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行-走进阿拉尔” 采风活动呈现十大亮点

2021-11-4 11:19| 发布者: 影像中国摄影网| 查看: 4193| 评论: 0|来自: 摄影世界


10 月 28 日,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文体广旅局共同主办的 “大美中国行-走进阿拉尔” 主题采风活动圆满收官。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等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及国内知名摄影家、诗人、曲艺家、画家等近 20 人参与了采风活动。这一旨在践行 “文化润疆”、助力第一师阿拉尔市南疆兵团中心城市建设的采风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十大亮点:

一、弦歌鸣九州,大家题词芳满庭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邵华泽,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人民艺术家王蒙先后为 “大美中国行” 和 “大美中国行-走进阿拉尔” 主题采风活动题词,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和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领导亲自谋划、指导活动实施,体现了活动策划的高端性和权威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书记、政委,阿拉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阿克苏地委委员卢跃东(左七),阿拉尔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士高(右五)接见采风团部分成员。

二、金像耀西北,光影挥洒胜笔墨

两位中国摄影 “金像奖” 得主带动全团成员创作了数百幅影像作品。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 “金像奖” 得主、著名摄影家于志新作品大多以普通百姓为题材,着力于写实记录各个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将这些即将消失的人物和习俗保留下来。此次赴新疆采风,他特别注重用镜头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所捕捉的画面生动感人,生活气息浓郁。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中国摄影 “金像奖” 得主、著名摄影家冯建新创作了《新疆塔河源抒怀》等系列影像作品。其构思之巧,角度之新,画面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睡胡杨(于志新 摄)

三、名家登讲台,文艺理论良言传

10 月 22 日至 23 日 “大美中国行-走进阿拉尔” 名家系列讲座在阿拉尔文化馆开讲。“大美中国行” 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吴重生作了开场第一讲。他以《好照片需要好标题——兼谈诗歌创作中的真善美表达》为主题,与学员分享了给照片取标题以及诗歌创作中的得与失,讲解了影像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诗与图之间的互补关系。中国摄影 “金像奖” 得主、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冯建新以《摄影获奖的诀窍——兼谈我的摄影人生》为主题,作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演讲。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何邦坚以《浅谈绘画的时代性》为题,为学员们梳理了中国画的历史沿革,强调 “笔墨当随时代” 的重要性。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研究馆员周子清以《戏剧与生活》为题,结合自己从艺近四十年来对生活爱情,工作事业,婚姻家庭,人生经历的思考,以戏剧与生活为课题,从戏曲的 “唱做念打” 四功,“手眼身法步” 五法讲起,阐述如何在舞台与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自一师阿拉尔市文旅系统、文联、融媒体及各团镇街道办文化(图书)馆分馆业务骨干共 80 余人聆听了讲座。四位专家在作讲座时,采取解读作品和提问相结合的方法,与学员紧密互动,反响热烈。

塔河源(冯建新 摄)

四、群星聚边疆,团队专业多门类

采风团成员专业水准高,艺术门类多元,行业影响力大。此次采风由 “大美中国行” 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吴重生带队。他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摄影图书编辑经验,将影像素养教育、诗歌与影像传播实践,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采风团成员中,既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编辑张珊珊、中国作协《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明江等媒体界同仁,又有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于志新,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原主席、中国摄影 “金像奖” 获得者冯建新等摄影界的大腕以及中国摄影家协会资深会员、中国摄影出版社画册项目部主任陈凯辉等摄影出版工作者。既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等学界代表,又有曲艺家周子清、画家何邦坚等文艺界代表,还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涛、阿克苏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晖、阿克苏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康永红等新疆当地艺术家代表。

秋之舞(冯建新 摄)

