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热河行宫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这时的御瓜圃早已是一派盛世田园的景色。汤右曾在诗中道:“稻垂麦仰足阴阳,土厚泉甘草木香。会吐双岐衔九穗,一星天上应农祥。”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将收于山庄御瓜圃的一石早御稻种发给曹雪芹的父亲、江宁织造曹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TempPic\{4FDPP2KKBG(HT]I{6T$34A.tmp和苏州织造李煦,令二人在江苏试种。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彻底改变江南一季糯米、一季稻米的种植习惯,以便大面积提高每亩的产量。第一年,因人们还囿于往年的种植经验不敢提前播种,致使一季稻丰收,二季稻未熟便遇上天气降温大风,收成少了些。康熙听说后,第二年便派出直隶有经验的种稻老农专下江南,提前至三月开始插秧,使得全年稻田均获丰收。这在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中得到佐证。康熙五十五年苏州种五十亩双季稻,早稻“六月初四收割,每亩得稻子三石七斗”;“六月十六日在原田上第二次插秧,九月十五日收割”,因两天大风,“每亩只得稻子一石五斗,两季共亩产五石二斗”。李煦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便与第一次所收无异,但可以收到三石之外矣。”康熙五十六年,苏州又种双季稻八十亩,第一季“六月二十一日收割,每亩约得稻子四石一斗,比上年多收四斗”;第二季“十月初二收割,每亩得稻子二石五斗”,“合计亩产六石六斗”,每亩比上年总计多收一石四斗,比以前丰收时的一糯一稻每亩多收近三石。 从此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开始大面积推广两季稻。最初产自江南的稻谷,经康熙在京都西苑丰泽园精心培育,再经避暑山庄御瓜圃试种和蓝理、赵宏燮的大面积推广,终于又最后改变了长江两岸一季糯一季稻的种植传统,大面积提高了农田单位的产量,为康熙和以后雍正、乾隆等各代皇帝减免税赋的“仁政”提供了物质保证。 正当康熙决心分三年时间将全国各省的钱粮免征一遍的时候,又于五十一年(1712年)做出了一个自我国有史以来没有一个君主敢于做出的决定:“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勿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这即后世人们称为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
这一政策,极大地鼓励了人们繁衍人口的积极性。据《清史稿》载,康熙五十年,全国有人口二千四百六十二万余人,至康熙六十年,人口就增至两千九百一十四万余人,十年间实际增加人口四百五十二点七万余人,平均每年增长近四十五点三万人,确是够惊人的了。
在“普免天下钱粮”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康熙又于五十五年(1716年)出台了“摊丁入地”的新政策,规定丁地税合一。这政策在当时受到了大地主豪强的强烈抵制,康熙只得在广东、四川两省先试行,直到雍正元年才正式向全国颁布,其后又经乾隆数十年的坚决执行,终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于中国最后一个省份贵州全部推广。
[ 本帖最后由 淮海晨 于 2014-8-9 13:2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