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0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在开花的土地上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12-15 07:4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 走在开花的土地上
卡夫卡说:“艺术,就是对罪衍、苦难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大陆转引

走在开花的土地上
文字/摄影  陈庆港

渐渐的,窑洞的木格窗上贴满了剪纸,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露出棉絮的破袄纷纷罩上了鲜红艳绿的新衣。大雪还在不停地落,这时心头便有了异乡为异客的愁绪。小村里的年来得不像城里的那么嚣张,这里的年来得悄然而又简洁,甚至有些难为情的羞怯。
    被大雪围困在僻静小村里的年显出浓浓的寞落。
    这是十年前,我在黄土高原上一个紧挨着黄河的叫做木头峪的小村里过年。
    站在房东家的门前,可望见平展展的黄河滩上一片洁白,黄河水匆匆地流着,两只渡船孤独地缩在岸边。野渡无人,只有雪,挤满了渡口和船舱。
    那时,老乡家的窑洞里大多还用一种油灯,一种尺把长的细颈上顶着个小碗似的灯盏,盏里的捻子上灯焰如豆,将窑洞里的大年夜染成昏黄,如同一张褪色的旧照片。
    年夜饭是每人一碗“搓搓面”。炕桌上没有菜,窑洞里只有一瓶酒。主人讲不出宽慰人的话,他就说让我唱信天游来给你下酒吧。他便伸长脖颈,涨红着脸吼起来:“这么长的辫子哟,探不上天;这么好看的妹妹哟,见不上面;这么大的烫锅啊,没有两粒米;这么旺的火焰哟,烧不热你……”这应该是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了,带着开满山丹丹花的黄土地被阳光照耀时蒸腾出来的那种味,带着麦秸杆和羊粪蛋混合着烧时发出的那种味,带着牧羊汉子和他的新嫁娘在洞房之夜里感觉出来的那种味……
    歌声像一缕阳光将昏黄的窑洞照得金碧辉煌。那一夜,他唱了一夜,我跟着吼了一夜。这是我在西部采访时度过的许多个难忘的日子里的一个!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数次于东部西部之间往返,一遍又一遍地走进这十四户人家。从当初的某个或晴或阴的早晨、或者某个或阴或晴的傍晚,一个贸然走进了他们家门的陌生人,逐渐变成熟人,变成朋友,后来甚至变成了亲人一般。
    我坐在他们的炕头,或是火塘旁,听他们讲怎样焦心盘算着过日月。前年许多曾让我心酸的诉说,今年他们或许已经不再记得了,因为他们的日子里有太多太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记、需要去想。譬如:今天的晚餐,到底是去挖地里的洋芋种子吃,还是到邻村去讨饭?譬如:到底是进城去卖血给孩子交学费,还是从此让孩子去放羊,不再去学堂?譬如:家里的那几块钱,到底是该给妻子去买药,还是去扯块布,把女儿露着大腿的裤子补一补?……
然而我是无法忘记了。
    每每与人说起他们,有人会问,真的还有这样的日子?其实,就在我进行这次漫长的行走之前,也有过同样的怀疑,然而正是这种怀疑,使我有了我的记者生涯中历时最久的这次采访。
    他们生活在由十三亿人垒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的最底层,是这座巨大金字塔的所有层面里最广大面的那一层,他们的头上承受着最沉重的重压。我在他们中间穿行,在这种生活里,我常常情不自禁的感动:当母亲们点燃灶膛里的火,往里填柴禾的时候;当母亲们将锅里的稀汤用勺往每个孩子的空碗里匀的时候;当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们缝补衣服的时候……
    在我生活的这座有着“天堂”之称的城市里,密布着各式各样、各种各类的茶馆,每次和朋友坐在这些异常别致的茶馆,捧着异常精致的茶具喝茶时,我都会想起一种叫着“罐罐茶”的茶,那是一种极苦的茶,但却能驱寒防病。在西部潮湿而又阴冷的山村里,乡亲们用乌黑的水罐在火盆中为我煮茶,我盘坐在炕上,在烟熏火燎中流着泪一口口喝下那些苦水。
现在,我把这十四户人家这十年来的生活展示在这里,是想告诉许多人: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在离你们并不很远的地方,还有着另外一种生活,这生活里有你许多不曾了解的、想象不到的东西;这生活里,在你看来本是天经地义、唾手可得的一切,他们仍然遥不可及……现在,我把这十四户人家这十年来的生活展示在这里,也是想告诉他们:你们有理由从这样的生活里脱离。
    在出差的途中,在熙来攘往的车站或者码头,每次身边涌过扛着行李进城打工的人群,我都会仔细地听他们的口音,辨别他们是从哪里来,然后猜测他们会是哪个县哪个村的人,想他们裤脚上沾着的黄土是否就是那年我也曾经走过的那条小路上的泥巴,想他们家的邻居会不会就是我曾经住过的那户人家。
每次在乘坐向西航行的飞机上,当眩目的阳光透过舷窗照在我的脸上,我都会想,就在舷窗外的云层下,那绵绵无际的高原上,是否正开遍了洋芋花?洋芋花贫贱,但却顽强,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像它。“洋芋花开赛牡丹”,人们夸赞洋芋花时总是微笑着,一脸的幸福。
    现在应该正是洋芋花开的季节,应该正是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幸福的季节。
    十四家。十年。无数记忆。一段历史。


