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像中国摄影网》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 走进大美南北疆金秋深度摄影花絮集中帖

[复制链接]
1281#
发表于 2012-10-9 01:17:22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记

金秋北疆摄影记
引子:
     一种兴奋的感觉,早上五点半醒了,马上就要出发了。
     人生苦短,快乐就好。以前参加旅游团,最苦恼的就是时间不随人意,想摄影就要疯疯癫癫,可别人不买你的帐,每次集合的时候,可能有人调侃道:不要点名了,只要淮河上车,车就能开了。
     能有机会,一个非常难得机会,也可能是诚意感动了:影像中国摄影网,偶获得最后一个名额, 毕竟以前在网站上,偶从没有发过贴。能参加影像中国摄影网组织的金秋北疆摄影活动,非常兴奋,也期待着许多许多。
    为了此次活动,偶做了很多准备,配电池、买手电、赶超市等等,为在漫长枯燥乏味的旅程中,找点东西充实一下,在手机30G的SD卡中,大量下载了的电影、纪录片、中国好声音、有声小说等。不经意间,在豌豆荚上下载了“在路上”软件,本意想记录一下一路到了那些地方,以后有个想头,冥冥之中,成全了偶今天的引子。
    想法是好的,有时忙了起来,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手机的屏幕上,用着只会用的汉语拼音,大拇指一个一个字倒腾。车上遇到道路坎坷颠簸时,写东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很少动手写,使用“在路上”软件,每次最多只能输入140字符,不曾想乱七八糟写了这么多废话,刚才用OFFICE看了一下,哇塞,有一万多字呢,呵呵,不管怎么说,写此游记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辽阔的新疆大地,在如牛羊转场一般的耗时中,消磨光阴,浪费时间,权当纪念。
1282#
发表于 2012-10-9 06:58:51 | 只看该作者
北疆顺利启程了  能分享到摄交老师途中的美景  感谢啊 羡慕学习中
1283#
发表于 2012-10-9 07:15:16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第一天  9月25日(呵呵,参考招贴通知格式)
    老婆好啊,12点把饭烧好,还开车送偶到车站,偶出去潇洒,她在家带孩子,所以有人说,找个好老婆很重要。
     蚌埠这些年还是有些改观的,新城的路倒是好走。骆岗机场空港大巴一点准时出发,由于未到国庆真正的旅游旺季,车上座位未满,外面的气温这几天回暖,车内凉爽很是平静,根据经验,三点之前应该到机场吧。
     刚听一位现在北疆的摄影十月菊大姐来信说,那里正在下雪了,呜呜,车上的偶还穿着体恤,也不知今晚夜里,地窝堡机场下飞机会是一个什么感觉?
     戴着耳机,听着有声小说,偶卧候机楼贵宾室那宽大的沙发里,慢慢地,消磨着时间,等待着登机的来临。
从骆岗机场出发延迟了半个多小时,估计到乌鲁木齐快到夜里12点了。等待飞机起飞时,机内广播说:南方有什么军事活动,实行空中管制。反正是耽误了,随他胡诌一个什么理由,反正越邪乎旅客越好摆弄,但拦机的事要好好思量了。飞机经停兰州,这里的气温明显低了一些,很多人穿着长袖外套,像偶这样短袖,估计都是同航班的旅客吧。
    11点半,尽管迟了半个小时,海航飞机仓内响起了欢快的维族乐曲,神情为之一爽。从午到夜,近11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告一段落。乌鲁木齐,我来了,你好,乌鲁木齐。
1284#
发表于 2012-10-9 07:16:43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第二天         9月26日

       内心的愧疚
哎,昨夜,偶的酣声如雷,搅的同屋扬州张老师一夜未眠。看着大偶一辈的张老师在车上昏昏欲睡的样子,偶的心里充满了内疚,于是把自己多带的一个套在脖子上的头枕,主动借给他用,以求心里的平静。
      今天的经历中,记忆较为深刻的有那么几件事。
1285#
发表于 2012-10-9 07:17:38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计划的改变
     这次北疆摄影之行,比规定报到时间提前了两天。原本打算到大巴扎拍点少数民族人文。昨天夜里听张老师说,他们扬州一行五位摄友准备到吐鲁番玩一天,在征求偶的意见时,考虑时间过于宽裕,也想借此机会多跟老师们学些摄影知识,尽管是故地重游,最后偶还是欣然接受。
1286#
发表于 2012-10-9 07:20:34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旅游市场的混乱
     只有当你报名参加散客团时,你才能真正知道当今旅游市场的疯狂。虽然那个黑嘿的男导游讲解的不错,单原本与旅行社定好的价格,他在路上硬加两个自费游项目,还是因为低价火拼,不得已而为之。参团无数,团餐好吃歹吃无谱,可是这次偶是大开眼界,中午在吐鲁番的团餐只有“美名”的手抓饭,绝就绝在只有饭没有一个菜。晚上回来来,司机没有按照导游的承诺,不把我们送回宾馆,呜呜,把偶们扔在市区的某个角落……,还亏我挺身而出,硬向导游要了20元打的费,嘿嘿。

