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文纪实到心灵符号——康诗纬的摄影艺术
齐太平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艺术早已超越了人对自然事物的崇拜,日益转向现代物质文明和幻想之物的表现。现代物质文明体现为都市化,都市化是时代的主潮。一些摄影家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用现代都市人的意识,改变原有的传统摄影观念和思维定势,创造新的审美化摄影语言,用多元风格和样式的摄影作品来对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当前日新月异的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形成“全民拍照”的热,也来势凶猛地冲击着传统胶片时代的摄影价值观念,所谓经典的摄影艺术规则和意义内容已被挑战和突破,任何摄影技术方法和表现手段都可能被采用,任何东西都可能被拍摄。康诗纬是从传统胶片时代走过来的摄影家,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既没有切断与历史的联系,又具有当代都市性、先锋性,不仅拍摄了大量纪实性作品,还拍摄了大量象征性、抽象性作品。在摄影创作评价中,我们不能以“获奖”论英雄,因为摄影创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机会性,我们应从摄影家的思想观念、审美能力和整体作品的意义、拍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来探讨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人文纪实:历史的沉思
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开始,摄影就以逼真再现客观事物的特殊功能而令世人刮目相看,人们总是认为照片形象所指代的事物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细节的真实感让人不容置疑,是事物本源性存在的确证。纪实性照片充分体现了摄影这一特征。但并不是所有平板记录了客观事物形象及其变化的照片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作品,只有那些以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并真实反映人类生存、百姓命运、社会事象的照片才是引人思考的人文纪实作品。康诗纬曾长期从事画报报道摄影和编辑工作,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职业的责任感,以及对纪实摄影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促使他特别重视、推崇纪实摄影。他先后用纪实的方式拍摄了300多个专题报道照片,反映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重大社会事件、百姓生活、社会生态环境等题材,并融入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情感评价,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思辨色彩,为一个时段的历史留下不灭的存证,显现出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康诗纬认为,“一个摄影家应该是本土人类学者和社会人类学者,熟悉当地的地域文化,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以摄影形式给予人文关怀,去拍摄和记录即将失去的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留下时代发展的轨迹。”(康诗纬著《色驴手记》第8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他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有意识地拍摄了老合肥、老芜湖古城当时被人们忽视的角落:背街小巷,旧时商号作坊、会堂馆
所的遗存,底层市民生活起居,手工匠人,街头里俗等。画面场景凋敝、真实,光影平实,意绪结构含而不露,人文性和世俗性相结合,至今更加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人
文情调,它不仅纪录了一座城市、一个地域传统的、老的、旧的自然存在及这些存在的变迁改造,还通过这些历史的记忆,让人怀想、感叹,产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光影当随时代。
1978年秋冬,中国政治气候乍暖还寒,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严俊昌、严立坤等18个农民秘密聚在一起,在共同拟定的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摁上鲜红的手印,决定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康诗纬反应迅速,先后
多次到小岗村采访拍摄专题纪实照片,用镜头探寻创造这一壮举的小岗人的心灵真实,而不是图解农村改革的模式。如果说,康诗纬的政治嗅觉灵敏,也可以,但作为一个摄影家,特别是一个纪实摄影家,所具有的历史意识更胜过政治意识,心灵发现更胜过题材发现。当年小岗人“摁手印”是出于农民生存和脱贫的本能需要,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举动具有重大的政治历史意义、自己是农村改革开放的“英雄”,并会被载入史册,反而觉得自己担当着坐牢的危险,以致做出了“托孤”的安排。当他们的举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推广,自然会流露出对党和政府的巨大感激。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把握,康诗纬拍摄的小岗人,并没有那种远离群众心理的光鲜、崇高和伟大,大都采用平实的拍摄角度、自然的光线效果、普通的环境背景,抓取普通农民具有个性和典型特征的情态瞬间,来反映他们的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如在《农民严国品》照片中,作者抓住人物把脱掉鞋的一只脚搭在凳子上与采访者对话的瞬间,表现他的自然、朴实、平常、随便、不做作,只有他那微昂的头才表现出他对当年“摁手印”些许的自慰和自豪。在《小岗村支书》照片中,作者利用近景大特写的方式,把人物抽烟时深思熟虑的面部神情和侧逆光营造的坚定、执著前视的眼神集中突出而又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的心灵的真实写照。
