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来自德国的沃夫冈先生将父亲上世纪三十年代拍下的140余张反映上海老照片捐赠给了上海市档案馆。
“60多年过去了,上海的变化太大了,我差点就认不出这座城市了!”昨天,参观完历史悠久的外滩,开车经过高楼林立的延安中路,73岁的德国老人沃夫冈先生一边啧啧赞叹上海的巨变,一边深情地告诉陪同他一起前来中国的妻子和儿女:70多年前,他的父亲和母亲在上海相识、结婚,并在这座城市生下了他。
再访上海的沃夫冈先生此次还肩负着一项重托——完成父母的遗愿,要把父亲当年在上海拍下的老照片“护送”回上海,留给上海人民一份珍贵的“记忆”。
儿子内心情结:
我也是上海人
沃夫冈先生是德国斯图加特人,73年前,他却诞生在上海的宏恩医院(现华东医院)。他的父亲名叫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Walter Johannes Wirtky),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独立摄影师的身份来到了中国,并于1937年和德国人夏洛特小姐在上海结婚。
童年的沃夫冈生活在上海,因为年龄太小,沃夫冈先生现在已经回想不起来当年生活在上海的哪个区域。不过,当时的上海在他的印象中却是“阴森的、恐怖的”,日本人正在上海烧杀抢掠,旧上海一片“兵荒马乱”。
“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日本飞机轰炸上海,就有炮弹在我家的四周爆炸。”沃夫冈先生说,一家人生活在战争的恐怖中。后来,沃夫冈的父亲想方设法在屋子四周插上德国国旗。可能是德国国旗起了作用,这以后,日军的炮弹就很少在他家房子周围落下。
从出生到离开上海,沃夫冈先生在上海生活了6年多时间。1945年前后,6岁多的沃夫冈随着父母亲前往北京。在北京又生活了两年多,沃夫冈先生随父母回了德国。
这以后的60多年时间,沃夫冈先生再没有来过中国。不过,在他的心中却总是无法忘记中国,对于上海,这个他出生的城市,他始终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刻情结。昨天下午,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沃夫冈先生特意来到华东医院参观,寻找儿时的记忆,还特意拍下照片留念。
父亲遗愿:
捐赠140余张老照片
对沃夫冈先生来说,此次上海之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父母亲的遗嘱:将父亲生前拍下的140多张照片捐赠给上海。
上世纪三十年代,沃夫冈先生的父亲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以独立摄影师身份来到上海,并在中国一住就是十多年。这期间,怀特先生在上海拍下大量的照片,有独立的新闻事件,还有众多风俗民情、市容市貌;与此同时,怀特先生也没有忽略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底层群众的艰辛生活栩栩如生地反映在不少照片里。
“父亲几乎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小茶馆、理发店、照相馆等,似乎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照片里看,小摊贩、街头写信人、三轮车夫、找工的妇女等等,都走进了父亲的镜头。”沃夫冈先生表示,这些照片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最真实的“写真”。
怀特先生生前在中国拍下的照片数以万计,可是,后来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许多珍贵照片流失,“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德国,路途中,以及后来在德国期间,这些珍贵照片丢了不少。”
沃夫冈先生说,父母生前对中国念念不忘。临去世前,怀特先生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机会重访中国,并万般嘱咐一定要把这些珍贵的照片带回上海。
“照片里是一个真实的老上海,也是我父母亲和我曾经生活过的上海,它们最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沃夫冈先生说,他现在代表他的父亲,把这些照片带到上海,并留在上海,“因为这些照片放在上海,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能让更多年轻的上海人了解老上海。”
上海市档案馆:
这是珍贵的城市记忆
昨天上午,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完成照片捐赠仪式之后,沃夫冈先生站在档案馆10楼阳台上遥望对面的小陆家嘴,只见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东方明珠等高楼大厦林立。
沃夫冈先生说,他一直关心上海,也知道上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真的再次回到上海,亲身感受到上海的巨变,还是让他惊讶不已。“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我60多年前曾经生活过的上海!”沃夫冈先生说,这与他模糊记忆中的上海以及父亲照片里的“老上海”相比,完全是两个世界,他由衷地为上海的变化高兴。
记者了解到,沃夫冈先生一家都与中国有缘——父母亲曾经生活在上海并在上海结婚,他自己出生在上海,而他的儿子又娶了一位中国的女孩。昨天,与沃夫冈先生一同来上海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子和儿媳。
据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沃夫冈先生重回上海,并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照片,其实就是他的儿媳妇帮忙促成的。
“一个月前,我们接到沃夫冈先生的儿媳郭小姐委托人的电话,此后我们反复沟通,才有了这次捐赠。”上海市档案馆档案接收征集部主任郑泽青介绍,今年正好是中德纪念建交四十周年,沃夫冈先生一家也想把这些照片作为礼物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我们档案馆也多了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忆’”。
【东方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