五、精准献言策,多元思想汇一堂

采风团成员、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生导师陆地向阿拉尔市委宣传部领导提出关于创办昆仑文化传播研究院的基本设想。他指出,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史记》中频繁出镜的昆仑山,是亚洲中部山系和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被成为 “万山之祖”。昆仑山也是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塔里木河的源头,故被称为 “万水之源”。昆仑山是佛道两教、中印两国以及中亚地区多个民族神话的发源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皆与之相关,故昆仑又被称为 “万神之山”。昆仑山也被中华民族和周边很多国家的民族视为兴发地。从地图上看,昆仑山像中国的脊梁,因此,也被称为中华龙脉,中国第一神山。可以说,中国乃至世界上没有一座山的文化地位、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可以和昆仑山相比。以山文化、水文化、神话文化、民族文化为四大支柱的昆仑文化可以涵盖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辐射印度次大陆和中亚、西北亚乃至西南亚的文化。深入研究昆仑文化,对于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建设亚洲文化制高点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陆地教授建议即将成为南疆和环塔中心城市并以建设亚洲文化制高点为己任的年轻城市阿拉尔可以和北京大学以及全国性权威媒体等单位合作,共同创建 “昆仑文化传播研究院”,整合利用本市地近昆仑、塔河之源的优势和全国的研究人才、研究平台和研究资源,系统且可持续地研究昆仑文化,并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藉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昆仑文化圈、亚洲文化共同体的概念,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经济和文化环境,呼应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和关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陆地教授认为,该院的成立,一定会大大提升阿拉尔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项目。

采风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考察阿拉尔市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及基础设施,为阿拉尔文化建设建言献策。采风团成员、新华社高级记者于志新,采风团成员、北京大学教授陆地,分别向阿拉尔市文旅局、阿拉尔市图书馆捐赠了他们近期出版的诗歌和摄影专著。

托木尔峰酒厂(于志新 摄)

六、丹青绘天地,满腔真情颂胡杨

采风间隙,吴重生、何邦坚、周子清、康永红等书画家齐聚阿拉尔市图书馆文化沙龙角,泼墨挥毫,创作了《长青》《南窗所见》《千年胡杨》《塔河源》等数十幅书画作品。这些作品颇具西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有江南文化的意韵,引来当地书画爱好者学习观摩。

捕星捉云(吴重生 摄)

七、美词音绕梁,陆地诗歌响南疆

“大美中国行” 采风团成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陆地,系著名诗人、中国首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2021 年 10 月 22 日应邀参加 “大美中国行-走进阿拉尔” 采风活动,有感而发,得诗十首。这批诗作言之有物,意境深远,经过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以戏剧形式唱诵,并经快手、抖音等平台推送,受到粉丝追捧。

机械化收棉(陈凯辉 摄)

八、心系阿拉尔,广泛交流促发展

在阿拉尔采风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书记、政委,阿拉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阿克苏地委委员卢跃东,阿拉尔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士高接见了采风团全体成员,并与大家交流座谈。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志财、第一师阿拉尔市委党校副校长任新农、第一师阿拉尔市文联主席霍玉东,阿拉尔市文化馆馆长裴正璐、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副馆长甯伟,阿拉尔市新鑫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夏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摄影家协会理事兼第一师阿拉尔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李向文等有关部门领导分别与采风团成员交流座谈,使大家对阿拉尔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阿拉尔之魂(何邦坚 绘)

九、采风收获多,累累硕果誉海外

本次采风活动共创作摄影作品 15 组,共 220 张,航拍素材 32 分钟,剪辑航拍作品 6 个;诗歌 30 首;书画作品 32 幅;海内外媒体发稿三十余篇,国内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工人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天目新闻客户端、腾讯网在活动启动第一时间关注并报道。《欧洲侨报》《葡新报》《非洲时报》《中非日报》、欧洲华文电视台等 20 家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对 “大美中国行-走进阿拉尔” 活动的启动、名家系列讲座等环节进行了大面积的深度报道,引发海外受众的关注好评。

沙漠瑶台再相会(周子清 绘)

十、远方同诗在,携手礼赞阿拉尔

采风团成员工作作风扎实,不辞劳苦,采风一周,阿拉尔境内行程超过 700 公里,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学校、果园景区,了解团场职工生活生产、自然风貌等情况,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谈,掌握了第一手生动素材。

