陆 的帖子

拜读了,谢谢分享
3#
发表于 2011-11-10 09:37:43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网站发展和影友思考具有现实意义,感谢转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