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秋北疆摄影行记
民族大团结真的好
早上九点的大巴扎,游人不是很多。在广场的中间,大约四十多人,估计是某个商场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女孩的指挥下,唱着《歌唱祖国》,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队伍里面几个少数民族齐声高歌,偶的内心深处不禁荡漾起一种暖洋洋的感觉,民族大团结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寻找最佳伏击位置
怎么拍呢? 拎着相机在广场中四处溜达,看到少数民族,远远地偷拍几张,又怕他或她发觉偶在偷拍,赶紧闪人吧。惶惶不安之中,来到大巴扎广场正门前面。在大巴扎喷泉的标志性建筑前面,有不少人在拍照留念。
清澈的阳光从正前方主塔上面斜射下来,映照在人行道上,仔细观察,过往行人的面部明暗相间,轮廓突出。哈哈,终于被偶找到,这里的侧逆光不仅光线好、光影佳,而且人流量大,便于隐蔽,正是偶打埋伏的最佳位置。
大巴扎的奇妙之旅
记得上次大巴扎之行,偶买了一套正宗的绵羊皮汽车座垫,还捎带了送给同事的葡萄干。大巴扎,维语的意思是集市。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丝绸之路重镇,乌鲁木齐的商贸地位极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古至今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造就了现今的乌鲁木齐。
漫步二道桥,偶好似少数民族,无时无刻地嗅到大巴扎的异国情调。端起相机单眼看大巴扎,不时有服装各异的人闯入你的眼帘。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维族、回族、汉族、塔吉克等各族人。
各族人中,不,应该是世界各国人中,汇集到大巴扎,有带着小孩玩耍的父母,有陪着老人闲庭信步的子孙,有手提旅行包行色匆匆孤独的行者,也有卖五块钱三个无花果的维族小贩
从衣着质地、整洁程度,可以揣摩出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富裕程度等等。他们可能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可能是大学教授或是牧民。形形色色、川流不息,充分展现了作为欧亚大陆中心乌鲁木齐大巴扎的多样性。
当你看到从头蒙到脚只露出眼睛,甚至看不到眼睛的伊斯兰妇女,头上斜戴着小帽回族大爷小伙,披着艳丽纱巾,穿着绣花鞋的奶奶和小姑娘时。她们的服装式样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传统和现代混搭的,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看到这些,偶不得不大为叹服:大巴扎是国际的。
沉溺于摄影之快乐
以前知道什么叫扫街,但从未经历过。细细想来,存在只有存在的道理,没有经历只能说明缺失的遗憾。家乡扫街的顾忌,在大巴扎荡然无存,为的是他乡的无畏,更有大巴扎国际的包容。
为了不自找麻烦,也为了拍到不被惊扰、神情自然的人物,偶在角落里偷偷地拍。看,列宁正迎面走来了,施瓦辛格在泉池边洗手,留着山羊胡子回族老大爷姗姗离去,蒙着面纱神秘姑娘与我擦肩而过。镜头中鲜活的人物,每每让偶激动,让偶心动。
过去,当有人问偶喜欢拍什么片子时,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风景。现在如果有人还问偶同样的话题,偶可能会大言不惭小声地说:全题材。
要不是摄影团要求中午和晚上集中吃饭,偶可能会一天呆在大巴扎,倚在那个卷闸门后面,尽情地享受那份摄影快乐。
晚上, 当扬州日报从事专业摄影,有着三十多年摄影经验的吴老师看了偶的片子,赞不绝口,夸的偶都有点不好意思,同时这也坚定了偶拍风景拍人文拍所有能拍的信心。
根据行程安排,十月五日回乌鲁木齐的下午,离疆前自由活动的有限时间里,偶会再来大巴扎。如果有人说,喀那斯是风光摄影师的坟墓,那么偶要说,大巴扎是人文摄影家的天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