[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1-12-15 08:1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2-15 07:45: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陆老师的转帖  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6:10 | 只看该作者
[local]1[/local]

[local]2[/local]

[local]3[/local]

[local]4[/local]

图片只能一张一张转发在下一楼,有的过大还转不了:

[ 本帖最后由 大陆 于 2011-12-15 07:52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6:38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6:55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7:08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7:2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7:57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49: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生活深潜者[孔繁利]

文/孔繁利

  国庆假期里的某个清晨,照例跟老妈海阔天空侃大山,这是我假期中她最喜欢的事了。那天聊得太多,以至后来许多细节都模糊了,但有一件事,至今还清楚记得,我给她讲了个偏僻山区的母爱故事,结果,能量不亚于催泪瓦斯。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一个女孩出嫁,没有婚纱也没有一分钱的嫁妆,离开娘家那天,她的母亲一直步行送出了两个小时的路,分别时,母亲看到一个杂货摊上有红色宽头绳,就花一块钱买了一根,然后追上女儿,让女儿转过身去,在她的辫子上扎了一个蝴蝶结,然后在女儿背上轻轻推了一把,说“走吧”。

  说到半道儿,我就已经哽噎到快发不出声了,眼泪也哗哗地往下掉,虽然第一次读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我已经这样哭过了,而我老妈,哭得比我还厉害。我不得不说,这是本好书,写书的人很厉害。

  这个真实的故事来自《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作者陈庆港(供职于杭州某媒体的首席记者)。老实说,这年头,在出书的多读书的少劣书多如牛毛好书凤毛麟角的传播悖论下,能遇到一本能让人感动到泪流满面的书,是件挺激动的事儿。

  其实,以上的故事只是这本书中的一个,书中,这样的故事,可谓遍布丛生。比如,在甘肃,2000年农历八月,一个名叫车爱花的9岁小女孩跟着年迈的奶奶出去讨饭,26天后,小女孩揣着奶奶藏在她身上的50元钱跟着别人先回村,其父用这些钱买了116斤洋芋。50元钱,还不够大城市的人买两杯咖啡。这一年,她们村约有300人出去讨生活。5年后,小女孩就去新疆打工拾棉花了,而小女孩的奶奶杜徐贵则早在2002年农历九月出门讨饭后去世了,农历十月时,其家人接到公安局电话才得知的,去世前住在铁路旁边两平米左右的窝棚里。而去世后,老人归家的过程,几乎是后来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的现实版。……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辛酸,勾出太多的眼泪。我没忍心给老妈讲这些,怕她听得伤心,她是个比我哭点还低许多的人。

  《十四家》在我读来,是图文并茂真实感人扎实深刻的好书,陈庆港的文字功底超级不俗,文笔洗练妥帖到让我有当年读鲁迅小说的那种错觉。

  图书开篇,“太阳还要在地平线下挣扎一段时间才能出来。这时,眼前的一切都还没有颜色。一片灰蒙蒙的。纸坊村后面那座低矮的秃山,还有村里所有房屋的土墙、屋顶,看上去都还和泥土、天空一样灰暗,它们挤在一块有些局促的山坡上,看上去犹如一个巨大的遗址,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白色,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一丝生气”。这些文字为读者营造一个场境,仿佛一幅乡村清晨画一样形象跃然,但不是彩色水粉,更像木刻版画,贫瘠寂静以至沉郁。而书中的图片,也是纪实中出类拔萃的,沉稳厚重,显出很好的摄影功力,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谓绝配。

