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小石潭记
题记:为感谢大家的信任,特贴上我的关于石潭的文字
原本我在石潭是教过书的,学校分配后,在那一呆就是十余年,可以说我的青春岁月就在这青山绿水中度过的。不过,倒并不会像往来如斯的过客想象中的那样,充满诗情画意。大多数时光是在百无聊赖中趿拉而过,并没着意山水之秀美。
我所在的中学就在石潭村本地,这是个有着悠远历史的、典型的江南古村落。清冽的山泉汇成小河蜿蜒而过。拾级而上的水埠头,浣衣的村妇,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在四里八村还荒芜人烟的时候,这里就是吴氏宗族聚居的地方。现在,仍然可以从原小学的遗址(吴氏宗祠之一)的建筑规模和风格中,看到曾经的辉煌。雕栏画栋,气势宏伟,一派大家风范。我的年已耄耋的爷爷常跟我提起,曾经鼎盛的香火:每到时节,吴姓的各个分祠,青旗、白旗....各自张灯结彩大肆庆贺。(这里所说的旗,大约还是沿袭了清朝末年的格局。)
不过,当时的我,看到的只有萧索,如同一个没落的贵族,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年代,他只有拖着臃肿的身躯蹒跚迈步。我刚去的时候,石潭还是乡政府所在地,后来就被撤了,然后轮到中学被兼并。
走进石潭,走过青石板的、窄窄的、悠长的小巷,撑着油纸伞......会让人恍惚中,走入旧日岁月,不着边际,厚重而忧伤。
其实真正石潭的主村落就在这燕窝状排布的弹丸之地,地域并不宽广,阳光山斜而下,繁衍生息,却并无多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围绕着轴心所在,呈放射状地,山寨星罗棋布.....而今斐名四方的石潭胜景,就在这云蒸雾绕的山寨当中。当时,我的学生大都来自这四周的山寨,每天背着盛着饭菜压着书本的竹扁篓,凌晨从家里出发,走过晨露未干的山径,赶来上学。虽说在这站了十几年的讲台,平日里我却少有闲情去攀山越岭。所以,也就忽略了美的所在。
山岚晨雾,月迷津渡,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重彩渲染。对山寨的旖旎风光,我也只是在近几年石潭胜景被传媒屡次曝光后,才有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这份美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曾记得也有一次,去到学生的家里,住在很破旧的阁楼上,恰逢山风疾雨,大有危城欲摧的感觉,几欲起身,还是碍于师尊,勉强入睡,一宿浅寐,直至天明。从此,视为危途,不敢山上小住,也感叹学生的不易。
然十里山寨,参差错落,黑瓦白墙,绿树掩映,山花点缀;有黄山的秀美,有湘西的品味。流连其中,有透心凉的呼吸,有氤氲的花香
,有淳朴的民风。宛如世外的桃源。于是那些眼光锐利,嗅觉灵敏的摄影家们捷足先登,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入心中的美景,为世人打开了一扇奇丽的窗户。最近几年,每到三四月间,摄影观光客与日俱增,大车、小车、帐篷、睡袋挤满了学校的操场,塞满了山民的堂屋。
回眸石潭,会让我想起一句古语:养在深闺人未识。石潭,本来就应该是大家闺秀,只是尘封已久,先人看她,这一脉故土能集山水之灵气,然选择聚居其中。时至今日,一旦开坛,必会千里飘香。
写于2006年春 吴穹
[ 本帖最后由 梦里江南客 于 2010-3-3 23:4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