      怎么能这样呢
     在吐鲁番拍骆驼时,下面冲上一个维族年轻人,硬嚷着要给20元,说什么“骆驼是偶的,山也是偶的”,不给不行,这时,旁边又窜上几个维人,气势汹汹,像土匪一般,拦着不给走。远眼巴巴看着远处汽车就要开走,哎,强头不惹地头蛇,要20还10块,交钱拔腿走人。记得上次在看坎儿井的门口,想拍一群孩子,还没拍就被那些维族孩子抱住了大腿,我的天啊,维族怎么。

     师傅啊,俺可找到你了
     一行六个人中,除我以外,扬州的五位摄友都已退休,偶已年过四十,可在这支小分队中,俺的年龄最小,摄影入门时间也最短。 昨天晚上,看了杨老师拍的荷花和菊花,无论构图立意还是光影,让偶真的很是佩服。吐鲁番归程的路上,向吴老师虚心的请教,更使偶深深地折服,不仅是他对摄影的悟道,更是他诲人不倦的讲解。吐鲁番一日游,不虚此行。
1287#
发表于 2012-10-9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北疆摄影行记
    第一天  
9月27日
    偶的室友叫-久酒
    今天凌晨零点半,同屋里来了个新室友,一问才知,原来是安徽岳西朋友。由于偶上周才驾车在岳西的大别山流窜了三日,风景拍的一般,但所见所闻闲谈之间,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久酒老师的距离。说起久酒,还真的让我惊奇。夜里,我开门请他进来,乍看他显得很是年轻,跟我差不多大,但细问起来,让我大跌眼镜,原来他大我近20岁。看来偶要经常参加活动,这样才可以永葆青春。

     早晨的一个重大决定
     有了昨天的经历,什么一日游,我看是闹心游。这次出来之前,偶准备利用提前报到的两天时间,去拍新疆国际大巴扎的人文风情,为的是弥补前年想拍但没时间拍的大巴扎,但一天下来,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太多的遗憾更是留在了我的心里。

     道听途说的严重后果
    喜欢摄影已经三年,以前偶很少拍人,主要是不好意思。
在那秋日明媚的阳光里,当偶下了出租车,来到二道桥,走近大巴扎,如匆匆过客一般,融入那川流不息的人群时,俺手里提着相机,眼睛去发现美,手指拍下下美,更用心去品尝那种快乐时光。这时的偶,心里可也是打着小鼓呢,耳边不停地响起无悠老师的告诫:这里的少数民族不太喜欢被人拍摄,蒙纱的妇女更不能拍,维族人脾气大,性急的时候可能会摔你的相机。呵呵,尽管俺手里拿的是日货,但也劳动所得啊,不能砸啊,反正以后不买日货,小日本的,坏。



[ 本帖最后由 淮河 于 2012-10-9 07:34 编辑 ]
1288#
发表于 2012-10-9 07:26:26 | 只看该作者
很高兴看到参团影友:淮河的精彩游记!和淮河初识仅仅是此次北疆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学习摄影时间不长,但非常执着,勒奋好学。记得在木垒拍摄胡杨林,不顾满地灰尘,或躺地、或跪地、或爬地,满身尘土,全然不顾,对摄影的渴求和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南疆:库车问好!!!
1289#
发表于 2012-10-9 07:27:18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民族大团结真的好
     早上九点的大巴扎,游人不是很多。在广场的中间,大约四十多人,估计是某个商场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女孩的指挥下,唱着《歌唱祖国》,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队伍里面几个少数民族齐声高歌,偶的内心深处不禁荡漾起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寻找最佳伏击位置
      怎么拍呢? 拎着相机在广场中四处溜达,看到少数民族,远远地偷拍几张,又怕他或她发觉偶在偷拍,赶紧闪人吧。惶惶不安之中,来到大巴扎广场正门前面。在大巴扎喷泉的标志性建筑前面,有不少人在拍照留念。
清澈的阳光从正前方主塔上面斜射下来,映照在人行道上,仔细观察,过往行人的面部明暗相间,轮廓突出。哈哈,终于被偶找到,这里的侧逆光不仅光线好、光影佳,而且人流量大,便于隐蔽,正是偶打埋伏的最佳位置。

