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9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防控摆拍进化成“导拍”(转)

[复制链接]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3-26 20:5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防控摆拍进化成“导拍”(转)

一 、日前,“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其微博上,质疑第三届阿联酋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获奖的作品《乡村教师》涉嫌摆拍和抄袭问题。他指出:这是四川大凉山彝族山村的一间“教室”,那个地方近年来已成了中国摄影胜地,无数或专业或业余的摄影师都去那里拍摄了无数照片,这间“教室”也被拍了很多次。摆拍问题批判了几十年,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有所改观,但目前摆拍“遗风”犹存。毋庸置疑,记录类作品的核心价值是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但摆拍违背了真实记录的宗旨,根本无“文献价值”可言。记录类摄影就意味着真实,就不能摆布拍摄对象,不能打断事件的进程,这是最起码的约定俗成,更是从业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基点。 近年来,虽然对摆拍批评之声络绎不绝,但摆拍非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演绎成了“导拍”。君不见,编撰拍摄预案,设计场景,选择场地,聘请被摄主人公,按章节入戏,俨然已经到了“大制作”的地步: 大雪覆盖的草原,一些人出钱请牧人,强行把成群的马从圈栏里哄出来,在冰天雪地里按照预先导演的路线和动作奔跑;古宅的天井里,几个小娃娃皮筋跳得都迈不开步了,但一帮拿着各色相机的人还在按脚本,鼓噪孩子们做各种高难动作;江边的清晨或日暮,几艘渔船上的人按照摄影者要求在水里煞有介事地撒网、扬帆,几个“摄助”补光、燃放烟饼、哄鸭子…… 可以说,当下“导拍”的一个个场景,真是“媚态”百出、极尽所能了。这些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开拍前,先给被摄主人公不厌其烦地“说戏”,让那些并不专业的主人公去按照所谓的“创意”来制造画面,他们从不在意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混淆视听,是否画蛇添足……一切唯我独尊。 也难怪,如今在乡下的许多老百姓,见到背相机的人都跑,因为在他们心中认为这些人拍完照片后,还指不定会如何变着法子“埋汰”人呢;城市里的人,见到拿相机的人对着自己肯定质问对方,甚至以侵犯肖像权来自卫。不得不说,一些臆造的摆拍和“导拍”,给摄影人抹黑了,不但糟蹋了摄影创作的“神圣”,而且招致了民众的反感。 痛定思痛,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导拍”者,比那些摆拍者更可怕,更值得批判,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违背了记录类作品创作的“底线”,更重要的是糟蹋了摄影人的名声,把我们心目中“庙堂”上的摄影给打入了“地狱”。 情何以堪!摆拍进化到“导拍”,摄影界真的伤不起。


二、“关注贫困”,本应当是记录类摄影的着眼点和公益诉求基线。特别是涉及国民基础教育领域,摄影者更不能通过弄虚作假的欺骗,致使人性的真诚和善良失守。《乡村教师》所面临的摆拍和抄袭问题,已经是在亵渎我们摄影人的灵魂,将面临摄影产业化发展操守的彻底沦陷。 全国人大代表孔令晨先生曾提出“摄影事业要想持续、繁荣地发展下去,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因为这是摄影事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可以让“圈外”人认识摄影、熟悉摄影、掌握摄影,进而促进摄影事业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后,摄影产业化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才会筑牢坚固的发展基础,进而促进摄影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因一些地方追求急功近利,把摄影产业化模式的“经”念歪,摄影“导拍”几乎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 “另类”模式。在此背景下,一些所谓的摄影摆拍得奖“专业户”,借助摄影产业化发展的畸形机遇,把自己包装成了“导师”+“导演”的职业选手,将自己多年来靠摆拍的心得,演绎成为“秘籍”来言传身授给新人。 这些“导师”+“导演”的人,利用“把自然的东西拍得更生动,把不可能的东西拍得很自然”为幌子,言之凿凿地给新手提供谬论支撑,不厌其烦地给人家灌输“导拍”定律:凡是贫困的,就是古朴;凡是怪异的,就是创新;拍江南的小桥流水,必需要配上打伞姑娘;拍田园风情,必需要有老农牵耕牛;拍海岸滩涂,必须要有惠安女劳作;拍贫穷地区,必须要苦大仇深…… 正是基于上述,就演绎出来了最出人文片的古宅,最出纪实片的村落,最具少数民族风情的镇子……真是枚不胜举。而却恰恰在上述地点,往往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著名的“摄导”(摄影创作导演),在收取相应报酬或者在不可告人的利益趋势下,带领着新入门者,成规模、成建制地进行着臆造的记录类“导拍”。 心细者,浏览一下各个摄影网站、论坛的花絮区,在那些所谓“最出片”的地点,各式“导拍”手法翻新、目不暇接,更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而雷同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不得不感叹“摄导”的演绎水平实在是“屈才”了,要是他们涉足影视领域,估计不会在史蒂芬.斯彼尔伯格等国际知名导演之下。 记得前段时间,多位“讹人老人”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让 “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成为了一个话题。那么,由此来审视当下摄影摆拍和“导拍”活动中那些指导者们,他们真的是“坏人变老了”,不仅仅自己终生沉迷于造假的歧途,而且还在以讹传讹,在“摄导”的幌子下,毒害着摄影新人,演绎着“诲人不倦”的神话。 摆拍进化到“导拍”真是大煞风景矣!