塔河源白鹭飞(张晖 摄)

10 月 22 日、23 日名家系列讲座结束之后,10 月 24 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七团玛滩镇农贸市场考察,这一天正是当地 “大巴扎”。市场内人头攒动,烤肉、果蔬等特色小吃摊摆满了整个集市,叫卖声、欢笑声、赞叹声此起彼伏。采风团成员们被这朴实、热闹的生活场景所吸引,纷纷举起相机拍下精彩瞬间。在棉花机采现场,一辆辆采棉机一字排开,奔驰在 “万亩连天白” 棉田里。看到这壮观场景,采风团成员情不自禁走上前,与职工亲切交谈,了解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并对兵团人在建设边疆,过上幸福生活的努力付出而由衷感叹。当日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十六团正在采收的苹果园,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树梢,让人垂涎欲滴,种植户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果子,放在箩筐里。地头不远处,一筐筐苹果堆积如山。采风团成员对阿拉尔种出如此高品质的果品,纷纷伸出大拇指。随后采风团来到塔河源。眼前三河汇聚,夕阳西下,塔河源在金色的余晖中,显得气势磅礴。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河的发源地,孕育了古昆岗文明。采风团成员沉浸在塔里木河独特的人文历史中,品味过去,赞叹当下一师阿拉尔市发展成就。

塔河源上太阳升(李涛摄)

10 月 25 日一大早,采风团一行来到十一团沙漠之门、昆岗文化园,置身沙漠之门景区,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处是赛车追逐、体验沙漠越野的旅客……大家被厚重的历史遗迹、狂野的大漠风光,风掣电闪的赛车所吸引,被西部风光所震撼。下午,在十四团睡胡杨谷,三千年不倒的睡胡杨,让采风团感受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美,同时,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胡杨精神。大家心潮澎湃,纷纷用相机纪录下这一壮美景观。

牧歌(金成 摄)

10 月 26 日,在阿拉尔市丝路沙海湾影视基地旅游景区,“兵一代” 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场景、感人故事触动采风团每个成员的心灵。走进十团印象蓝泊湾生态园景区,看到南方各种水果、花卉在大漠边城生根发芽、硕果累累,大家对一师阿拉尔市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栽培技术无不感到敬佩。10 月 27 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位于祖国边境线旁的四团,“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沐浴在晨曦中的托木尔峰巍峨耸立,在湛蓝的天穹下银光闪烁。托木尔峰脚下的兵团酒厂前,雪山白、青草绿、高粱红、秋叶黄,宛如一幅四季山水画,神笔在画面中央点下一片涟漪,将美景跃然于眼前,采风团成员无不为之感到震撼,快门声与赞叹声连成一片,在相机和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兵团精神(康永红 绘)

通过几天的实地采风,采风团一行对第一师阿拉尔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样化的自然风光、多元化的人文风情称赞不已,他们用绚丽多彩的镜头记录兵城红都人文之好;他们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他们践行 “走转改” 精神,用生动案例和扎实数据描绘阿拉尔自然之美,让更多的人认识阿拉尔,感悟 “阿拉尔就是诗和远方”。

(丁志捷)
作者系 “大美中国行” 组委会副秘书长

陆地先生诗(吴重生 书)

版权与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与网络,仅作为影友会员研究学习用途,如存在版权等问题请与影像中国摄影网联系告知,将尽快删除存在版权问题文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去摄影(www.gophotos.cn)始创于2009年,是专注摄影类服务的综合性专业网站。下设:摄影创作部,参赛部,展览部,后期工作室。成熟的国内外摄影路线,实力的后期制作队伍和先进的输出设备,为广大摄影朋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联系我们

合肥市寿春路356号徽商国际大厦

400-655-6638(服务时间:8:30-17:30)

395077666@qq.com

在线咨询新浪微博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部门热线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59号

皖ICP备15004684号-2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