      大巴扎的奇妙之旅
记得上次大巴扎之行,偶买了一套正宗的绵羊皮汽车座垫,还捎带了送给同事的葡萄干。大巴扎,维语的意思是集市。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丝绸之路重镇,乌鲁木齐的商贸地位极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古至今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造就了现今的乌鲁木齐。
      漫步二道桥,偶好似少数民族,无时无刻地嗅到大巴扎的异国情调。端起相机单眼看大巴扎,不时有服装各异的人闯入你的眼帘。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维族、回族、汉族、塔吉克等各族人。
各族人中,不,应该是世界各国人中,汇集到大巴扎,有带着小孩玩耍的父母,有陪着老人闲庭信步的子孙,有手提旅行包行色匆匆孤独的行者,也有卖五块钱三个无花果的维族小贩
      从衣着质地、整洁程度,可以揣摩出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富裕程度等等。他们可能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可能是大学教授或是牧民。形形色色、川流不息,充分展现了作为欧亚大陆中心乌鲁木齐大巴扎的多样性。
当你看到从头蒙到脚只露出眼睛,甚至看不到眼睛的伊斯兰妇女,头上斜戴着小帽回族大爷小伙,披着艳丽纱巾,穿着绣花鞋的奶奶和小姑娘时。她们的服装式样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传统和现代混搭的,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看到这些,偶不得不大为叹服:大巴扎是国际的。

      沉溺于摄影之快乐
      以前知道什么叫扫街,但从未经历过。细细想来,存在只有存在的道理,没有经历只能说明缺失的遗憾。家乡扫街的顾忌,在大巴扎荡然无存,为的是他乡的无畏,更有大巴扎国际的包容。
为了不自找麻烦,也为了拍到不被惊扰、神情自然的人物,偶在角落里偷偷地拍。看,列宁正迎面走来了,施瓦辛格在泉池边洗手,留着山羊胡子回族老大爷姗姗离去,蒙着面纱神秘姑娘与我擦肩而过。镜头中鲜活的人物,每每让偶激动,让偶心动。
      过去,当有人问偶喜欢拍什么片子时,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风景。现在如果有人还问偶同样的话题,偶可能会大言不惭小声地说:全题材。
       要不是摄影团要求中午和晚上集中吃饭,偶可能会一天呆在大巴扎,倚在那个卷闸门后面,尽情地享受那份摄影快乐。
       晚上, 当扬州日报从事专业摄影,有着三十多年摄影经验的吴老师看了偶的片子,赞不绝口,夸的偶都有点不好意思,同时这也坚定了偶拍风景拍人文拍所有能拍的信心。
       根据行程安排,十月五日回乌鲁木齐的下午,离疆前自由活动的有限时间里,偶会再来大巴扎。如果有人说,喀那斯是风光摄影师的坟墓,那么偶要说,大巴扎是人文摄影家的天堂。
1290#
发表于 2012-10-9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第四天   9月28日

      阴差阳错的失眠
      通知说早上八点出发。为了多睡一会,偶将手机闹铃定在早上七点。不知是什么原因,本该多睡会的偶,不到五点就醒了。既然醒了,就不要强求,何况今天在路上八个小时的车程,足够补充偶的睡眠。
      在一个离家千里之外的陌、新奇新鲜充满好奇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借口,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写东西。阴差阳错,这一切在失眠中彻底改变,上天注定要让偶把游记继续下去,也正是 “在路上”这个软件的每次不多于140字的框框,激发了偶坚持写完北疆摄影游记。

     “在路上”的第一印象
      无独有偶,此次摄影活动的组织者“影像中国摄影”总版的网名也叫“在路上”。
      记得央视曾经有一个励志节目就叫“在路上”,节目里小有成就的小老板,施展浑身解数,争抢“风投”老总们的青睐,让很多有志之士热血沸腾,投身到商业大潮的创业之中。片头有一首歌叫“在路上”,每次听到,偶的心里都会涌上一种酸楚欲动的感觉,那种不屈不挠、勇不言败、催人奋进的精神感染了我。
     第一次见到“在路上”还是网上看上次摄影团的花絮。一个啃着馕的人,面对镜头,用手指摆出POS的样子,像一个农民工,显得有点稚嫩。网上说总版温总领导什么的,偶一直揣测难道“在路上“就是他吗?
     在从飞机场坐出租车寻找住宿多次通话后,在宾馆的大门口,我看到的就是那个网上的“在路上”,他面色较黑,留着胡须,头发不整,衣着普通,说起话来有着浓重的合肥口音。
      两天的接触,“在路上”给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用几个词来概括他: 朴实、热情、执着。他为人低调,对人热心,热爱摄影,立志办好网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