三 、儒家思想给中华民族设立了仁与和的终极精神理念,这也应当是摄影界最根本的道德底线,更应当是摄影人品质特性的道德基础。而当前,生于斯、长于斯更应坚守于斯的艺术底线,在面对纷杂的诱惑时,却被“名利”所击溃,被一些所谓的艺术制造者灭绝人性地践踏着。 “以真见长”,应当是摄影诞生170多年来永恒不变的特性所在。且不问方舟子质疑《乡村教师》摆拍和抄袭问题的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摄影圈子是否也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诚信制约机制呢? 记录类摄影图片具有独特的记实特性,因而其更具有文字描述所无法比拟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无论是摆拍,还是“导拍”,只要运用在记录类创作领域,就违背了摄影界最根本的道德底线。痛定思痛,摆拍屡禁不止,“导拍”形成产业,就是因为对此类造假行为没有强有利的监管和处罚。说白了,摄影“造假”者付出的代价不够重,没有形成震慑力。 我们身处的现代文明社会之中,凡是有行为能力的正常人,在社会行为中都有一种“约定”。这种“约定”的履行和延续,对行为人而言就是信用。是否履约和怎样履约,则反映信用度的高低。以此衡量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就构成了社会信用体系。 摆拍的记录类照片和造假新闻无二,都在肆虐着我们的良知,受害的起初是公众,但是最终就是我们自己。因此,摄影界当下也应当构建信用体系,以便有效规范摄影人行为,促进摄影事业健康发展。这也是各级摄影组织的职责所在。面对由摆拍和“导拍”给摄影界带来的信任危机,各级摄影组织应当有所作为,不但要积极引导旗下成员去健康创作,更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来打击造假,使造假者“无家可归”。 试想,摄影界建立起来作品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或者黑名单管理制度后,就可以对那些造假的人,像处罚驾驶员违章积分制那样,达到一定积分就销户,甚至永不得再入。同时,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公示,决不冤枉一个好人,更不放过一个坏人。 通过上述机制的建立,应当会对摄影造假活动起到良好的高压威慑作用,并营造全社会对摄影造假“人人喊打”的局面。否则,我们无论如何去批判摄影造假,在名利的趋势下,必然有一些道德败坏的人会置若罔闻,铤而走险。 让那些摆拍和“导拍”者在摄影界无“立锥之地”,我们摄影事业的明天才会更明媚!(转载于新浪微博“丹阳视觉 ”空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04:23 | 只看该作者
这张照片的用光、构图等技巧当然很专业,但能打动评委的,应该是其题材:极度贫困的乡村破烂的教室,衣着破烂的小学生,兢兢业业的乡村教师……最抓眼球的有两点:穷到连黑板都没有,只好直接在土墙上写板书;旁边一个小女孩背着弟弟专心听讲。
有人又要骂通过表现中国的落后向外国人领赏。中国当然还有很贫穷落后的山村,学校在许多地方也是被忽视的角落,外传这些家丑,无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励。但是不能通过造假,贩卖别人的贫穷来获取自己的名利。这张照片最抓眼球的两点,违背了生活常识,正让人觉得其虚假。在土墙上写字,很难擦掉,下一节课怎么办,难道只为摄影师上这么一节课?那是山区,再穷也不至于连木板都找不到一块来当黑板。最前排明明还有个位置,背弟弟的小女孩为何不坐下来,非得站着?何况那个小弟弟年龄已足够大,完全可以下地自己站着了,那么站着背着能坚持多久?
这是四川大凉山彝族山村的一间“教室”。那个地方近年来已成了中国摄影胜地,无数或专业或业余的摄影师都去那里拍摄了无数照片,这间“教室”也被拍了很多次,简单地搜索,就能找到两张表现内容雷同的照片,都是教师在土墙上板书,右边都有一个小女孩背着小弟弟站着听讲。只不过,一张是上海摄影师草堂在2012年11月上传的
http://www.ctps.cn/PhotoNet/product.asp?proid=2048543


一张是重庆摄影师张人可2013年4月上传的 http://www.ctps.cn/PhotoNet/product.asp?proid=2167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07:32 | 只看该作者
如有不妥,请版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25:31 | 只看该作者
01、

01.jpg (47.38 KB, 下载次数: 201)

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25:53 | 只看该作者
02、

02.jpg (60.93 KB, 下载次数: 199)

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26:09 | 只看该作者
03、

03.jpg (50.71 KB, 下载次数: 200)

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26:29 | 只看该作者
04、

04.jpg (54.52 KB, 下载次数: 195)

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26:46 | 只看该作者
05、

05.jpg (56.08 KB, 下载次数: 200)

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1:27:18 | 只看该作者
06、

06.jpg (73.48 KB, 下载次数: 197)

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4-5 21:5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休闲人 于 2014-3-26 21:26 发表
03、
我怀疑那透进来的光,是故意掀去了屋上的瓦,摆拍之风,可以休矣!这么拍一次不知给多少钱啊?有意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