正当改革开放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隆隆掀起和汹涌推进的时候,康诗纬不忘一个摄影家的历史责任,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把镜头关注到当时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安徽画报》先后连续发表了以《巍巍大别山》为总题目的8组专题报道照片,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贡献和发展状况。
九十年代,他又曾组织带领一批摄影家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深入穷乡僻壤,走访老百姓,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了解老区群众的昨天和今天,深深被老区人民默默奉献、坚韧负重的精神和品格所打动。作为一个摄影家,只能用镜头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和生存环境,维护他们的尊严和价值,用影像传播的方式,引起社会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以期带来改变的可能。康诗纬满怀着尊重和同情,拍摄了一大批老红军、妇女和儿童的人物纪实照片。其中,《老红军》、《皮定钧的战友》等照片的摄影对象,都是对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有巨大贡献的人,但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城当过官和国家干部,仍然留在穷困老家务农,过着平常的山民生活,还要和贫穷、落后、疾病作缠绕斗争。康诗纬用单个特写的形式给他们每个人以突出的表现,用独特的光线描绘出他们面部的沧桑和那种对世事淡然的眼神光,无不令人心灵颤动和忧思。
“真诚、宽容、不虚伪是母亲的人格,也是现实主义摄影应具备的魅力所在。”康诗纬基于文化理性和仁慈、正义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充分尊重客观生活的真实性,不搞摆布导演,不搞后期粉饰加工,以平等的眼光和视角,而不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他的拍摄对象。他是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选择,调动多种拍摄手段,突出特征和主要细节,渲染主题思想,表达自己的审美愿望。这些都在他拍摄的反映皖西大别山组照《热土》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如《红军艺术家》这幅照片,他采用较低角度仰视拍摄,把美丽的斗笠图案表现得较为完整,有力地衬托出人物坚毅、陶醉的面部神情,形象崇高。而典型的皖西山区农民形象和西服领带着装、斗笠和吉他等细节,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表
现了老红军的农民传统特质和跟随时代进步的乐观向上精神。在构图上把人物处理得有点向后倾斜,表现了弹吉他的动势,从照片形象中,我们可以窥测到皖西大别山人民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
现代象征:超验的感悟
传统的象征事物都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指向,人们凭着经验是可以感受到的,如红色象征着喜庆或革命,松竹梅象征着品格的高尚,原子核象征着现代科技。现代社会的复
杂多变性,科技进步带来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使人们对象征物的审美对应系有着新的不同审美体验。象征物本身的意含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多
方面的包容性和包孕性。
同时,艺术家的心理象征思维结构关系也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之中,传统的、合乎经验的象征经验感悟已被主体超越、泛化,衍生出新的超验的象征。
康诗纬特别追求艺术创作的精神价值和深度意义,内心意志十分自由,蔑视外部的权威和传统,不满足于对生活作简单、机械的反映,也不屑于对知识经验作图解性展现,依赖自己的直接体验,对客观世界直接透视,充分释放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应变力、使个体内心体验转化为可视的摄影艺术形式。《萨尔瓦多》这张具有超验象征意味的照片,是康诗纬1998年在上海参加世界著名摄影大师萨尔瓦多与华人摄影家交流会上拍摄的。他从偶然的场景中获得内心的体验,构思极具想象力,取景巧妙。照片集中选取演讲台上的萨尔瓦多和台下摆放的大师自己拍摄的美国福特汽车制造厂黑人劳动者照片组合成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好像黑人劳动者正用气力扛起坐在福特汽车里的萨尔瓦多。照片的象征意义空间极为宽泛,是作者理性思考和主观意志假设的结果。
康诗纬拍摄的《中国功夫》、《流彩》、《皮鞋店》、《泼》、《女郎》、《老佛爷商
店》、《旗帜》、《傩戏》等超验象征性作品,画面温情浪漫、时空重叠、形象诡异,很难看出有什么象征意义指向,但却是作者超验性的精神实在性的呈现。《流彩》通
过偶然性多重曝光方法所得,把时间和空间、具象和抽象、写实和虚动相融相交在一个画面里,给人感受到的是某种神秘而不可解释的东西。《皮鞋店》通过玻璃窗的透视、折射,呈现出作者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受。《傩戏》并不是一幅民俗摄影作品,它是借用民俗的题材,通过虚糊的影像和浓郁的影调,传达出作者对民间祭祀的灵异感受。超验象征并不是意图阐释画面事物的象征意义,而是通过图像来体悟象征的审美意蕴,这种意蕴是含混、模糊、不确切的。荣格说,“一个符号一旦达到能清晰地解释的程度,其魔力就会消失。”康诗纬的现代超验象征摄影的魔力就在这里。
光影抽象:心灵的符号
暗夜里行驶的车窗外的灯影,毛花玻璃门上映射的光斑,建筑物的局部结构,剥蚀的墙壁,叶子凋落的树枝和藤蔓,木头的肌理,池塘的倒影……这些平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很少有人留心,但在康诗纬的镜头里,都转换成为强烈的视觉形象,成为自己审美心灵感受的符号。康诗纬说,“艺术的感受是很奇妙的,有时蓦然一回头就会对某一景象有一刹那的感受,几乎如闪电一般,时间虽短,但永远不会忘记,也许这就是灵感的闪电。作为一个摄影家在这时按下快门是不会错的,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一张底片记录下一个灵感,这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事情”,(康诗纬《偶得录》,《大众摄影》2000年第5期)这和爱默生所说的“相信你自己”,如同一辙。抽象思维、灵敏感觉
