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拍不出好片,不是因为你技术不行,而是因为你根本没思考 “什么是好片”“为什么这张片子不够好”。 今天将从两个案例出发,为您分享我们在拍摄时对作品进行分析、思考并得出解决方案的思路流程,一定会对您有所启发。 案例 1.《孤独季节》![]() 喜欢风光摄影的朋友们一定对这个景颇为熟悉,没错,它就是新西兰南岛的地标景点——瓦纳卡树。这张照片的火烧云大景乍一看从曝光到氛围都不错,但还是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点评:对于逆光风光照来说,高光部分应该是这张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对整张作品的氛围塑造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张作品却强行拉亮了整体曝光,导致高光和阴影部分严重失衡而破坏了整张片子的意境与氛围。 我在修图时,首先要分析整个图片的客观条件,以及回想真实情况下看到的状况,尽量利用后期手段还原现场——尤其是确认光照条件和方向来完善光感的调整。同时这也是确定后期思路的一种方式。 对于作者这张片子后期思路应该如何开展,我特别做了一张区域分析图: 对于这张作品在我们修图时首先要明确首要亮度在哪,然后依次划分出次亮等部分以及特殊需要照顾到的环节与微处理。 从上图大致可以分析出此片的光比是天空亮而地面暗的整体效果,地面,树干,雪山的部分是为这张照片加分的处理,也是非常出彩的区域。我们看现在这张片子的地面几乎是一种亮度,作者硬拉亮了曝光导致高光溢出,掩盖了细节和明暗缺失等因素。 确定好整体光比后,接着要分析那些区域应该着重精细调整,由于我也曾在现场,整个场景的光感和景物本身的质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照片我们看出日出的方向先烧起来,红色也是最饱和的地方,而云也是最密集的区域,然后云以递减的状态慢慢散射分布开。这也是所谓的 “瓦片云”。 这样我们在后期时就可以明确最饱和以及高光最亮的地方和次亮的区域。 再看地景,倒影,湿润的石头,被红光照亮的淤泥,树叶的明暗面,这些都是能体现质感和光感的区域。 上图中两个画红圈的地方,基本上是这张图片的高光区,当然前景的树叶和石头也有一些高光较强的面。可是由于作者强行拉亮了整体曝光而失去了这些对比部分。 由于我手头并没有作者提供的原片 raw 文件,就拿了一张我以前拍摄的同地点、同构图照片,用 LR 演示一下后期修图的大致思路。 首先,用 LR 对整体的高光做了减 85,阴影减 58 的调整,对比原图高光基本上还原了本来应该有的色彩与亮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我在分析图所标出的体现质感、光感以及两个红色箭头区域,因为我当时在现场的观察以及后期修图时发现这两个区域是有明显光感的地方,如果只是粗略的拉亮与减暗很难达到预期明暗对比效果以及也体现不出树干和山峰的质感。 在前期环节,这张照片的创作并没有大问题,用了最稳妥的套路:低机位拍摄,并利用树叶作为前景烘托整个氛围。 但作者忽略了现代风光摄影两个重要环节,景深合成和曝光合成,因为光比很大,单独一张出片的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如果能单独对天空和地面甚至是一些特殊的区域曝光会更好。 再看前景的树叶和石头,因为后期硬拉亮了曝光,树叶已经失去细节,但细看前景的一些树叶和石头还是模糊的,这种有大片树叶花草作为前景拍摄时尽量使用景深合成完成曝光。 案例 2.《雾锁金山岭,情迷长城结》![]() 点评:这张长城也是一张具有氛围意境十足的作品。同样也是一张前期构图不错的作品。 作者基本上把握了后期一些关键因素的调整,略有不足的是层次和氛围不够突出,冷色调和暖色调对比不够明显,目前看整张图是便暖色调,如果能在没有光照的区域以及远处的山和云海有效的加入冷色调会加深氛围映衬。 老样子,再做一张区域分析图: 如上图所示,可以着重加深亮和暗之间的对比,以及冷和暧的对比。对于云海的部分也可以使用柔焦或高斯模糊进一步虚化表现长城远端的若隐若现。 总结在这一期的点评中,我并没有对两张图的具体后期手段做详细演示,这并不是因为我懒,也不是因为篇幅限制,而是因为我更看重思路的扩展和理解。 每个人修图的方法都不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把握好思路。任何修图插件也好,工具也罢,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一位伟人说过,“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重要的不在于 “是什么猫”,而是 “猫能做什么”——这就要求你在做区域分析图的时候多进行一些思考。 |
版权与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与网络,仅作为影友会员研究学习用途,如存在版权等问题请与影像中国摄影网联系告知,将尽快删除存在版权问题文章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