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尼亚属于东非靠近赤道,是个有着极大反差和典型对照的国家:沙漠和高山积雪;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刺槐林和空旷的草原;辽阔的淡水湖泊和印度洋边壮丽的海岸线。肯尼亚几乎可以作为整个非洲大陆的缩影。
6月下旬的肯尼亚气候依然宜人,平均气温在12-18度,因是高原,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炎热。没去非洲前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非洲人的祖先是被赤道的烈日晒黑的,其实不然,那里最高温度也就是34度最低12度,他们仅是因为黑色基因较多而成为黑色人种。可别有种族歧视哟,肯尼亚东非大裂谷重大考古发现:这里曾是人类最早的家园,发掘出250万年以前的原始人化石和100万年前的打磨石器!
肯尼亚比北京的时差晚5个小时,我们合肥一行三人随“龙摄天下”赴肯尼亚摄影团是北京时间晚上9点从广州起飞两小时后经停泰国曼谷机场,又飞约十小时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国际机场,此时北京时间已是上午10时许,肯尼亚才天亮。我们一行17人加上地陪2人分乘5辆专业摄影面包车(4人一辆车)被朦朦胧胧地拉去吃了顿稀里糊涂的中式早餐后便向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出发。
此行将去三个有代表性的保护区。首先向“纳库鲁火烈鸟自然保护区”进发。车队一路上穿城而过,只见行色匆匆快步流星的人群,问及地陪方知这些都是上班族。又问他们为何不骑车或开车?得到的信息是:非洲两极分化悬殊,只有富人和穷人之分,中产阶层极少,一般上班族买不起自行车。看着一群群迈着长腿甩着长臂的上班族,不难想象非洲多产长、短跑运动员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纳库鲁是肯尼亚国家公园,因火烈鸟巨多而享有盛名,故又名红鹤湖,素有“观鸟天堂”的美誉,是火烈鸟及其它鸟类摄影的绝佳之地。这里的所谓国家公园也就是野生动物保护区,只是划一个范围,不让开发,不让人随意进入,继续作为动物的领地,让园区内的动物按照自然规律原生态的生活着。园区没有围墙护栏,只是在管理处旁象征性的有个大门。纳库鲁是1974年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援助而扩大范围,现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在保护区中算小的,这里同样生活着大量野生动物,如各类羚羊、狒狒、野牛、斑马、狮子、豹以及极为稀有的白犀牛等。我们的驾驶员还真领着我们近距离拍到了白犀牛!
清晨,天边尚泛着鱼肚青光,我们这一行人整得象支野战军小分队的车队就出发了。每辆越野性能尚可的车上配备了两套无线遙控通话系统,黑人驾驶员一套,我们自备一套。黑人(他们对“黑人”这样的称呼不反感,对“黑鬼”则要反目的)天生有着极强的爆发力,开起车来也充分展现了狂野的一面。保护区内的路全是狭窄的土路,随着路面高凹起伏,有的地方只有两条车辙印,5台车依次冲上路面掀起滚滚尘土,狼烟四起,犹如开始越野车拉力赛一般,车队象一把利剑直刺黎明前的黑暗。这样的场景让身处其境的我们立马拥有了另外一种在常态生活中捕捉不到的莫名刺激与快感!我们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的“战事”中。。。
该团领队也就是去年带队到尼泊尔的那位大小伙子,他来过两次肯尼亚,邀他一直坐在我们车上,也让我们多了解到一些知识。他操着四川普通话指挥着车队前往拍日出的方向。这天纳库鲁的日出不理想,晨雾太单薄缺少层次,没有晚霞来的壮丽。拍了一些大场面后,大伙又守着鸟儿各自抓拍着特写。我们这辆车的驾驶员很有灵气,他拉着我们居然来到“鹭、鵰争食"的现场,一只小身型的鵰捕到了一只鸦,脚踩嘴啄着战利品,一只长腿高挑的鹭凭借着身高嘴尖长的优势与鵰周旋着…。我们一车4人不敢出大气,悄然端起长焦镜头、屏住呼吸抓下它们每一亇周旋、争夺、跃翅的英姿。当我们狂拍了一阵,同车的领队想起了他的责任,赶紧用报话机联络其他车辆的影友,只见两、三部车立马向我方向靠拢。
中午来自赤道直射的阳光极具杀伤力,动物也都懒散的躲在树丛里无精打采,况且顶光也是摄影必须回避的。我们这次的行程都是闻鸡起舞至上午12点才收工,待匆匆回到下榻处吃罢午饭已快2点,下午3点半继续出工,嘿,着实够辛苦的!
纳库鲁湖畔的落日和晚霞是美丽而有情趣的,火烈鸟们在晚霞沫浴下缓缓地小声叽叽喳喳拥挤在一起,仿佛在互相诉说着一天的境遇;鹈鹕和白鸥也不甘寂寞,时而成双时而组队划过湖面及天际,展示着骄健的身影,更有孤傲的长腿鹭鸶在余阳湖畔边留下修长的身影。。。大家没有言谈笑语,全扒在镜头前尽情地收获!直到送走晚霞天黑将下来,领队高呼“收工了”,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湖边(住在保护区内享受特殊待遇,不受18点就要离开保护区的限制)。回归途中饥渴、倦意一古脑袭来。。。
(一介布衣 文)
[ 本帖最后由 随意 于 2010-7-20 20:34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