拓展了康诗纬摄影创作的面。他拍摄了一大批抽象、准抽象的照片,使不少摄影人神情一惊,平凡的自然存在的事物中蕴含这么多的抽象审美元素,自己却熟视无睹,更谈不上用心去感受。这确实是个警醒。
抽象摄影创作的理念来自于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使人们离开自然越来越远,生活数字化、符号化、生活变得越来越抽象。有些艺术家把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转向内心,越来越注意表达内心的感受。康诗纬本来是学美术专业出身,在中西现代绘画领域游刃自如,对西方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荷兰)和康定斯基(俄罗斯)的抽象绘画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为自己的抽象审美思维奠定了理论基础。长期的摄影实践经验,使得他对抽象摄影有着理性的自觉和熟练的操持把握能力。他总结自己的体会说,为了表达抽象摄影的自我意念,要“充分利用照相机镜头的功能,把拍摄对象从现实空间中分离出来,创造出自己感性世界中画面,而这个感性世界带有某种神秘性或者是荒诞性。摄影手法多半表现物体的细微部分,清晰而又强烈。它还具有转移时空观念简化拍摄对象的影调,把平凡的、自然的关系转换成为强烈的视觉形象”(康诗纬《偶得录——准抽象审美摄影》,《大家摄影》2001年2月试刊号)。康诗纬的体会为我们进行抽象摄影提供了理念、方法、要求和参照尺度。
康诗纬的抽象摄影的外在形式并不是超越物象存在的纯粹的抽象元素的组合,而是物象
的一部分,或者是经过改造的物象的一部分,都保持着与原来物象的某些联系,具有某些可以辨认、识别的具象的特征,有的甚至可以指代物象所反映事物的某个部分。具象和抽象相结合,是准抽象摄影的重要特征。准抽象摄影既可通过对具象的把握认识事物,又可通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抽象元素的组合沟通人们的心灵感受,特别具有形式的审美属性和理性的深度、感觉的锐敏度。他拍摄的《教堂拱门》、《建筑“史册”》、《原始的藤》、《天窗》、《祠堂门拴》、《古宅年轮》、《有形与无形》、《本末倒置》、《绿色符号》等准抽象作品,就是证明。
《本末倒置》本来是一棵大树树丫的局部具象,倒置后空间的错位产生视觉的转移,就变成了抽象。《建筑“史册”》表现的是拆去的老屋,从数学和几何学的眼光出发,废弃墙壁的几何块面印痕结构,让人从具象中感受到抽象。《切片》拍摄的是一堆圆木的断面,原本具象,用正片负放的制作方法,出现了脱离原有物象的抽象视觉效果。《凯旋乐章》拍摄是巴黎凯旋门的车灯,用轻微抖动相机和慢速摄影,基本保持了凯旋门的大致形貌,又获得了车灯的运动轨迹,具有音乐节奏感的抽象效果。采取什么样的摄影技术技巧和表现方法,是根据对拍摄对象的物质属性和形式特点的认识和把握、根据作者的审美心理需要来决定的。
摄影不同于绘画,绘画是虚设创造的,摄影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虽然抽象摄影疏离客观物象,并不表现客观对象的形貌,但是构成画面的抽象元素点线面、色彩、影调、肌理、结构都是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摄影家只能用摄影手段抽取、提炼、突出、渲染、而不能主观描绘臆造。康诗纬遵循摄影的本质规律,不搞人为加工雕饰,不附加思想概念,依靠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形成画面的抽象力量。康诗纬的抽象作品是面对客观对象货真价实地拍摄出来的。
结 语
自1965年在《合肥晚报》发表第1幅摄影作品以来,至今康诗纬已在摄影创作和摄影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摄影版画》画册,《业余摄影实用手册》、《色驴手记》等摄影著作,1993年至1995年曾分别在德国、美国举办过个人摄影展览,2003年至2004年曾先后在合肥、上海同济大学举办过个人摄影展览,并应邀在上海第7届国际摄影展览中举办“另类摄影”专题展,2001年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同时,他还在绘画、文学、艺术设计、文论等领域都获得了不菲的成绩,还出版过《速写》美术画册。或许有人说,艺多而不精。这话当然有道理,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不仅是一个大画家,而且还是一个
在解剖学、光学、力学、军事工程学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理论上来说,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人的本质思想意志是自由的,智慧力量也是自由的,完全可以凭意识、潜意识自由驰骋,是不应受到学科、艺术种类“疆界”阻挡的。在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中,如果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有着积极的意义,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就不应放弃多种样式把握世界的机会。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种学科和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融,互相交叉、融合。如果一个艺术家只坐在某个艺术的天井里,看到的天地必然小。每个艺术家虽然不能个个都成为多面手,但完全可以走出“天井”,多看外面的世界,吸收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康诗纬通过人文哲学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用美学的眼光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化审视和发现事物对象的意义和形式,并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学、绘画、艺术设计的理念经验,有效地拓展了摄影艺术表现的领域和人的深层心理时空,丰富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创作手法的概念内涵和实践方法。从人文纪实到心灵符号,是一个空间历程,也是一个时间历程,还是一个艺术家的心理历程,康诗纬综合了现代人的时空观念和心理观念,走出了适合自己的摄影之路,每一个脚印都是对自身能力的确信,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二○一○年六月
(这篇文章曾经刊于《文艺百家》2010下半年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