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摄影自改革开放以来,成绩斐然。就拿陕西来说,张韬的华县皮影、沈宇的馍花,还有一些摄影家拍的安塞腰鼓、延安秧歌、陇州社火等,皆引人注目。然而,从总体来看,民俗摄影的题材还不够广泛,反映的深度也难以令人满意。
众所周知,民俗摄影的涵盖面非常宽泛,有人物服饰、特色建筑、古老民宅、生活习俗、饮食文化、宗教活动、民族器物、节庆活动等方面,而在人物服饰、特色建筑和饮食文化方面,我们陕西拍摄得较少。比如,北京有人专门拍了“故宫”、“北京胡同”,而我们陕西名闻世界的西安城墙,几乎没人专门地系统地拍摄。
其次,陕西民俗摄影偏重于记录的多、拍表象的多,而拍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少,深入研究民俗之后再去拍的更少。有的摄影人很勤奋,十数年来拍了几万张农村婚丧仪式的照片,可是你要问他这些礼仪的特点、区别是什么?地域差异在哪里?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十有八九回答不了,因为他和多数摄影人一样,仅仅做了资料的保存和堆积,而对于民俗的起源、演变、内在含义、未来发展趋势等关注不够。民俗摄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民俗摄影者应该了解、并且推动民俗的研究,其作品应该有助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摄影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力争边干边学,向书本学、向专家学、向群众学,逐渐由民俗学方面的外行变内行,这样其拍摄出的民俗作品才会有内涵、有力度、有影响。
还有,对于民俗的“变异”,我们要持辩证的观点。当然,大多数的民俗都是原始社会萌发、农耕社会形成的,它们和当时的生产生活活动、图腾崇拜、宗教和祖先崇拜息息相关,和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力水平密切关联。但同时,我们必须明白,生产方式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诚如民俗学专家乌丙安先生所言:“民俗的鲜明特征:传承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常常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民俗在发展流传过程中始终有相同、相识的内容或形式相联系……同时,民俗作为不断发展的传承文化,变异性也是它活动着的一个特征。变异性常常表现出某种类型的民俗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内容或形式上会有一定的变化。”
比如过去拉社火的车是牛车马车,如今早已是汽车和拖拉机了;又比如,过去玩社火基本在农村,现在则发展到去县城、城市大巡游,成了全民的狂欢节。不但中国是这样,日本、韩国也是这样。如日本的盂兰盆节,进城表演的队伍浩浩荡荡,围观的更是人山人海,热闹至极。这种场面你是拍还是不拍呢?有些摄影家认为,民俗的东西如果不在农村拍,就是失去了味道,就不是原生态的,画面也不协调。从专业的摄影构图来说,它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反映现实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并非是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今天的瞬间,未来就是历史,存在即合理。社火表演,从本村到镇、再到县城巡游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每个地方都要拍、都要记录,才算是真实的、完整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懒惰怕动弹,不愿到农村去实地拍摄,这更是要不得的。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民俗摄影不同于风光摄影、艺术摄影,所以,唯美不是它的着力点。但是,在抓拍、在记实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同样应该拍得更讲究一些呢?如更注意影调、用光和构图,如此这般,我们的民俗摄影才会更耐看、更值得保存、更有文化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