  陈庆港令人佩服的地方还在于,他的生活深潜能力与勇气,一部《十四家》,前前后后历时10年,跨越数省偏远山区,很难想象,一个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西子湖畔的杭州生活工作的人,是怎样去跋涉那蜿蜒山路,又如同一个隐形人一样看似不动声色实则费心劳神去记录山民艰辛而真实的日常生活的,这令我联想到潜到深海中采珍珠寻海珍的人。

   “我们已经习惯从东往西看中国,这样看到的中国金碧辉煌,繁华似锦,高耸入云的大厦遮去了它身后的一切。《十四家》让你从西往东看一下中国,这样看到的中国还有太多触目惊心的贫穷,而富丽堂皇的东部,只是这幅贫穷巨画上的一抹远在天边的模糊背景。”陈庆港这样介绍他的这本书。很庆幸也很佩服陈庆港,他能够远离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历时10年去关注与记录这个群体的真实生活。

  时代需要这样的生活深潜者,我们需要这样真正会讲深度故事的人。我个人认为,无论文字,无论摄影,无论任何创作,唯有在生活的海洋中深潜下去,才可能采摘到又大又美的珍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5 07:50:29 | 只看该作者

四季 十年 十四家

书评:张海龙  有力的艺术

   四季,十年,十四家。
   夏,2000。秋,2004。冬,2007。春,2010。
   甘肃省岷县李沟乡纸房村六社:车应堂家、车换生家、车虎生家。
   甘肃省宕昌县毛羽山乡邓家村:郭霞翠家、王实明家。
   甘肃省武山县马力乡双场村:李德元家、王想来家。
   云南省镇雄县安尔乡安尔村坪子社、小米多村水井弯社:李子学家、高发银家、王天元家。
   云南省会泽县大海乡二荒箐村公所马家凹子村:蒋传本家。
   山西省大宁县太古乡坦达村:史银刚家、李栓忠家。
   贵州省毕节市朱昌镇朱昌村七组:翟益伟家。
   ——按着这样的光阴、地理以及家庭索引,摄影师陈庆港不停从繁华的江南上路,一直向西,反复用脚丈量中国西部的无奈苦楚,不断用心体味普通人家的贫穷落寞。整整十年时间,他每隔一年都要循着同一路径到达这十四户人家,像是朝圣苦行的僧侣。
   没有谁像他这样坚持十年来到这些村庄。那些农民起初当他是记者,后来当他是大家的亲戚,当他是村里的一块石头。正因如此,扎下根来,他才看到更多。
   十年执拗,他其实只下力做了一件笨重的事,就是观察并且纪录中国西部农民的生存状态。让贫困真相不被忘却,让生存细节凸现真实,然后成书一册,名为《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
   一册书,就是一册山河,就是一捧心跳。非虚构,本身就是力量,本身就是证据。可以说,他用文字和图片铸就了一颗生铁秤砣,四两拨千斤,压住了整个国家的虚妄与轻狂,让那根标示财富的秤杆不致翘得过高,一直戳到天上去。
   纸房、坪子、坦达、水井弯、马家凹子、双场、朱昌……所有这些声气微弱的村庄向来不为人知,我们从未抵达过任何一个这样的偏远之地,但它们就在几千公里之外,是这个国家的另一半疆域,是我们身边流沙一般农民兄弟的故乡。它们埋藏在中国辽阔地理的褶皱细节里,像煤炭里的草木,像琥珀中的虫蝇,像灯火之下的阴影,注定被遮蔽被过滤。这个国家正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马拉松,生活烈火烹油,时代摧枯拉朽,经济血脉贲张。人们熟知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现代大城市生活。人们谈论的,是GDP房地产高铁新经济以及城市化之类的时髦话题。在单向思维与催眠信息里,人们固执地认为,这才是大国崛起,这才是直正的中国。
   
    贵州,赫章。在苞谷地里施肥的一家人陈庆港  摄。
    可是,轻浮短视的我们,从来没有去眺望过“大国”的另外一半事实——
    美国人乔治•弗里德曼在《未来十年》一书中写道:“中国的西部因过于干旱贫瘠而难以承载大量人口,因此,超过10亿人口的实际居住面积仅相当于密西西比河以东、不包括新英格兰州在内的美国东部面积。中国最核心的问题是贫困,6亿家庭日收入不到3美元,4.4亿人口日收入不到6美元……当然也有6000万人年收入达2万美元,但这些人口不到中国总人口的5%……”
当然,你很可能不相信这样的数据,也会非常愤怒,认为这是美国人在妖魔化中国,危言耸听,中国怎么可能这么贫困?中国怎么可能会有人这么穷?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羞耻而主动拒绝某些事实。也有些时候,会有人因为羞耻而去主动勇敢地探究某些事实。

