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终究和美学脱不了干系。学习摄影,也是培养审美。每当你模仿他人,跟风拍摄一些喂养眼球的照片,是否也会偶尔停下来思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美的提炼与创作,真的是这么简单的事吗?思考过后,难道不会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内涵?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日系”+“摄影”这两个关键词,马上就会得到一堆教人怎么拍清新风格的照片:后期减弱对比,降低饱和,颜色搭配一定要清新,最好还要有点过曝。然而,这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日系,而非日系的本质,最终结果只是生产了一堆形似而神不似的同质化照片。 ![]() 日系不只小清新既然要说日系摄影,就从源头说起。摄影传入日本的历史其实与中国的情况很相似,起点也是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武力入侵,日本被逼开放港口,结束锁国政策。一些舶来品也随着欧美的文化入侵而植根萌芽,摄影,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原子弹轰炸,这些历史事件在日本人的心中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阴霾。加上战后早期沦为美国的半殖民地,经济百废待兴,导致当时日本的年轻摄影师,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哀伤、狂暴、反叛的情绪。 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一辈日本摄影师,不仅有森山大道、荒木经惟,同期还有一个对整个日本摄影史影响深远的人――东松照明,被世人称为“战后写真之巨人”。 说了那么多,不是要深究日本的摄影史,只是想大家了解一点:所谓日系,除了小清新以外,还有更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那么,日系究竟是什么?由中国传入,在日本扎根演变起来的审美观,最主要的体现有以下两点。 诧寂词源本身如同此字在汉语中相似,并不是很积极的词汇,到了14世纪受到禅宗等的影响,这个概念开始受到正面评价,从而融入了日本的美学意识中。 ![]() 而寂字最初也不是什么特别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书中记载这个词有年代久远的书册散发出阵阵浓味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这个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还被纳入了能乐等艺术形式中,并开始理论化。 ![]() 幽玄美暗示,而不明示的美。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学领域,将中国作为技能的“艺”和作为理法的“道”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艺道”的思想。 不追求技巧,由生活中觅取灵感,化作种种注满情感的照片。这是只停留在表面,追求大光圈和清新色调的人所不具备的。 女性摄影师的融入――日系摄影的现代面貌虽然日本人本身的传统美学就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日系审美了,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是没有转折点的。 其后,一些出色的女性摄影师在国际比赛上大放光茫,对整个摄影文化起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最初以摄影为自娱目的的女性,她们不太注重器材和技巧上的事情,随心地拍照,而对象多数是家人、朋友与生活片段。 这与当时男性所拍的方式非常不同。男性一般对技巧更有追求,有更完整的灵感、意图和拍摄计划;而女性则是以情绪主导思考。环环相扣,女性摄影爱好者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市场,而商机也令女性摄影师的影响力大大增加。 女性的加入使得日本摄影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改变了一整代人在摄影上的表达方式,致使形成现在的日系摄影风潮。而这种风潮传到亚洲其他各地后,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模仿。 日系的本质――与人的联系现代日系取材自生活,其重点不是在于技术和器材的层面。曾记得这张照片在网络上爆红时,我作为拍摄者本人常常看到一堆“技术比器材更重要的论调”,“这是一场AE86跑赢GT-R的比赛”的论调。但重点并不是技术! 别人都在说:有好器材不等于有好技术,最重要还是技术吧!我想纠正这种想法,器材固然只是低层面的东西,有钱便买得到。但技术对人而言同样是低层面的东西,只要愿意花时间去学,再难懂的理论最终也能融会贯通。 灵感很难得,只有福至心灵的灵感才可以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那可能是单纯热爱摄影的反应、可能是单纯喜欢被摄景、物、人的反应。但那些都不是偶然,而是经年累月的努力,再加上一点“刚好来访的运气”以及天时地利才能造就的。因为艰难才更珍贵。 ![]() ![]() 人只有真切地体验这些感觉、并将它表现出来,照片才有灵魂。没有这些东西,摄影师只是过客,只是一个按快门的记录者,当中没有“自己”的存在。 ![]() 器材、技术是低层次的东西,那怎样才可以触及日系摄影的真面目?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有些摄影师的作品让人根本看不懂,却又备受吹捧;有些摄影师很勤奋不断推出作品,照片技巧完美,但一直只能充当二流。 ![]() 好比荒木经惟的照片,我只有看过他的文字后才慢慢看得懂他的照片。在妻子阳子死后,天空在他看来就变成了那种颜色。 ![]() 当然还有很多例子,当时完全看不明白,并非因为没有足够高水平的摄影技术(大师们的作品技术含量并不高),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去理解。或许摄影的本质就是修行,就像电影里的主角,只有苦涩地走过人生却还保有情感的人才可以上窥天道。日系是源于对生活最本真的体验。 |
版权与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与网络,仅作为影友会员研究学习用途,如存在版权等问题请与影像中国摄影网联系告知,将尽快删除存在版权问题文章
客服部:0551-62832977
创作部:0551-62832877
参赛部:0551-62836363
工作室:QQ-395077666
创作部:QQ-838307777
参赛部:QQ-838306666