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中国摄影网》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 走进大美南北疆金秋深度摄影花絮集中帖

[复制链接]
1261#
发表于 2012-10-9 07:26:26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看到参团影友:淮河的精彩游记!和淮河初识仅仅是此次北疆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学习摄影时间不长,但非常执着,勒奋好学。记得在木垒拍摄胡杨林,不顾满地灰尘,或躺地、或跪地、或爬地,满身尘土,全然不顾,对摄影的渴求和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南疆:库车问好!!!
1262#
发表于 2012-10-9 07:27:18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民族大团结真的好
     早上九点的大巴扎,游人不是很多。在广场的中间,大约四十多人,估计是某个商场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女孩的指挥下,唱着《歌唱祖国》,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队伍里面几个少数民族齐声高歌,偶的内心深处不禁荡漾起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寻找最佳伏击位置
      怎么拍呢? 拎着相机在广场中四处溜达,看到少数民族,远远地偷拍几张,又怕他或她发觉偶在偷拍,赶紧闪人吧。惶惶不安之中,来到大巴扎广场正门前面。在大巴扎喷泉的标志性建筑前面,有不少人在拍照留念。
清澈的阳光从正前方主塔上面斜射下来,映照在人行道上,仔细观察,过往行人的面部明暗相间,轮廓突出。哈哈,终于被偶找到,这里的侧逆光不仅光线好、光影佳,而且人流量大,便于隐蔽,正是偶打埋伏的最佳位置。

      大巴扎的奇妙之旅
记得上次大巴扎之行,偶买了一套正宗的绵羊皮汽车座垫,还捎带了送给同事的葡萄干。大巴扎,维语的意思是集市。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丝绸之路重镇,乌鲁木齐的商贸地位极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古至今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造就了现今的乌鲁木齐。
      漫步二道桥,偶好似少数民族,无时无刻地嗅到大巴扎的异国情调。端起相机单眼看大巴扎,不时有服装各异的人闯入你的眼帘。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维族、回族、汉族、塔吉克等各族人。
各族人中,不,应该是世界各国人中,汇集到大巴扎,有带着小孩玩耍的父母,有陪着老人闲庭信步的子孙,有手提旅行包行色匆匆孤独的行者,也有卖五块钱三个无花果的维族小贩
      从衣着质地、整洁程度,可以揣摩出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富裕程度等等。他们可能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可能是大学教授或是牧民。形形色色、川流不息,充分展现了作为欧亚大陆中心乌鲁木齐大巴扎的多样性。
当你看到从头蒙到脚只露出眼睛,甚至看不到眼睛的伊斯兰妇女,头上斜戴着小帽回族大爷小伙,披着艳丽纱巾,穿着绣花鞋的奶奶和小姑娘时。她们的服装式样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传统和现代混搭的,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看到这些,偶不得不大为叹服:大巴扎是国际的。

      沉溺于摄影之快乐
      以前知道什么叫扫街,但从未经历过。细细想来,存在只有存在的道理,没有经历只能说明缺失的遗憾。家乡扫街的顾忌,在大巴扎荡然无存,为的是他乡的无畏,更有大巴扎国际的包容。
为了不自找麻烦,也为了拍到不被惊扰、神情自然的人物,偶在角落里偷偷地拍。看,列宁正迎面走来了,施瓦辛格在泉池边洗手,留着山羊胡子回族老大爷姗姗离去,蒙着面纱神秘姑娘与我擦肩而过。镜头中鲜活的人物,每每让偶激动,让偶心动。
      过去,当有人问偶喜欢拍什么片子时,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风景。现在如果有人还问偶同样的话题,偶可能会大言不惭小声地说:全题材。
       要不是摄影团要求中午和晚上集中吃饭,偶可能会一天呆在大巴扎,倚在那个卷闸门后面,尽情地享受那份摄影快乐。
       晚上, 当扬州日报从事专业摄影,有着三十多年摄影经验的吴老师看了偶的片子,赞不绝口,夸的偶都有点不好意思,同时这也坚定了偶拍风景拍人文拍所有能拍的信心。
       根据行程安排,十月五日回乌鲁木齐的下午,离疆前自由活动的有限时间里,偶会再来大巴扎。如果有人说,喀那斯是风光摄影师的坟墓,那么偶要说,大巴扎是人文摄影家的天堂。
1263#
发表于 2012-10-9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第四天   9月28日

      阴差阳错的失眠
      通知说早上八点出发。为了多睡一会,偶将手机闹铃定在早上七点。不知是什么原因,本该多睡会的偶,不到五点就醒了。既然醒了,就不要强求,何况今天在路上八个小时的车程,足够补充偶的睡眠。
      在一个离家千里之外的陌、新奇新鲜充满好奇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借口,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写东西。阴差阳错,这一切在失眠中彻底改变,上天注定要让偶把游记继续下去,也正是 “在路上”这个软件的每次不多于140字的框框,激发了偶坚持写完北疆摄影游记。

     “在路上”的第一印象
      无独有偶,此次摄影活动的组织者“影像中国摄影”总版的网名也叫“在路上”。
      记得央视曾经有一个励志节目就叫“在路上”,节目里小有成就的小老板,施展浑身解数,争抢“风投”老总们的青睐,让很多有志之士热血沸腾,投身到商业大潮的创业之中。片头有一首歌叫“在路上”,每次听到,偶的心里都会涌上一种酸楚欲动的感觉,那种不屈不挠、勇不言败、催人奋进的精神感染了我。
     第一次见到“在路上”还是网上看上次摄影团的花絮。一个啃着馕的人,面对镜头,用手指摆出POS的样子,像一个农民工,显得有点稚嫩。网上说总版温总领导什么的,偶一直揣测难道“在路上“就是他吗?
     在从飞机场坐出租车寻找住宿多次通话后,在宾馆的大门口,我看到的就是那个网上的“在路上”,他面色较黑,留着胡须,头发不整,衣着普通,说起话来有着浓重的合肥口音。
      两天的接触,“在路上”给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用几个词来概括他: 朴实、热情、执着。他为人低调,对人热心,热爱摄影,立志办好网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1264#
发表于 2012-10-9 07:31:2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该上班了,回来续发
1265#
发表于 2012-10-9 07:34:32 | 只看该作者
淮河老师是个摄影的有心人,非常精彩的摄影游记,记录着摄影人的酸甜苦辣,非常好!
1266#
发表于 2012-10-9 07:34:54 | 只看该作者
淮河老师好文采,游记写的有声有色有味道,喜欢看,再配上图片,出本《西行漫记》,一定畅销,到时候您签名售书,俺去帮你维持秩序。。。。。。。。
1267#
发表于 2012-10-9 07:35:37 | 只看该作者
真实记录,真情表达。。。。。。游记精彩!
1268#
发表于 2012-10-9 07:37:57 | 只看该作者
游记使摄影活动锦上添花,淮河老师文笔精彩,学习。。。。
1269#
发表于 2012-10-9 07:54:33 | 只看该作者
网站氛围好,老师们精神可佳,游记很精彩,和网站及老师们出行一定很快乐。。。。、快乐摄影!!
1270#
发表于 2012-10-9 08:07:22 | 只看该作者
《影像中国摄影网》2012年ABC团B团走进南、北疆深度摄影花絮 - 在白哈巴的夜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