    那些被忽略或被拒绝的贫困事实如下——
    车换生拉架子车讨生活,捆绑、过磅、装车,然后拉着2500斤药材跑三公里,再卸完货,一次只能赚到两块钱人民币。就是这区区两块钱,也不是天天都能挣上;
    车换生家里只有一亩地,半亩在离家一里远的东边,半亩在离家两里远的北边,如果没有天灾,地里收的粮食够全家三个月的口粮。因为碗不够,所以每次吃饭时总是女人看着爷仨先吃,等他们吃完后她再吃;
    李德元家,地里收的粮食仅够五口人三个月的口粮。政府供应的救济粮五角钱一斤,但因为没钱买,只好作废。十月份,家里所有能吃的都吃完后,李德元和张玉萍领着大女儿李双环外出讨饭……
    因为目击贫困,陈庆港感到羞耻。也因为羞耻,他决定去一探究竟。
   
    第一次目击贫困,是在陕北一眼光线昏暗的窑洞里,他失语了。
    “那种贫困用语言很难描述得出来。什么都没有,真的是家徒四壁,甚至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仍然还不够……总之,在这之前我没见过那么穷的地方和那么穷的人。当时我就像是被一拳重重打在脸上。后来,就一个念头,想知道中国到底还有多少这么穷的地方?还有多少这么穷的人?”
    因为羞耻,所以想对贫困真相探究到底。庆港曾这样向我讲起拍摄中国西部贫困家庭的缘起。当时,我们正驾车疾行在杭州上塘高架桥上,车头朝向西北。在这座自古被称作“销金窟”的浮华城市里,人们迷恋的是高房价和奢侈品,企业家和商人是甚嚣尘上的拜物教主,可庆港一语道破真相——“我们的一切,源自那些穷人的奉献。我们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大唱赞歌顶礼膜拜时,他们一无所有。”
    这样的话题一旦开始,沉默汹涌而至,立刻掩盖喧嚣。
    每天,我和他面对面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却很少谈论那些沉重的命题。时代急剧转型,泥沙俱下,我们总是刻意回避疼痛,而庆港的存在是一种平衡。他的镜头从来没有拍摄过杭州的山水草木,那些过于精致的生活细节和他目击过的贫困反差太大,所以他总是不断远行,不断寻找陌生风景。
    慰安妇、细菌战、外省人、抑郁症、大地震……这一系列沉重题材都在他的镜头里定格。快门如刀,咔嚓声中,斩去一切枝蔓,使之永恒,使之成为“决定性的瞬间”,使之永不磨灭,成就了这位首获荷赛突发类新闻金奖的中国摄影师。
    中国文化向来怕疼惜命,讲究圆融变通,所以曾有人向陈庆港提出疑问,为何不拍些轻松愉悦的照片?难道你的眼里只有沉重的命运么?
    他的回答是:这世界上更多的人都去拍那些轻松愉悦的照片,我就不凑热闹了。沉重是我的主动选择,沉重更有力量,可以让我们在这纷乱的世界里稳住自己。

    在自己的博客“玛格北”里,他引用了苏珊•桑塔格的话——“摄影是通向真实的方式而不是结果,它丈量着世界的广度和内心的深渊……”而他自己对摄影以及镜头前的世界还有另外一层认识——毁灭与重生、绝望与爱、个体命运的渺茫与人性共有的悲悯,这一切全都交织在一起,以一种极端悲怆的方式考验着我们,同时又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样的思考,让他知道为何那些贫困家庭如此让人揪心——这是你可能不了解的生活,却是你无可回避的生存现实。就像他读过海明威那本书里写的,没有人是孤独的岛屿,每个人都与别人息息相关……别去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那是在和同学去陕北的一次采风中,陈庆港发现了这之后让他用十多年的时间持续关注的沉重命题。当时的那种感觉,他就像是被一巴掌给抽醒了。在言语无力抵达之处,摄影有了更大的尺度。
    “贫困,这么大的问题怎么能够视若不见呢?”
    他给民政部写信,申请得到一份中国贫困县资料,以作调查索引。民政部很快回复了他,并提供给他完整的资料,像这样的民间申请应该不多,他的申请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接下来,他按照那份资料再分别联系西部几省区民政厅,随意抽取了西部几省区的十四户贫困家庭。然后,他在一开始就决定,用十年时间进行持续拍摄纪录,这就是他堪称鸿篇巨制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
    一旦迈出探究的脚步,真相就像洋葱被他一层层剥开,却也让他泪流满面:他发现,现在的中国,不仅有21世纪,还有20世纪、19世纪、18世纪。一句话,贫困作为事实大面积并且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真实的中国有着巨大的不平衡,各种生活混杂并处,就像断裂的岩层挤满了各种样本。初步判断之后,他决定,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作一次地质勘探般的考察,老老实实地凿下那些岩片一样的标本,以十年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来“立此存照”。
   
