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豸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龙岩连城县城东1.5公里。平地拔起,不连岗以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山清水秀,与武夷山并称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冠豸山形如莲花,又名莲花山。因海拔最高的灵芝峰和五老峰,组成恰似法官头上戴的惠文冠,又叫"獬豸冠",故名冠豸山。冠豸山开发始于宋元年间,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成为吟诗斗酒之地。元朝至正年间,县尹马周乡率千人拓宽上山石磴,建书院楼阁,标全山十三景。到了明代,垒城开池,筑南北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闽西"上游第一观" 。冠豸山风景秀丽、苍玉峡逶迤而入,一石若悬,流水潺潺。松风亭建在半山巨石之上,游人在此倾听涛声,欣赏吐红杜鹃,分外悦目赏心。走过有惊无险的丹梯云栈,穿过"云嘱"堑门,便是高壁峭立,独开一面的"滴珠岩",上有明代名儒黄公甫题刻的"冠豸"两字,字经数尺,苍劲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阳镌刻的"上游第一观"五字,是为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之一的佐证。芙蓉坡上下有历代所建书院十余座,现存修竹书院,五贤书院,东山草堂等。东山草堂内有清代《四库全书》总篡纪晓岚所题"追步东山",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书"江左风流"题匾,评为中华名匾。冠豸山地质是中国丹霞地貌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是石墙峡谷地貌组合类型的壮年早期单斜式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它以密集的不同方向的70余处丹霞石墙、峰墙及相伴而生的峡谷群,绵延十里的单面山峰丛和60余处的水蚀沟槽发育的丹霞崖壁为主要景观,极具观赏性、典型性和科学性。有“客家丹霞第一山”之誉,是中国丹霞地貌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生物群落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