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外出采风的摄影人,尽管怀揣先进的器材,镜头摄入的往往是“土老破旧”的内容。比较常见的是:破旧建筑、残破的村落、乃至于路边的垃圾或废弃物,等等,就是拍人物,也往往喜欢拍摄那些神情迟滞的老人或灰头土脸脏兮兮的儿童,并将这些灰暗调子的题材命之为“纪实”。
且不说这样的“纪实”是本着猎奇还是人文关怀的态度进行的,单单偏爱“土老破旧”一事至少与以下几点有关。
首先,这些摄影人大都长期在城市中生活,到农村采风时看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场景和人群难免会有些新鲜感,镜头中“土老破旧”的内容自然便多了些。
其次,与其对于摄影潮流的认知有关。大部分人仍然觉得,所谓纪实,肯定是记录平常的生活场景,尤其是他者的与自己阅历有一定反差的生活场景,更能激发“创作”欲,而且这种作品说不定会因为与评委们的生活也有反差,而获得青睐呢。
还有,这可能与摄影观念有关。有不少摄影者抱有强大的使命感,以为自己拍摄的就是“历史”。诚然,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照片”中,的确有很多反映“土老破旧”的珍贵照片,但那些历史沧桑,恰恰是当时经济和政治现状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则完全不同,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采风时应该重点拍摄这变化的过程以及国人为变化而付出的努力,何需过多留恋“土老破旧”呢?
当然,作为资料照片,“土老破旧”的内容会有它需要反映的价值。但大家一窝蜂地紧盯“土老破旧”的表象拍摄,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最重要的一点是,采风时关注“土老破旧”的内容,本身就不是严谨的纪实摄影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