   甘肃,岷县。一阵咳嗽过后,包明珍显得很累的样子,她趁下一阵咳嗽到来之前的这一间隙,将身子倚到墙上,享受顺顺畅畅喘气的滋味。这时,包明珍的表情很安祥,甚至甜蜜,就像她刚刚结束了一场累煞人的抢收,或者抢种,也像刚刚经受过一阵剧痛,终于诞下孩子的产妇那样。每次有了病,包明珍都忍着,她从不看病,也无钱看病。 陈庆港 摄

    以甘肃省岷县李沟乡纸房村六社车应堂家为例,他以“家事纪要”的方式写下——
    1999年冬天,车应堂出门讨饭27天。
    2000年农历八月,车爱花和奶奶杜徐贵出门讨饭,26天后车爱花揣着50元钱跟着别人先回村,车应堂用这50元钱买了116斤洋芋。
    2002年农历九月二十,车应堂71岁的母亲杜徐贵出门讨饭,一个月后在白银市死于讨饭途上。车应堂到白银运尸回家。
    2002年农历八月,11岁的车爱花跟着村里人到新疆黄草湖摘棉花,农历十一月初回到家里,带回1200元钱。
    2003年农历七月、2004年农历八月,车爱花再去新疆摘棉花。
    2004年5月,车应堂拉砖时被砸伤。
    2005年8月,车爱花去新疆拾棉花,先在花草湖拾了一个月,后到呼涂壁拾了两个月。
    2006年秋天开始,国家不再收土地承包费,其它的各种税费也不用再交,车应堂家一年省下了约360元钱。
    2007年10月,车爱花在县城花320元钱买了辆自行车。
    2009年腊月二十一,车爱花出嫁(嫁在寺沟乡中马台村,两人在新疆奎腾拾棉花时结识)。
    2009年农历七月,车应堂家拆旧屋建新屋,十月搬进新屋。
    2010年正月,车爱忠到河北保定打工。
    从车应堂一家的十年家事里,能看到这些“穷人”跟我们生活交织的地方:城市里那些乞讨者、新疆那些摘棉工、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随处可见的农民工……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像流沙一样被裹挟在大河里,在不停快速变化的中国,他们还来不及停下来就被冲刷到了下游。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在路上遇到这些面孔,却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
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诗人海子了解农村的贫困,因此写下著名诗句: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只是,西部乡村的贫困远甚于海子的故乡安徽,那里的谷物从来没有高高堆起过,一年到头,全部的粮食也不够“一家人的嘴,吃和胃”,饥饿总和贫困密不可分。
    在每家的故事里,庆港笔触有力,镜头朴素,就像画油画,一刀一刀涂抹下他们的“日常生活”,决不变形,而是直接呈现原生态——
    每年打七月份开始,小麦收完,地里没庄稼了,村里许多人便开始出门讨饭。他们往往要到过年回来,或者直到二月份回家种小麦。车换生和车应堂最近一次出门讨饭是在去年冬天,出门27天,讨回一百斤粮食(主要是面粉),乞讨地点在皋兰、建台、和平、武威等地。武威比较富,他们跑得多。
    车应堂说:“向人乞讨的时候,有的给,有的不给,也有人用调羹给。人家也难,讨的人多啊。一斤面要跑十几二十家,100斤面要敲几千户人家的门,每户给一撮。”他说“给一撮”时,将右手做成虚拳状……
    此前,庆港压根儿没有想到在中国还会有这样的“日常生活”存在,他几乎被那些真实到不可思议的贫困刺破了双眼。所以,他的摄影全部采用了黑白底色,去除一切噪音,直截了当,将事实如数奉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